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為《民間故事》之982章,如果您喜歡看民間故事,記得常來!
明朝嘉靖年間,山西府有一位老漢,名叫李成海。李成海家住鎮子北面的一個小村莊,平日里給鎮上的萬紅堂藥鋪打雜,沒啥太累的活計,管吃管喝,收入也很不錯。
李成海的性格十分開朗,又因為常年在藥鋪里打雜,免不了要與客人接觸,所以他很愛說笑。
經常來店鋪的客人都了解他的為人,對于幾句玩笑大家都不當真,一直沒有傷過彼此之間的和氣。
不過,并不是所有的人都這樣。李成海所在的村子里有一個姓鄭的木匠。這位鄭木匠性格內向,不善言談,是一個作風十分嚴肅的人,不過木工手藝卻很是精湛。
這年,李成海的小兒子年滿十八歲,妻子王氏托村里的媒婆給小兒子說親。
半個月后,媒婆登門來訪,說道:“隔壁村有個陳姑娘,人性善良,為人老實厚道,他父親也正在托媒婆說親。我前日去他家拜訪了一下,將你家小兒子的情況說了,陳老漢很是滿意,不知你們意下如何?”
李成海和妻子一聽,臉上露出了笑容,趕忙詢問道:“若是那位陳姑娘真如老姐所說,那我們夫妻倆沒啥意見,那就定下這門婚事吧!勞煩老姐回去給陳家傳個話。”
“這可是婚姻大事,我做媒婆的豈會亂說?那你們兩家都愿意,我就跑一趟!”媒婆樂呵呵地走了,李成海和妻子甚是感激,將媒婆送出了家門。
再說那媒婆,樂呵呵地到陳家拜訪,將李成海夫妻倆的話帶到,陳老漢夫妻倆聞言后高興不已,于是這門親事就定下了。
兩家人互送彩禮后,各自回家準備了。李成海的大兒子已經娶妻生子,眼下在鎮上開了一家雜貨鋪,后來在鎮上買了宅子,很少回來。
小兒子的婚期也定下來了,兩個兒子的婚姻大事都完成了,李成海的心寬敞了不少。
有一晚,夫妻倆吃過晚飯后坐在一起閑聊,李成海朝著妻子說道:“老婆子,咱小兒子的終身大事也解決了,咱倆攢了那么多銀子也沒啥用,倒不如給小兒子和兒媳婦蓋一間新房,不僅顯得咱倆會辦事,親家臉上也有光,你覺得呢?”
“這事辦得好,我也贊成。”
“村里鄭木匠的手藝不錯,再說都是一個村住著,木工活就找他了,隨后我再找幾個瓦匠就成了。”
“那咱先鄭木匠吃頓飯,人家肯定會賣力干活,到時候給咱村里的李瓦匠也招呼上,他干活也實在!”
“行!那就明晚請他們來家吃一頓飯,明早你就去準備飯菜,我去鎮上找瓦匠。”
夫妻倆將蓋房的事定了下來,閑聊片刻后相繼睡下了。
隔日一早,李成海徑直去了鎮上尋找瓦匠,妻子王氏挎著竹籃出門買菜去了。
臨近午時,李成海回了村子,又朝著鄭木匠和李瓦匠家里走去。
他將欲要蓋房的事分別說給了二人,并邀請他們今晚到家里喝酒。兩位工匠都很爽快,推掉手里的活計后,滿口答應下來。
李正海很高興,背著手往家里走。他在老宅子附近看了好久,隨后他選了一處空地,新房子的地基也定了下來。
當晚,妻子王氏準備了一桌子酒菜。天剛剛黑下來,鄭木匠和李瓦匠兩個人一同走進了李成海家里。
李成海趕忙將兩位工匠請進屋里,圍著桌子各自坐下了。
“我小兒的婚期已經定了,下月就成親,新房的地基我也選好了,蓋房子的事就勞煩兩位了!”言罷,李成海端起酒杯,恭恭敬敬地敬酒。
兩位工匠不敢怠慢,也端起了酒杯,三個人一飲而盡。
三個人觥籌交錯,二更時,三人已經喝了不少酒。李成海本就愛說笑,幾杯酒下肚后他開始口無遮攔了。
鄭木匠不善言談,平日里話就不多,即便喝多了酒,依舊一臉的嚴肅。李瓦匠的性格倒是與李成海相似,兩個人說得很是熱鬧。
李成海瞥見鄭木匠似乎在看著酒菜發呆,于是無意間說了一句話:“鄭兄弟,你家小兒性格十分開朗,跟你簡直是天壤之別,你們真不像父子,我都懷疑你小兒是不是你親生的!”說完,李成海朝著李瓦匠笑了起來。
這句話對于李成海來說,也許是一句玩笑話,因為李成海知道,鄭木匠的妻子本分厚道,根本就不是那種輕浮的人。
而這句話對于不善言語的鄭木匠來說,猶如晴天霹靂。鄭木匠聽了這話氣得怒火中燒,他險些端起酒杯潑在李成海的臉上,因為這句話可關乎自己和妻子的名聲。
所謂“說者無意,聽者有心”,便是這個道理了。
鄭木匠的臉陰沉了下來,李成海喝多了酒,并沒有察覺,依舊與兩位工匠閑聊著。
少頃,鄭木匠起身告辭,說時候不早了,明日還要蓋房,沒等李成海說話,鄭木匠轉身就離開了。
李成海將他送出家門后,繼續與李瓦匠喝酒,直到三更時酒席才散。
鄭木匠邊走邊回想李成海的那句話,他越想越來氣,心中暗暗地說道:“沒有他這樣諷刺人的,我非要給他點教訓不可,哼!”
