? ? ? 這篇文章,原是在2016年11月27日讀行俠讀書會上的說書稿。時隔三周后,將當時的所思所感進行了沉淀加工,又得益于許多書友的分享和啟迪,于是有了這一版。發(fā)在“簡書”里,作為丑媳婦初見翁姑的第一篇長文。
? ? ?今天想和大家分享的,是一本既有胸懷,又有情懷的書——
? ? ?《南方周末特稿手冊》。
? ? ? 這個書名,聽起來像是《新華字典》一類的工具書。實際上它由20篇新聞特稿組成,每篇幾千字,講新聞故事,講社會現(xiàn)象,講時代變遷。“特稿”不是特別搞笑的意思,可以理解為“特別報道”。“特稿”是一種新聞文體,它的特點和價值,可以歸納為兩句話:
追尋文字的美,呈現(xiàn)復雜的真。
? ? ? ?最近有兩個熱點事件。
? ? ? ?一個是林丹出軌。
? ? ?林丹出軌后,輿論鋪天蓋地而至,人們分成了兩個陣營,一個力挺林丹,認為世界冠軍也是普通人,犯錯在所難免;一個狠批林丹,說他是渣男,是用下半身思考的動物。謝杏芳在事件發(fā)生之后發(fā)微博稱,林丹是個有擔當?shù)哪腥耍叶紩С炙忠鹨魂囓幦淮蟛ā@一場事件,有些媒體把它當做一個娛樂花邊一樣地炒作,有些媒體帶著道德評判去拷問。但是,林丹和謝杏芳,是世界冠軍之外,首先是一個普通家庭里的一對普通夫妻。他們以及他們的家庭,真的經(jīng)不起看客們投入太多的關(guān)注和個人情感。是不是可以讓他們先安靜地去解決他們的私人問題,再以公眾人物的身份,重新接受大家的審視。
? ? ? ?另一個,是河北蠡縣6歲男童落井救援事件。
? ? ? 經(jīng)過長達4天、107個小時,500余人和100多臺車輛參與的救援后,人們終于把男童從井底救了出來,但是沒有救活,這是意料中的事。男童的家屬始終不肯相信孩子死了,抓著醫(yī)生要搶救,一些媒體將之痛斥為“醫(yī)鬧”,一些媒體把“家屬不感恩還醫(yī)鬧,人不能無恥到這個地步”之類的標題套在這個悲痛的家庭身上,一些圍觀的媒體似乎一直在等待悲痛中的家屬對前來救援的人下跪、感恩,好拍下一些“感人”的畫面。最終,被輿論圍攻的男童家屬不得不發(fā)出一份聲明,除了一再表示感謝,還特別聲明“從未提出任何索賠,也不打算提出任何索賠”。
? ? ?網(wǎng)友張豐寫了一篇文章,《恭喜你們,完成了對一個農(nóng)村家庭的精神屠殺》,認為那些自我感覺良好的媒體報道,通過這樣的事件,批評了農(nóng)村人的劣根性,除了展示自己的道德優(yōu)越感,還順勢打造了一個爆款文章,但是在這個過程中,男童的家屬始終是配角,在喪子之痛之后,受到了第二次的精神傷害。
? ? ? 馬來西亞《中國報》報道稱,不管是哪個國家的新聞從業(yè)員,又或者你不是新聞從業(yè)員,都不應胡亂揣測和散播謠言,因為這些揣測以及謠言,可能會導致各方面不安的情緒,以及在罹難者家屬的傷口撒鹽。
? ? ? 光明網(wǎng)評論稱,在當下這個新聞資訊高度密集的時代,人們對社會的認識,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媒介塑造了一個怎樣的社會。
