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38年,秦王嬴政開始親政。在李斯等人的協助下,嬴政制定了“滅諸侯,成帝業,為天下一統”的策略。公元前230年,秦國舉兵攻打韓國,之后依次滅掉了趙、魏、楚、燕,直到公元前221年攻滅齊國,秦國用了十年的時間,完成了對山東六國的滅國大戰,天下歸于一統。然而這場戰爭從140年前,就已經開始了,起點便是一個叫衛鞅的衛國士子,踏上了秦國的土地。
公元前362年,年僅21歲的嬴渠梁即位秦國國君,是為秦孝公。孝公即位后,決意圖強改革,頒布《求賢令》,向山東列國求賢。并承諾“賓客群臣有能出奇計強秦者,吾且尊官,與之分土”。衛鞅便是在此時進入秦國的。
衛鞅,衛國君主后裔,姬姓,公孫氏,故稱衛鞅、公孫鞅。后因在河西之戰中立功獲封商地十五邑,號為商君,故稱之為商鞅。
衛鞅早年曾在魏國丞相公叔痤府中任中庶子,公叔痤死后聽聞秦孝公的求賢令,便攜帶李悝的《法經》來到秦國。
衛鞅入秦后,通過秦孝公的寵臣景監覲見孝公。衛鞅先以帝道、王道之術游說孝公,孝公聽后直打瞌睡。衛鞅再以霸道之術游說孝公,孝公聽后改變態度但沒有重用衛鞅。衛鞅最后暢談富國強兵之策,孝公聽后大喜,兩人暢談幾日,毫無倦意。
公元前359年,秦孝公打算在秦國國內進行變法改革。但害怕國人議論紛紛,所以猶豫不決。于是,孝公召開朝會命臣工商議此事。
舊貴族的代表甘龍、杜摯等反對變法。他們認為利不百不變法,功不十不易器。秦國應當遵循古制,徐徐圖強,以防生亂。衛鞅針鋒相對地指出:商湯、周武之所以興盛,正是因為沒有遵循舊制。夏桀、殷紂之所以滅亡,正是因為沒有變法革新。衛鞅以歷史進化的思想,駁斥了舊貴族所謂“法古”“循禮”的復古主張,為實行變法作了輿論準備。從而也堅定了秦孝公變法改革的決心。
衛鞅將變法的法令制定好之后,并沒有馬上頒行。他擔心百姓不相信自己,法令難以推行,于是在國都集市的南門外,豎起一根三丈高的木頭。并貼出布告:有能將此木搬到北門者,便賞他十金。百姓們感到奇怪,沒人敢來搬動。衛鞅于是又出示布告:“有能搬到北門者,賞五十金。”有個人壯著膽把木頭搬到了北門,衛鞅立刻下令,賞他五十金。衛鞅通過此事,在民眾之中獲得了極高的信譽。
公元前359年,秦孝公命衛鞅在秦國頒布《墾草令》,作為全面變法的序幕。
《墾草令》的主要內容是:刺激農業生產、抑制商業發展,提高農業的社會認知度、削弱貴族、官吏的特權,讓貴族加入到農業生產中、實行統一的稅收制度等改革方略。
《墾草令》頒行之后,衛鞅在秦國先后進行了兩次變法改革,使秦國的變法成為戰國時期最為深入徹底的變法改革。衛鞅之后的法令又是如何推行的,請關注下集,商鞅變法之變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