鄭木匠怒火難消,心中主意已定,就要給李成海一點教訓。
隔日,李成海從鎮上雇傭的瓦匠相繼來到了村里,鄭木匠和李瓦匠也來了。李成海打過招呼后,帶著幾位工匠去了地基處。
他說出蓋房要求后,工匠們開始忙活起來。李瓦匠很賣力,帶著幾位工匠擼起袖子大干起來。
鄭木匠以做木工細活出身,身上沒多少力氣,在一旁搭手幫忙。房子蓋得很快,一晃就到上梁吉日了。
鄭木匠早早地爬上了房頂,在上面指揮著。臨近午時,主梁安裝完畢,王氏喊了一聲:“時候不早了,都歇一歇,來吃午飯吧!”
工匠們陸續離開,鄭木匠趁人不備偷偷將一個木制的蛇放進主梁里,隨后他趕緊爬下房頂,跟著其他人吃飯去了。
又過了幾天,新房蓋好了。李成海看著新房很是滿意。他一高興,工錢多給了一些。幾位工匠開心不已,謝過李成海后各自離開了。
鄭木匠拿著工錢一邊走一邊琢磨:“蓋房之前李成海就請我吃了一頓飯,平日里又是好飯好菜地招待我,完工后還多給了我一些工錢,反過來我卻在他家房頂里使壞,是不是我做得有些過了?”
鄭木匠有些愧疚了,而此時的李成海哪里知道這事?
當地有個講究,新房建好后需要家里的長輩們先住,李成海夫妻倆很快就住進了新房。
可就在當晚,睡夢中的李成海夢到有人在敲門。李成海起身前去查看,卻發現門外趴著一條蛇,而敲門的正是這條蛇。
此時,那條蛇吐著信子用腦袋不停地敲門,李成海見狀有些害怕,接連往后退了幾步,而那條蛇依舊在敲門。
此時,李成海一個激靈從夢中醒了過來。他摸著腦袋走下了床,朝著屋門處走了過去。可此時門外根本就沒有蛇,李成海疑惑不解,回到屋里后不久,躺下繼續睡了。
可他剛睡著,又響起了敲門聲,李成海下床再去查看,發現還是那條蛇在敲門,李成海害怕不已,又從睡夢里驚醒過來。
“真是奇怪,怎么會接連夢到蛇敲門呢?這是怎么一回事!”李成海百思不得其解,他沒敢再睡覺,一直躺到了天亮。
李成海拖著疲憊的身子去鎮上藥鋪干活去了,一天下來他是無精打采。回來的時候,正巧被鄭木匠看見,二人打過招呼后,李成海徑直回了家。
鄭木匠看著李成海走遠了,不禁暗暗說道:“怕是我放的那條木蛇起了作用,折騰得老李大哥如此沒精神。可是眼下我若是登門將木蛇拿下來,那么事情就敗露了,這該如何是好?”鄭木匠搖了搖頭,隨后也回家去了。
當晚,李成海又夢到了那條蛇一直在敲門,李成海接連醒了三次,他被折磨得無法入睡,不得已,他推醒了身邊的妻子,將夢到蛇敲門的事告訴了妻子。
王氏一聽,趕忙問道:“老頭子,昨夜里你也夢見了?怎么會接連做同一個夢呢?要我說,肯定是這個房子有問題,好在是咱倆先住了,這要是兒子兒媳婦碰見這事,還指不定出啥事呢!等明天咱去問問道士,總這樣可不是個事啊!”
