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思考一個問題,作為一名產品經理,設計產品的時候的依據到底是什么?用一個比較流行的詞匯來回答,應該是“場景”,Scene。
何為場景
場景就是用戶在使用產品的過程中的實際情況或者是客觀背景(產品角度),也就是用戶在什么時間,什么地點,何種情況或者狀態下使用這個產品。
例如,用戶在使用閱讀類APP時,可能出現的場景有在上班的地鐵上閱讀,也有可能在睡覺之前關燈后閱讀。
也就是說類似我們說話的時候,要把話放在特定的語境下,這個語境就是場景。那么為什么我們設計產品的時候要考慮產品的使用場景呢?如果不考慮行不行呢?
場景的意義
答案很顯然,我們設計產品必須要考慮使用場景。如果不考慮使用場景,那么我們設計出來的產品就是沒有溫度的“人工智障”了(此處省略反人類設計視頻)。
因為作為一個產品的設計者,設計思路一定是有依據的,有依據的是要合乎情理的,而這個“情理”就來源于場景。
舉個栗子說明下,宇宙第一APP微信,在“新消息提醒”里面,有個功能叫“通知顯示詳情”的開關。
這個功能是:如果你把它關閉了,那么你的微信在收到消息之后的push里不會顯示消息的具體內容,所有新消息一律變為"你收到了一條消息"。
那么這么設計就是為了滿足用戶隱私的需求,試想下什么場景下會對隱私有較高的需求?
與合作伙伴交流,不希望被第三方看到商業敏感信息;
與小姐姐勾搭甚歡,不想被哥們看到肉麻與露骨的對話。
所以,將產品的設計理念溶于用戶的使用場景中,這樣設計出來的產品才會有溫度,有“人性化”。這就是為什么設計產品需要對場景進行著重的分析了,畢竟只有腳踏實地才能仰望星空。
上升點高度
場景的作用在于給我們提供對產品認識的一種途徑,這種方式能讓我們進一步全面、深刻的認識產品(當然也包含用戶畫像等),那么,場景僅僅只是局限于產品這一層面么?
然而并不是,我們大可把場景上升到更高的商業發展的高度。通過分析場景,找到一個行業的細分領域甚至是商業模式。
例如,在阿里+京東兩座電商重壓之下的寺庫,專注電商領域的奢侈品這個細分領域。通過準確把握不斷壯大的中產階級以及消費升級的趨勢下,他們的消費場景發生了改變,他們看不到一個比較全面的奢侈品電銷平臺,他們擔心購買到的奢侈品是假貨等等。寺庫充分把握住了這個場景的需求,專注奢侈品的電商。從淘寶+京東面前殺出一條血路。
另外,場景的不同進而影響推廣的差異化,營銷策略的轉變等。
繼續以寺庫為例,由于銷售的產品以奢侈品為主,所以用戶的線下體驗變得至關重要。寺庫大力推廣線下的體驗店,但注意到一線城市奢侈品市場逐漸飽和,供給過剩;反觀低線級城市,奢侈品的供給遠未滿足當地日益高漲的消費需求,所以寺庫精選在二線城市開線下體驗店。這種推廣渠道、營銷策略的轉變都是以用戶的消費場景為根據的。
再把時間維度拉伸下
場景并不是獨立存在的,場景也是隨時間的變化而變化,或者說場景是連續的,是一個接著一個的。那么這種場景連續的變化也就使得服務應該是“一條龍”式的,或者說構建了一個生態鏈。
說一個我用的比較多的keep,健身運動類的APP。它就能夠很好的整合用戶一連串的運動場景。
就拿健身來說,因為健身這件事是要講科學的,因為如果你健身不適當,反而會很容易受傷,適得其反。所以,用戶在健身的時候最需要一些健身的科學指導。當你按照科學指導做完一套健身訓練之后,它會自動記錄你的健身數據,一方面用戶可以查看、統計,另一方面還能分享朋友圈。當然,做某些運動的時候,你可能需要一些特定的健身器材,沒關系keep早就把這個想好了,你不用再上淘寶,直接keep里面就能購買。
我們把這幾個場景串聯下,運動中給你科學的健身指導,運動完了記錄運動數據并分享(社交),需要健身器材直接購買。
最后回過頭來,重新定義下場景
我們不妨先把場景這個詞匯刪除掉,對于我們來說,最重要的是了解用戶存在哪些痛點,這些痛點可的產生是基于“用戶 連續的 客觀現實背景”,可能是缺失,可能是已存在需要改變,而這個才是我們最關注的。
之后,我們才可以基于這個可以分析改造我們的產品,我們的商業模式,我們的推廣營銷渠道等等,所以場景是個自帶初始值的因變量。
At last,“解決好問題的是碩士,提出好問題的是博士”,我們分析場景的目的不是去解決問題,而是更好的提出問題,了解問題本身。畢竟認識是走在實踐之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