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還是個無知懵懂的孩子時,就聽聞長輩時常講起那些年他們的青春往事。每逢他們津津樂道的時候,我就能從他們的眼神中讀出那一種特別令人歡欣鼓舞的力量。那時候我就在心底默念,也許這就是青春的力量。
后來隨著年齡的增長,倒是對長輩們時常講述的那些瑣事甚是不解。曾經也會在某個無聊的深夜,看著窗外群星璀璨的黑夜里的星空不停地追問:難道青春就是長輩們口中的七零八碎的日常雜事嗎?不都說青春應該是轟轟烈烈的嗎?......久而久之,我就開始為自己規劃了所謂的青春計劃。以此想要來度過一個不一樣的青春歲月,不想若干年后的自己如同長輩們一樣有個平淡無奇卻又倍感欣慰的青春。
不知道是時間太過匆匆,還是我太過高估了所謂的肆無忌憚的青春。日子一天天地過去了,生活倒也算是充實。有時候竟然都忘記了自己曾經想要的那些日子,倒覺得長輩們口中的青春才是最真實的樣子。不知從何時起,我們習慣了不斷地目送熟悉的人離開轉而接受陌生人的入住。似乎告別和迎接早就變成了生活的常態,你始終無法反抗故人的遠去和新人的接踵而來。
心情不好的時候,我會安安靜靜地在床上待一天。就這么看著窗外的陽光從清晨那一抹金色逐漸艷陽高照繼而晚霞布滿天空,這一天就算是過去了。我也時常會想,為什么長大了之后對父母的感覺似乎越來越陌生了呢?偶爾也會半夜從夢中驚醒,甚是想念遠在他鄉的父母。勤勤懇懇、任勞任怨的一輩子就為了撫養自己的子女長大成人?所謂寒窗苦讀數十載,倒不如說是父母親含辛茹苦大半生。從一個生命的呱呱落地到長大成人,繼而扶持著他們成家立業。一輩子啊,就這么在背負著沉重的使命中度過。仔細想來,他們似乎從未為自己的生活而放肆的瀟灑走一回。難道人生除了讀書、工作、買房、結婚和生子,就真的不該有種別樣的人生嗎?
二十出頭三十未滿的年紀,算是一個人最為自在的歲月吧。這個時候的我們大學剛剛畢業,朝氣蓬勃即便理想豐滿現實骨感卻仍然相信努力總會迎來下一個奇跡的誕生。也許是因為中文文明幾千年來的傳統,尚未成熟甚至都不懂得責任究竟為何物的我們在父母的影響下按部就班地選擇了結婚生子。有時候我就在困惑,到底是為了什么?新生命的誕生,不應該是一種責任的開始嗎?暫不說就現階段我們的經濟能力不允許,即便家底豐厚可以過一個養尊處優的生活可我們現在的心智就尚未成熟。在這種境況下成家,真的能夠從各個方面承擔起自己應該扛起的責任嗎?
想來很多同齡人會很是詭辯地說道,自古以來就是先成家后立業你為什么要另辟蹊徑獨樹一幟?想要大張旗鼓地向這個現狀宣告自己的不滿和所謂的個性又有什么價值和意義呢?最終不還得向這個現實的現狀和你所鄙視的生活做出妥協和讓步?是啊,就想我們去做一件事情的道理是一樣的。如果你只是想想而已,你永遠甚至這輩子也只能是想想而已;如果你不斷地努力不斷地去做自己,而不是人云亦云終歸有一天你會站在一個新的高度俯瞰著曾經的那些同齡人。也許這個過程很是平淡無奇,也許這個過程備受爭議和打擊。但有一句話相信作為同齡人的我們應該很是認同:一個人能夠承受多大的榮譽,就應該能夠承受多大的委屈。
生活就是個五味成雜,各司其職的一個個的圈子。我們無法評價別人按部就班的生活,也無權干涉別人追隨大流的生活方式。如果你不能茍同,就該選擇自己的生活方式。不要在最應該一往無前的年紀選擇了超出自己能力承受范圍之外的事,因為你永遠不能夠保證自己是否能夠在心智尚未成熟的年紀承擔起本不屬于這個年齡段該承擔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