李成海沉默不語,似乎在琢磨著什么。這一夜,李成海依舊沒有睡覺。
翌日一早,李成海沒有去藥鋪干活,他和妻子王氏朝著村外走去,欲要去道觀里請道士。此時,鄭木匠正巧外出做工,看見他們后鄭木匠心生疑惑,于是上前詢問:“兄嫂這是干啥去?”
李成海連連嘆息,夫妻倆遂將夢到蛇敲門的事說了出來。鄭木匠一聽垂下了頭,片刻后他小聲說道:“兄嫂不用去請道士,這事都怪我!”李成海一聽,吃驚不已,鄭木匠遂將事情的來龍去脈說了出來。
李成海聞言后抬起手就給了自己一個嘴巴:“瞧我這張沒把門的嘴!整日瞎咧咧,誤傷了鄭兄弟,這事怪我,以后我絕不會再亂說話了。”
“李兄,這事怪我太小氣了,我給你賠禮道歉。”言罷,鄭木匠朝著李成海躬身作揖。李成海趕忙回禮,二人各自道歉后朝著李成海新房子走去。
鄭木匠爬上房頂,將那條木蛇拿了下來。李成海一看,居然和他夢到的那條蛇一模一樣。
“鄭兄弟,哥有錯在先,哥不怪你,不過,你可不要再胡思亂想了,別影響咱兩家的情分啊!”
“李兄,怪我太魯莽,以后我得改改這脾氣了,李兄能如此大度地原諒我,可不代表別人也能這樣,我若再亂來,恐怕早晚會吃虧。這玩意我以后再也不亂用了!”鄭木匠言罷,臉上歉意滿滿。
李成海微微一笑,趕忙吩咐妻子去準備午飯。王氏一看兄弟倆冰釋前嫌,樂呵呵地去準備午飯了。
等到午時,兄弟倆圍坐在桌子前,高高興興地喝著酒。李成海說話謹慎了許多,再也不像之前那樣亂說話。鄭木匠贊佩李成海的寬宏大度,自己能得到李成海的原諒,他十分高興,他頻頻舉杯敬酒,兄弟倆喝得很是盡興,兩家人的關系更加親密了。
李成海經歷此事后,再也不敢跟人亂開玩笑,言談舉止沉穩了不少。
鄭木匠暗自慶幸,倘若道士前來必會破解他的魯班術,那么自己也難逃被反噬的下場。經歷此事后,他行事謹慎了許多,給人家做工時,他再也沒有用過那害人的魯班術。
筆者有話說:
1、李成海蓋新房,請兩位工匠到家中喝酒,卻因為他無意間的一句話,讓鄭木匠怒火中燒,欲要給他一點顏色看看。從這里可以看出:病從口入,禍從口出,這句話絕非只是說說而已,所謂:說者無心,聽者有意,與人交際時,有些話不能亂講,傷了和氣倒是小事,恐怕還會給自己招來橫禍,所以說話要講究分寸,千萬不可亂講。
2、鄭木匠將木蛇偷偷放進房梁里,致使李成海每晚夢到蛇敲門,弄得他夜不能寐。鄭木匠見到李成海的面色十分憔悴,想起之前李成海待他不薄,鄭木匠心生愧疚,說出了實情,李成海沒有發火,而是選擇原諒,這讓鄭木匠幡然醒悟,此后他再也沒有用過魯班術害人。
老話說得好:人非圣賢,孰能無過?知錯能改,善莫大焉。鄭木匠自知做事不對,沒有一錯再錯,而是主動說出了實情,向李成海夫妻倆賠禮道歉,可見誠意十足,這點值得稱贊。
總結來說,我們在日常交際時,一定要注意說話的分寸,不可言語中傷他人。還有,人都有犯錯的時候,能夠懸崖勒馬,知錯能改,做到這一點也十分難得啊!您覺得呢?
聲明:本文由“詩文書畫匯”原創首發
民間故事意在向世人闡述世俗道理,傳遞正能量,切莫與封建迷信對號入座,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