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小何已經做了五年同事。有一天她神秘地對我說:“姐,我似乎生病了。”
“怎么啦!”
“最近對什么工作都提不起興趣,啥事兒都想往后躲,凡事都想往后拖,對很多人都看不慣,又懶得說。”
我認真地說:“你這是典型的職場倦怠綜合癥,這是病,得治。”
仔細想一想,每個職場人身邊或許都存在這樣一個小何,或者自己就是:
忽然對工作失去了興趣,提不起勁兒,嚴重點甚至找不到工作的意義,最典型的表現是開始怕事兒,躲;
具有嚴重的拖延癥,凡事不到最后一刻不交差;
開始變得“油滑”,更喜歡跟充滿負能量的人在一起……
職業倦怠是每個職場人都可能經歷的階段,它產生的原因可能是時間帶來的厭倦,也可能是職場遭遇瓶頸期,但從自身的角度來說,想要突破職業倦怠期,除了需要接受現實,還需要努力調整心態,并找出合理的辦法,以平穩度過。
如果你剛好是處在這個階段,并且急切想要走出來,可以試試以下三個“藥方”。
01 找回“自燃型”的自己
稻盛和夫把人分為三種:第一種是點火就著的“可燃型”的人;第二種是點火也燒不起來的“不燃型”的人;第三種是自己就能熊熊燃燒的“自燃型”的人。
初入職場的人大都符合“自燃型”的特征。有創意、有想法,不怕苦、不怕累,為實現一個個人小目標而歡喜,為實現一個團隊大目標而奮斗,工作動力完全來源于自驅。
可是隨著自己由職場“菜鳥”變成“老鳥”,這些積極的特征慢慢消失,開始躲避工作、躲避責任、躲避改變,因此找回“自燃型”自我,需要首先走出兩個思維誤區:
l 越躲越安全
不知道什么時候開始,“多做多錯,少做少錯,不做不錯”成了大家公認的職場規則之一。處于職場倦怠期的人深諳此理,因為害怕犯錯,害怕被責難,所以凡事往后躲,越不惹人注意越好,認為這樣更安全。
事實上,從來都不是越躲越安全。
表面上,那些工作積極、效率高的人會被分配更多的任務,經常被批評。但就是在不斷挑戰工作難度、強度和心理壓力的過程中,他們會慢慢掌握工作方法,提高工作能力,認識一些能夠幫助自己的貴人,一有機會,他們就會“飛黃騰達”。
相反地,那些根本不在上級的視線范圍之內,從來不被要求的人反而是危險的。
它意味著你很可能已經被邊緣化了,你將不再獲得更多的資源、平臺和機會,即將觸碰到職場“天花板”。如果你恰好又在一個私人單位,估計離卷鋪蓋走人也不遠了,因為私人單位從來“不養老”。
所以,即使在職場倦怠期,也要擺脫“鴕鳥心態”,相信5年前的你明知道躲是不安全的。
l 越躲越清閑
有一句很形象的俗語叫“躲清閑”,這句話透露出很多人的心態。
誰不向往輕松的工作、豐厚的報酬、安逸的環境呢?但是這樣的工作真的存在嗎?即使存在,你剛好就是幸運的那一個?
