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有人問我信息化與數字化有什么區別,這個認真解釋起來比較復雜,需要長篇解讀。但因為鴻飛老師面對的主要是企業家和管理團隊,需要盡可能用商業語言達到溝通目的,而不是學術性專業定義,所以,以下觀點并不嚴謹,僅一家之言,希望有關專家學者見諒,應對正在發生的商業進化,所有未蓋棺定論的事物,大家共同商榷。
我個人覺得:最能說明信息化與數字化區別的就是“信息化對內,數字化對外”。企業家做決策首先要明確目的和方向,再分析期望結果和投入產出比;信息化主要用于:提高內部控制,提升管理效率,降低生產成本,而在此之上,企業需要數據驅動業務,對外業務賦能、主動對外擴張等,則必須選擇數字化。
管理是為經營服務的,管理系統也是如此,我們從本源來理清一下這個過程;
首先是企業選對了生意方向、客戶和訂單不斷增加,人工處理有限,部門間高頻協調,出錯及索賠的概率會不斷增加,企業上CRM、MES、ERP等信息系統來打通各部門,提高協作效率,才能支撐起企業上規模,訂單量級上臺階。
其后、由于企業規模的擴大,人員不斷增多,組織層級增加,各個部門、事業部和分子公司,對于老板和高層來說就是一個個黑箱,其內部運行情況、效率產出、員工面貌、氛圍文化、甚至違規違紀等情況都無法了解。所以,企業還需要上HR、OA、財務法務等各種管理系統,從而形成企業內全面應用信息系統狀況。
再后來、信息化應用較好的優秀企業獲得競爭優勢,由于競爭的壓力,行業其他的企業爭相上系統,隨著管理模式和信息技術的不斷擴散,各行業都開始了大規模的信息應用過程——即信息化。
當前,對我國企業的生意最大挑戰分別是:產能過剩、過度同質化競爭、客戶需求快速變化、上下游協作周期過長,供應鏈異常波動等等;導致這些問題的原因之一,就是產業數據分散在各個企業,如同無數個黑箱,無法預測和管理;這些難以在企業個體層面解決,也難以通過信息化解決。
于是,就有了通過線上向上下游開放信息提高協同,就有了不同的數字技術結合商業模式創新應用,比如:龍頭企業將ERP開放給經銷商,供應商,并通過數字化應用將價值鏈中企劃、設計、生產、分銷、零售等環節數據全打通,提高參與企業分工與協作效率,并在此基礎上由鏈結網,最終形成自有平臺和生態。
可以說:信息化核心價值是打通企業內部各個部門,數字化核心價值是打通產業鏈上各個企業,產生更大的協同效應。兩者區別如下表所示:
由于采用的底層技術不同,數字化是基于新一代信息技術,如大數據、云計算、AI、物聯網、5G、區塊鏈等等,這些技術和阿里騰訊字節等互聯網巨頭科技公司所用的技術是同源的,這些技術與行業融合應用將支撐傳統企業完成互聯網科技企業轉換,完成業務模式轉型,形成指數級增長。
任何基于人和組織的生意,都是線性增長,無法實現類似互聯網企業的指數級增長,將傳統生意全方位大規模的轉換為計算機和智能設備可處理數字(數字化),這就是解決互聯網大生意的關鍵步驟,產業數字化后必然是行業投資回報率的極大躍升,這個過程中積累的數據也是重要數字資產。
信息化是對內,數字化是對外,如果一個企業要強化內部管理,會有很多成熟的軟件可供選擇;而如果企業要想順勢而為,做產業互聯的大生意,就要積級數字化,并研究新打法新模式新業態。
基于行業的數字化投入較大,像以前信息化后節省成本,是省不回來的,必須同步準備行業賦能或跨行業應用,行業賦能即為行業整合準備。這里,鴻飛老師提出一個 “軟整合”的概念,數字化將解決產業鏈上數據流動的問題,必然將引起產業格局和競爭模式的變化,數字產業聯盟遠強于單打獨斗企業,技術軟整合遠快于兼并收購發展;由此,可利用未來巨大的商業價值吸引各方利益相關者,共襄盛舉,眾志成城,大事可圖。
不做行業數字化,推進企業數字化,保持對外連接和數據沉淀的能力也很重要。未來是一個聯盟共生的時代,聯盟協作大于單打獨斗,要么是企業自身來主導由鏈接網,要么是主動接入別人的網絡,在產業鏈整體升級中分享紅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