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的紀錄片里面,講述了他踐行公益的心路和行動歷程,這對于我國的企業家踐行公益,頗有參考價值。
巴菲特曾經因為公益飽受非議,因為他一直賺大錢,但一直又不捐錢,甚至有些人嚴厲地批評過他,但他悶聲不吭、從未回應過。
實際上,巴菲特并不是奢靡揮霍而淡薄公益之徒,那為什么他不愿意回應和辯解呢?他的第一任妻子蘇珊這樣說:我建立了基金會,我覺得我們應該捐錢,但我懂他為什么不捐,因為這是商業。你可以看到,他的生活方式,他不買貴重的繪畫,也不修大房子之類的,他要的是精神世界,錢是他的計分板。
從蘇珊的話語中,我們知道,巴菲特生活方式相當簡樸,也從不去購買名畫、大屋這些奢侈品,之所以巴菲特不愿意捐錢,是因為錢本身就是巴菲特的賺錢工具,他對賺錢游戲樂此不疲。巴菲特自己也說,所有人都可以讀他讀的書,這是公平競爭。實際上巴菲特享受在金錢游戲中贏的過程,所以他一直不愿意放棄他的游戲籌碼。
2004年7月底,巴菲特蘇珊因病去世。在妻子去世將近2年之后,巴菲特終于幡然醒悟,遵從妻子的心愿,把自己85%的財富作為慈善捐款,其中約300億美金捐給了比爾蓋茨的基金會,另外67億美金捐給了自己家庭成員的4個基金會。他說:我想留給子女的東西,應該是足以讓他們能夠一展抱負,而不是多到讓他們最后一事無成。
2010年,巴菲特和比爾蓋茲曾經勸說馬云捐出身家,馬云反問巴菲特多大年齡了,巴菲特回答說80歲。馬云說我80歲的時候也捐啊,巧妙地化解了被逼捐的難題。
中國企業家的公益力度,對比國外富豪可能會落后一些,但實際上任何國家的公益普及和深入發展是伴隨經濟發展而逐步進步的:
首先,中國缺少真正富得流油的富豪。中國改革開放短短幾十年,社會物質財富迅速增加,但對比發達國家還是有一定差距,中國人均GDP在世界才排名70多名。與此同時,中國雖然誕生了一批頂級富豪企業家,但他們仍未飽嘗財富的滋味,甚至童年的窮苦記憶仍揮之不去,正如當年的巴菲特一樣,還希望積攢更多的財富。馬云之所以說到80歲也愿意把身家捐出去,一方面是說還有30多年的時間可以繼續積攢財富,另一方面也可能是說到80歲時年紀也大了,人將入土,無所謂了。
其次,子承父業的傳統觀念比較根深蒂固,很多企業家巴不得把巨額財富流傳給下一代。當然國外家長也有類似的觀念,但國外的遺產稅很高,部分富豪樂意捐錢給基金會。正如巴菲特也要把錢捐給自己家庭成員的基金會,那么一些費用就可以在基金會中支出,既不讓子女把財產揮霍殆盡,又不至于讓他們窮困潦倒。
再次,真正令人放心和靠譜的公益機構還不多。據說國內不允許自行設立基金會,需要掛在紅會下面,然而紅會的郭美美事件,讓大眾喪失了信任。企業家們的錢,即使愿意裸捐,也得打造有一個放心的渠道才行。
最后,正能量的大眾輿論還需慢慢演化。前段時間吳京在戰狼2創下票房冠軍之后,網友們就九寨溝地震逼吳京捐1個億,這就顯得有些過分。從另一個方面也表明社會輿論還不夠理智和成熟。如果有那么一天,大家對那些奢侈消費但又拒絕履行社會責任的富豪嗤之以鼻,就能把公益社會建設起來。
在國內,越來越多的企業家認識到,財富來自于社會,也要向社會返還財富,此外,也有越來越多的家長認識到,如果孩子沒有自立能力,留下的財富只會害了下一代;如果孩子能夠自立,他自己本身就可以賺取充足的財富。
隨著社會的進步,企業家和富豪們踐行公益的廣度和力度都在加大,我們相信不久的將來,中國也會涌現一批把身家都捐出來做公益的富豪。
廣州 黃慎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