真相是,成年人的世界里充滿了奮斗史,“清閑”從來都不是“躲”來的。
一般在工作量大、難度大、比較麻煩的時候,人們容易選擇躲避,但其實我們躲的往往并不是清閑,而是工作背后的困難和挑戰。
躲過了這些我們還會躲過領導的欣賞、同事的信任、加薪的機會、升職的空間……
所以,真的是越躲越清閑嗎?也許是的,到自己不得不離職的那一天就真的徹底清閑了。
因此,允許倦怠的你短暫地想要放慢工作的節奏,給自己的心情放個假,但千萬不要把歪理當至理。
相對于以上的情況來說,自燃型的人也一樣會遭受挫折,會有情緒,但他們身上有些優秀品質是甘于平庸的人所不具備的,比如成長型思維。
具備成長型思維的人面對困難時往往會選擇迎難而上,他們會把克服困難的過程當成成長的機會,并且很享受在挑戰中發掘樂趣。
如果說職業倦怠是你現在面臨的最大困難的話,不妨換一種思維——這是上天考驗和證明我的一次機會,我不但得找回自燃狀態,還要找到浴火重生的自己。
02 找回昔日的上進心
處在職場倦怠期的人最害怕的應該是回頭看,因為害怕面對昔日勇敢上進的自己,所以漸漸習慣渾渾噩噩地“混職場”。如果我們真的想來一次華麗轉身職場逆襲,就必須要找回上進心。
具有上進心是一種態度,一種告訴別人“我是一個大寫的、站立的人”的態度。
因為有了上進心,所以女人值得欣賞,男人值得托付,父母值得依靠,孩子健康成長。
在職場上,有上進心并不表示爭名奪利,相反是一種更可以與世無爭的強大底氣和自信。有上進心的人也許不會太在意別人的評價,但一定會在意自己對工作的要求,有關榮譽和個人信譽,他們從來不會馬虎。
說到底,凡事拖延也好,往后躲也好,不想與人積極溝通建立良好關系也好,其實都源于我們失去了寶貴的上進心。
所以,找回上進心,你會收獲更多的信賴,更多的資源,更多之前你不曾要求或想到過的機會。
03 找到一群志同道合的人
找到一群志同道合的人大概有兩點意義:一,遠離垃圾人;二,幫你快速實現目標。
垃圾人有很多特點,但在職場上,最討厭的是自己不求上進,也要抱團顯示大家都一樣不思進取。處在職場倦怠期的人因為失去了工作的激情、信念、上進心,就需要尋找到新的內容來填滿自己的工作時間和心理空間。
而他們最經常使用的武器就是——抱怨。抱怨的內容很多,比如工資太少、任務分配不公、績效太嚴格、上下班打卡太死板、晉升空間太小等。
這種抱怨是典型的“手電筒思維”,凡事都認為是別人的錯,似乎所有的人和事都在辜負他。
豈不知愛抱怨的人最缺乏的就是自省精神。他們自認為天下最冤,拿最少的工資,干最不討好的活兒,還得不到表彰和升遷。
然而抱怨的結果卻是越抱怨越生氣,越生氣越放棄,直到甘于平庸。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自己墮落也就罷了,最害怕的是一群這樣的人每日在一起,背過身各種飛短流長,回過頭來笑靨如花,一派你好我好大家好的樣子,看似其樂融融,實則是甘于平庸,然比甘于平庸更可怕的,是以此為榮。
所以你需要遠離垃圾人,找到真正志同道合的人。
但大部分人并不真正理解“志同道合”。
志同道合的關鍵首先在于“志”,其次在于“道”。真正的志向一定是經過艱苦奮斗才能達到的,偉大如周總理的“為了中華民族崛起而讀書”,宏偉如“做中國最受人尊重的私立大學”。
當然,普通人的志向也許只是在一個城市里買下一套房子、兩輛車,生三個孩子,養四條狗,但這個通往“志”的“道”一定得走正了。
所謂梅花香自苦寒來,正是因為通往“志”的“道”走得艱辛,才能走得更穩更長久。也只有做到找回自燃型自己、找回上進心、找到志同道合這三點,我們才能夠真正地跨越職場倦怠期,才能收獲更加甘甜的結果。
想要在職場乘風破浪,除了需要有一個共同的愿景和目標,還需要不斷突破、持之以恒,這樣即使有一天倦怠了,也一定有支撐我們走下去的力量與能量。
美國作家瑪雅·安吉洛寫過這樣一句話:“我只身前行,卻仿佛帶著百萬雄兵”。這句話的力量動人心魄。我們曾經有想要到達的地方,也許中途想要短暫地停留和休憩,沒關系,找回信念的源泉,拋棄猶疑、逃避,堅持走下去。正如拋棄甘于平庸的你,找回在職場上乘風破浪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