? ? ? 在我們每天的生活中,有大量信息充斥我們的耳目,有很多個熱點在同時爆發(fā),有很多種聲音在同時冒出,讓人目不暇接,也難辨真假。一些手持“麥克風”的人,為搶瀏覽量和點擊率,不惜捕風捉影、移花接木,不顧事實而只為滿足讀者獵奇心理,打造所謂“爆紅文章”。
? ? ? 在這樣的泥石流中,有一股清流,它有一種力量,這種力量來自對真實細節(jié)的最大還原,對事件的多角度觀察,對故事中的個體給予充分的關(guān)注和理解,對個體背后的群體、現(xiàn)象、社會背景和歷史軌跡進行充分的思考。
? ? ? 這就是我今天想要為大家介紹的一種文體,“特稿”,以及它的優(yōu)秀代表,南方周末特稿。
? 特稿
? ? ? 特稿是一種新聞文體,一般是指消息和深度報道之外的新聞文體,篇幅一般在4000-8000字,不超過1萬字。特稿,除了具有獨家新聞、調(diào)查性報道和現(xiàn)場報道共有的特性之外,還特別注重高度的文學品質(zhì)和原創(chuàng)性。好的特稿,是趣味性和嚴肅性的統(tǒng)一,可讀性很強。
? ? ? 特稿最初發(fā)軔于西方,要看具有代表性的西方特稿,可以看看普利策新聞獎中的特稿類。
《南方周末》與《南方周末》的特稿
? ? ? 要說《南方周末》的特稿,不能不先說說《南方周末》。《南方周末》由南方報業(yè)傳媒集團主辦,創(chuàng)刊于1984年,是個周報,每周一期,以輿論監(jiān)督報道和重大新聞?chuàng)P名,是中國發(fā)行量最大的新聞周報。《南方周末》的定位和特點,從它的口號中可見一斑:
? ? ? 90年代末:“讓無力者有力,讓悲觀者前行”
? ? ? ?2001-2002年:“深入成就深度”
? ? ? ?2003-2006年:“記錄時代進程”
? ? ? ?2007年至今:“在這里,讀懂中國”
? ? ? 《南方周末》,是最早嘗試和實踐“中國式特稿”的媒體之一,它孕育了一批風格鮮明、分量十足的特稿作品,其中的代表作,就收錄在今天為大家介紹的這本《南方周末特稿手冊》中。
本書目錄
李海鵬
災后北川殘酷一面
? ?記者手記:惟其誠實 所以真實
滿語消失的一瞬
? ?記者手記:新聞不是無生命之物
一塊煤的利益之旅
? ?記者手記:在太平洋中心遇到魚汛
悲情航班MU5210
? ?記者手記:一個記者的24小時
人工盲童
? ?記者手記:首先來自情感
車陷紫禁城
? ?記者手記:不僅僅是文本
舉重冠軍之死
? ?記者手記:追尋湮沒的遺跡
南香紅
“沒有木卡姆就等于沒有了生命”
? ?記者手記:除了暴力,還有了解
兩個男人的20年“婚姻”
? ?記者手記:天生一個好故事
經(jīng)租房,半個世紀的糾葛
? ?記者手記:我看到土地測量員之死
盲藝人的樂與路
? ?記者手記:作為一種狀態(tài)的新聞
豐都觴
? ?記者手記:一瓢水與一條江
葉偉民
山寨春晚變形記
? ?記者手記:你所清楚的只有截稿時間
徐楠
小鎮(zhèn)豬事
? ?記者手記:唯老實而已
曹筠武
系統(tǒng)
? ?記者手記:給尼奧寫傳記
柴會群
鬼妻
? ?記者手記:找到采訪的羅盤
袁蕾
你不會懂得我傷悲——楊麗娟事件觀察
? ?記者手記:你能理解我們吧?
