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今社會,高速發展的時代大背景下,人們在職場上打拼, 是很不容易的,尤其是那些精英白領們,在達到事業的成功后精疲力竭癥襲來,就面臨著精神方面和身體方面的一系列的崩盤,不愿意工作,職場倦怠、自暴自棄、酗酒嗑藥,甚至自殺。這在我們一般人看來,有些不可思議,事業達到巔峰后,要好好慶祝一番,整裝待發,再去創造下一個事業的輝煌,難道不是這樣嗎?小伙伴,你認為呢?可殘酷的事實并不如我們料想的那樣去發展,這些職場精英們卻一個個得了精疲力竭癥,嚴重到不得不去咨詢心理醫生的地步,甚至于有的人得了抑郁癥,想去自殺,有個別人還真自殺了,讓周圍人唏噓不已。
那么 什么是精疲力竭癥呢?導致精疲力竭癥的原因是什么?怎樣克服精疲力竭癥帶給人們的困擾與不安呢?
帶著一系列的問題,我們一起去問問美國著名的臨床心理學家史蒂文·貝格拉斯,他正好寫了這樣一部書《自我驅動心理學》,就是專門針對以上人們所面臨的問題,從他接觸到的臨床經典案例出發,旁征博引,不僅結合最新的心理學研究結論,還從東西方哲學乃至社會思潮的演變歷程的角度,全方位地剖析精疲力竭癥,并給出了許多自我驅動的方法。
本書作者史蒂文·貝格拉斯博士是一位臨床心理學家,也是哈佛醫學院附屬機構的成員。他長期關注職場人士的心理問題,治療過包括好萊塢巨星、財富500強高管在內的上千位成功人士的職業倦怠問題?!敦敻弧贰稌r代周刊》《華爾街日報》《人物》等報刊都介紹過他的著作。
在《自我驅動心理學》中,作者首先給我們列舉了生活中的大量例子來說明了精疲力竭癥產生的癥狀,他指出,精疲力竭癥常常是由持續不斷的微小瑣事所引發,癥狀表現為成功之前的焦慮以及成功之后的倦怠,即努力實現了目標,并期待人生有所改善,然而結果并沒有順遂心愿,于是從心累蔓延到精神的疲憊,感受到不快樂,郁郁寡歡,甚至想自我毀滅。以上都是精疲力竭癥的表現。
職場人士為什么會得精疲力竭癥呢?
著名籃球巨星邁克爾·喬丹的例子就很典型。
1993年秋天,喬丹從職業籃壇退役了。他堅持說,退役是個人原因,他自己沒有從失去父親的悲痛中走出來,外界認為他可能因為賭博的問題而被迫選擇退役,但在史蒂文·貝格拉斯看來,喬丹退出職業籃壇是因為精疲力竭癥。
精疲力竭癥其實是一種心理疾病,當一個有競爭力的人在其職業領域已經成功或即將成功時,會經歷一段很長時間的不安、壓抑、沮喪、或者抑郁的心理狀態。造成這一現象 的原因是,他認為自己受限于工作或職業生涯,自己無從逃脫,也無法得到心理上的滿足。
作者認為喬丹患上精疲力竭癥的原因是,他的成功剝奪了他所需要的精神支持,而這是他作為職業球員年復一年在場上拼搏的動力。
在三連冠之后,喬丹已經獲得了很高的成就,如果此時失敗就意味著全面的潰敗,他已經無法得到更多心理上 的回報,所以喬丹決定退役,這可以說是他調整職業生涯的一步棋。
那么喬丹是如何治愈精疲力竭癥的呢?
離開籃壇18個月后,他重返籃壇。因為此時他球技生疏,身材走樣,外界對他的期望值很低。從過渡期回歸的喬丹只要打得和以前差不多好,大家都接受了他現在的樣子,而不會對他有過高的期望了。而這恰恰激發了喬丹的內在動力,增強了他的自尊心,他要去克服困難,達到目標。喬丹努力做到了,最后治愈了精疲力竭癥,重新煥發出活力和熱情。
所以說,喬丹的經歷完成了心理學上的兩個目標,一是降低了外界對他的期望值,二是提升了自我挑戰的動力。
名人壓力大,背負著很高的期望,容易得精疲力竭癥,這是可以理解的。那么我們這些普普通通的人為何也會得精疲力竭癥呢?
這大概與我們所處的這個時代的教育背景息息相關。從小,孩子就被灌輸不要輸在起跑線上,與別人家的孩子進行比較。一些父母過分期待孩子實現自己的愿望,因為孩子成績不佳而給他們請家教,上補習班,報各種各樣的特長輔導班,學習各種知識,已經超出了孩子的承受能力,壓得孩子喘不上來氣,家長也跟著受累。時間長了,大人、孩子都會感到深深的疲憊。不僅身體累,精神也飽受煎熬。這樣下去,不得精疲力竭癥才怪呢!