關(guān)軍
一封27年等不來的感謝信
? ?記者手記:不簡單的簡單故事
沈穎
連體棄嬰:人間94天
? ?記者手記:一毫米一毫米地前進
趙凌
釋永信:少林操盤手
? ?記者手記:5天和3小時
? ? ? 書中共收錄了10位記者的20篇特稿,每一篇特稿后,都附有記者手記,講述他們采訪和寫作過程中遇到的事和有過的思考,也從技術(shù)的角度分析自己寫的特稿。
《南方周末》特稿選題類型
(參考《南方周末》編輯張捷的《南方周末特稿選題研究》,原文收錄于此書中)
? ? ? ?大致可以分為四類:
人物類:著重于刻畫人物的性格,敘述他們遭遇。人物性格并不扁平,而是立體的,他們的性格使得他們有這樣的遭遇,他們的遭遇又影響著他們的性格。
如:
《兩個男人的20年“婚姻”》
《你不會懂得我傷悲——楊麗娟事件觀察》
人群類:講述特定人群的生存狀態(tài),歷史發(fā)展的某個節(jié)點造就他們。
如:
《艾滋遺孤,跟我回家》
話題類:一些可能影響讀者生活的問題,不同于“硬新聞”時效性、沖擊性的特點,它往往不是一夜之間發(fā)生的,它反映的矛盾也可能是隱性的、平靜的。
如:
《滿語消失的最后一瞬》
《一塊煤的利益之旅》
事件類:著重事件反映出的世相百態(tài)。
如:
《鬼妻》
《艾滋遺孤,跟我回家》
話題類:一些可能影響讀者生活的問題,不同于“硬新聞”時效性、沖擊性的特點,它往往不是一夜之間發(fā)生的,它反映的矛盾也可能是隱性的、平靜的。
如:
《滿語消失的最后一瞬》
《一塊煤的利益之旅》
? ? ?
? ? ? 這本書中,有兩篇文章特別想和大家分享。
《兩個男人的20年“婚姻”》
? ? 這篇文章,出自2005年《南方周末》“特別報道”版,被收錄在2012年初版的《南方周末特稿手冊》中,作者是南香紅。
? ? ? 文章全文8500多字,講述了一對生活在成都的男同性戀者20年的“婚姻”。文章通過深度采訪這對男同性戀者,以及他們的父母兄弟姐妹、村民、他們“圈內(nèi)”的朋友、他們共同收養(yǎng)的兒子,還有同性戀關(guān)愛小組負責人、醫(yī)學院教授、艾滋病防治專家等等不同的群體,通過豐富的場景轉(zhuǎn)換、大量當事人的對話,細膩、平和而且相對客觀的筆觸,向讀者展示了這對男同性戀者,以及他們背后那個并不小的群體,同性之間的愛、日常生活、撫養(yǎng)后代,甚至他們獨特的性,以及出軌和復合。
? ? ? 在那些錯綜復雜的新聞事實背后,透視的是這樣的一些大背景:同性戀婚姻在中國尚未合法;同性戀者之間相愛相守既像異性戀一樣正常,也有許多隱忍的艱難;社會對同性戀給予了更大的理解,但在一些觀念仍然保守的地方,同性戀仍然舉步維艱;中國同性戀中艾滋病感染和傳播加速成為一個事實,等等等等。
? ? ? 這篇文章,讓我很受觸動,在我回想起大學時了解到的一些同性戀同學,和后來在生活中接觸到其他同性戀者時,對他們有了更多的理解。
? ? ? 這篇文章的魅力,
? ? ? 在于它對一個“邊緣化”的群體多角度的觀察,
? ? ? 在于它理性、克制又充滿深切理解和關(guān)懷的筆觸,
? ? ? 在于它在對個體近距離觀察的同時,又能夠放大到更大的群體、社會和歷史中,
? ? ? 從而使得它呈現(xiàn)出來的,不是一種帶有獵奇心理的窺探,而是一種客觀的展現(xiàn)、深入的思考。
? ? ?距離這篇特稿發(fā)布10年之后的2015年,被媒體冠以“同志婚禮”第一人的贊客CEO凌絕頂,繞過政府登記,在一家私密會所里,和他的同志男友舉辦了一場盛大的婚禮,如今,他們生活得很平靜。
? ? ? 中國有多少同性戀者?按照國際上的說法,同性戀者占人群的比例約在2%到5%之間。如果以中國人口為14億來計算,同性戀者數(shù)量在2800萬至7000萬之間。學者張北川估算,中國15歲至60歲的同性戀人數(shù)約為3100多萬。
? ? ?社會在進步,人們對同性戀更加包容。愿他們能收獲更多的理解和尊重,可以正大光明地愛,和生活。
《人工盲童》
? ? 這篇文章,出自2004年《南方周末》“特別報道”版,作者是李海鵬。
? ? ? 文章介紹了一種發(fā)生在早產(chǎn)兒身上的病變,“早產(chǎn)兒視網(wǎng)膜病變”,“一種因經(jīng)驗不足、訓練匱乏或者人心冷漠而被忽視的疾病”。這些兒童致盲的病例,起因是早產(chǎn)兒為了延續(xù)生命,需要吸氧,而如果醫(yī)院不嚴格按照標準,科學供氧,或是疏于監(jiān)測,照顧不周,嬰兒在長期高濃度的氧氣環(huán)境中,視網(wǎng)膜就會發(fā)生病變,導致視力完全喪失。而這種致盲,本可以避免,并且,在病變的最初4周至6周,如果能及時治療,視力可以有不同程度的挽救。而這些,因為太專業(yè),而且發(fā)生在只會哭鬧、不會用語言表達痛苦的嬰兒身上,家長往往在事后才發(fā)現(xiàn),但是為時已晚。
? ? ? 李海鵬的這篇特稿,帶著“真誠”寫成,對家屬的難過和無助,他深切體會,對醫(yī)院的行為,他冷靜地進行調(diào)查、采訪和寫作,并沒有一邊倒地痛斥醫(yī)院為了牟取暴利、責任感缺失而造成這種悲劇,而是同時展現(xiàn)出一些有良心的醫(yī)生的懊悔和自責。并且,通過對一些個案的跟蹤,審視了這方面醫(yī)療制度的缺失。這篇報道,和新華社等媒體的報道,促使衛(wèi)生部在不久之后出臺了《新生兒吸氧辦法》和《早產(chǎn)兒治療用氧和視網(wǎng)膜病變防治指南》。
? ? ? 有時候,新聞,對于改變現(xiàn)狀,是有用的。
? ? ? ?這兩篇文章,以及這類文章,就是“特稿”,《南方周末》的特稿。
? ? ? 正如《南方周末》特稿的版面廣告語所言:特稿是要“追尋文字的美,呈現(xiàn)復雜的真”。
《南方周末特稿手冊》的這些,也許會吸引你
? ? ? 真實。真實是新聞的生命。
? ? ? 文本之美。使可讀性更強。它的文字精煉、有力量、意味深長。
? ? ? ?多角度觀察。呈現(xiàn)出復雜的真。
? ? ? ?如:《災后北川殘酷一面》
? ? ? ?場景重現(xiàn)。如同電影般的逼真畫面。
? ? ? ?如:《悲情航班MU5210》
? ? ?細節(jié)捕捉。透視人物言行背后的性格、心理,挖掘事件表象背后的社會根源。
? ? ? ?如:《兩個男人的20年“婚姻”》
? ? ?理性與感性的交織,既有理性思考,又充滿人文關(guān)懷。
? ? ? 如:《人工盲童》
? ? 《兩個男人的20年“婚姻”》作者、記者南香紅說:“我們的生活是復雜的,我們面對的新聞也是蕪雜的,但它們背后有關(guān)文化、人性與變革的東西是清晰的。而這正是我們這個社會需要了解和關(guān)注的,也是一個記者所要守望的。”
? ? ?今天,在一些媒體為搶奪點擊率和瀏覽量不惜做一個標題黨,點開手機里的“新聞”卻發(fā)現(xiàn)很多是“路邊社消息”的媒體生態(tài)中,有一批人,仍然堅守著新聞的良心,跋山涉水為我們呈現(xiàn)“復雜的真”,精雕細琢為我們呈現(xiàn)“文字的美”,值得尊敬。有一句話,應當可以用來形容他們:
? ? ?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
? ? ? 在我們的閱讀選擇中,除了數(shù)十萬字的鴻篇巨制之外,我們還可以選擇特稿,因為它篇幅不超過10000字,是用盡可能小的面積,集中了盡可能大的信息和思想;
? ? ? 除了雜糅著作者觀點、帶有明顯的價值輸出的評論之外,我們還可以選擇特稿,因為它將觀點隱藏在新聞故事背后,你看完,自有你的體會和判斷;
? ? ? 除了嚴肅、時效性強、沖擊力大的重大報道之外,我們還可以選擇特稿,因為它恰恰以放慢了的節(jié)奏,放遠了的距離,放涼了的溫度,為我們提供一個更豐富深遠的視野,在那里,有一個更真實、更具體的生活。這樣的生活,或許光鮮亮麗,或許骯臟不堪,你看著有一些沉重,甚至開始懷疑人生,但是羅曼·羅蘭有句話說得好:
? ? ?世間有一種真正的英雄主義,那就是,在看清了生活的本質(zhì)之后,仍然熱愛生活。
答書友問
書友:從目錄上看,似乎寫的大多是一些社會黑暗面、角落里的人和事,而且有些煽情,是不是只有寫這些東西才能吸引讀者?這難道不是一種獵奇?我們的社會需要更多的正能量,很多光明的事件也很值得一寫。
答:特稿是一種新聞文體,“真實”是它的第一原則,在此之外,它還有文學品質(zhì),和高度的原創(chuàng)性(并不是零丁新聞事實的搬運工,而是經(jīng)過深度采訪、多角度觀察和必要的背景知識補充之后的作品)。
? ? ? 特稿不是只揭露社會的黑暗面、只關(guān)注邊緣化群體,它關(guān)注的人群、事件、話題、社會層面很廣。它并不是為了滿足讀者獵奇心理的嘩眾取寵,相反,它冷靜、細致、充滿理性思考和人文關(guān)懷,這是它的可貴之處。事實上,花費數(shù)月甚至一年的時間,跋山涉水、費盡心血,只為寫出這么幾千字的文章,還說不定因為太長太沉重讓讀者讀不下去,從投入產(chǎn)出比來看,這有點“得不償失”吧。
? ? ? 因此說特稿是以放慢了的節(jié)奏、放遠了的距離、放涼了的溫度,給我們提供了一個更豐富深遠的視野,讓我們看到更真實具體的生活,不為過,而生活本身,本就是多面的,不會全是黑色,也不會全是白色,特稿里展現(xiàn)的,也不是非黑即白。個人理解,傳播正能量,并不是完全不能“破”,關(guān)鍵是“破”之后的“立”;并不是不能“揭露不足、不好、不當”,而是,是以隔岸觀火的看客身份在說,還是把自己置于其中,期盼這個社會變好并推動它變好。
書友給的說書建議
1.說書人對書是很了解的,但是聽書人大多是第一次接觸這本書,因此有必要對全書概貌做一個精要的介紹,讓聽眾對書有更全面的了解,比如書編排的結(jié)構(gòu)、每一部分的大致內(nèi)容、書的作者等等。
2.分享的兩篇文章,在全書中是什么位置,為什么要特別拿出來講,這些可以跟聽眾說說,不然顯得有些突兀。
3.適當?shù)牧舭祝m當?shù)耐nD,能給人更多的思考空間。
后記
? ? ? 把講稿變成文字輸出來,有一定的心理壓力。因為拿來聽的東西,風一吹就過去了,無憑無據(jù);但是變成能看見的文字,意味著須給人審視琢磨。文章經(jīng)不經(jīng)得起推敲,邏輯上有沒有漏洞,認知上是不是到位、有沒有偏差,有沒有打動你,說書內(nèi)容的先后順序還可以怎樣調(diào)整,這些都想聽聽你的意見,希望能得到你的評論和分享,在此謝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