大人呢,也同樣存在這樣的困境,特別是一些中年人,年齡在40歲-60歲之間的這一部分人,正處在人生的青壯年期,上有老,下有小,在工作上已達到了事業的鼎盛時期,小有成就了,可也同時面臨著一系列的問題和困惑,這部分人通常在一個單位待的時間太久了,每天重復做著同樣的事情,極易產生職業倦怠感,對周圍的一些事情漠不關心,茫然失落,幽魂日子的感覺;在生活中,處在上有老,下有小的中間地帶,生活的重擔和背負的壓力,以及不安和焦慮都是不可避免的 。以上的種種都會促使精疲力竭癥的產生。
除了以上這些方面,還有其他,包括過度的焦慮,自我設限,缺乏安全感和對自我認知的恐懼等等,都會造成精疲力竭癥的發生。
精疲力竭癥對我們造成了這么大的困擾,那么如何緩解精疲力竭癥呢?
斯蒂文·貝格拉斯給我們提供了很多方法,我總結了以下幾種,供大家參考借鑒。
第一:要敢于直面心理上的弱點,不必再去自責。
要勇于承認自己早期不顧一切代價要獲得成功的決定和承諾是一個巨大的錯誤。出色的表現只能帶來物質回報而非心理上的滿足感而造成的。一個人的注意力要集中在目標上,這對其心理健康至關重要。
第二:運用好女性思維來做事情。
男性都有什么樣的思維方式呢?
我總結出以下幾點:表現得自主,通俗來講,就是大男子主義,在工作與生活中爭強好勝。處處表現出自己勇敢堅強勇于擔當的一面,俗語中說,好男兒志在四方,男兒有淚不輕彈,不能抱怨,不能流淚,要活出個男人的樣子來。這些無聲的壓力像一張網牢牢地罩住了男人們,讓他們不易掙脫。否則,就被貼上軟弱無能的標簽。在這些壓力面前,有的男人硬挺著,有的逃避、焦慮、還有的已到了崩潰的邊緣。
所以在這方面要多向女性學習。學習她們的思維方式,可以有效緩解上訴癥狀。例如,像女性那樣,在某些時候,表現出自己脆弱的一面,贏得別人的幫助,這會讓你顯得隨和,容易讓人親近你。當遇到心中解不開的心結時,學會向人傾訴,排解郁悶。還要學會換位思考,站在別人的角度看問題,不要一根筋、一條道走到黑,這就是變通的道理所在。
第三:擁抱挑戰、創新和改變
作者史蒂文·貝格拉斯講到,如果你信奉我的職業就等于我的人生,那么遲早有一天,你就會有強烈的脆弱感,一旦職場遭遇失敗,后果非常嚴重。
要緩解這種有風險厭惡癥導致的精疲力竭癥,可以從嘗試新的行為方式開始。這里有一個挑戰—威脅曲線詳細地說明了動機和表現之間的關系。(如下圖所示)
怎樣將創新和改變融入我們的生活中呢?
01 搞清楚你到底害怕什么。
比如,一些中年人最害怕的就是自己的年齡越來越大了,怕到了老年的時候,身體各部分技能開始下降,身體會越來越差,怕得上一些不好的疾病,給孩子造成壓力和負擔。那么就必須從現在的初老階段,就要特別注意養生保健,生活的方方面面,運動健身方面,精神層面等涉及到的諸多方面都做到心中有數,這樣才能做到有備無患,防患于未然。未雨綢繆,為時不晚。有了這個想法之后,就主動去面對年齡越來越大的現實,而非坐等一味地焦慮要好很多。
02 放棄改頭換面的念頭,試著從另一個角度看待自己。
一旦我們得上了精疲力竭癥時,就想著快點擺脫掉這種負面影響,想著戰勝它,這并非易事。因為它的形成并非一日之功,是長期積累的結果。所以擺脫掉精疲力竭癥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不能太著急,要慢慢來。改頭換面是不可能的事情,我們可以換一種思維方式,跳出原有的固定思維模式,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待問題,可能會有新的突破,發現一個全新的自己。
03 可以進行心理多元化訓練
史蒂文幽默風趣,他做了一個形象的比喻,將職業發展看作制造盆景,每一名職場人士都要承受盆栽工人放進花盆和移出花盆的命運。為了 將這些有才華的人從職業倦怠中解脫出來,就需要定期從他們長期生存的環境中移出,并放置在一個新的環境里,進行磨練,也就是進行 多元化的訓練。
原則是:如果一個人的職業生涯能在多個方面得到積極反饋,那么在面對創新和改變時,心理會變得更加堅強,不害怕失敗,也不會那么脆弱。
人們保持長期多樣化的動力是:渴望新事物,有強烈的好奇心。多學習一些新知識和新技能,加持于一身,這樣才能使自己立于不敗之地,有很強的競爭力。
總之,在信息高速發展,互通互聯的當今社會,人們面臨著潮水般的信息,工作與生活中的壓力和焦慮,都會讓人感到身心俱疲,久而久之,就會得上精疲力竭癥。美國著名臨床心理學家史蒂文·貝格拉斯在《自我驅動心理學》這本書中,用大段篇幅全方位地剖析了精疲力竭癥的前因后果,并給出了自我驅動的許多方法。
史蒂文用了大量實例,充分證明了這樣一個結論,當心理危機到來時 是危險,也是機會,幸福始終把握在自己手中,只需要你打開心扉,跟隨作者在書中的指引,沉著冷靜地找到自己的問題所在,就能夠化危險為機遇,拯救自己的職業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