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時都看過荊軻刺秦王的故事,然而并未起任何想法,不就弱國想出險招抗強國未果而已。再次提到荊軻,已是數年后王者榮耀中,變為女性刺客的荊軻了。
?有井水處有金庸,有村鎮處有高陽。
如此高的評價,是我拿起這本《荊軻》的原因。
人物傳記很多,但寫得好的不多,比如我之前本想了解的切,格瓦納,看了一點就直接棄了。
值得入小說的歷史人物,大抵不外圣君、賢相、良將、高僧、名士、美人六者。——高陽
對于這句話,我不敢茍同。
其實小人物也有大故事,只是成功與否。如成,即可躋身上述六者。未果,只能消失在茫茫的歷史塵埃中。
如荊軻,成功固然是成功,但失敗也是成功!
一葉初落,便知天下皆秋,這要靠智者的推想;可是一聲震動天地的春雷,就是穴居蟄處的小蟲,也知道嚴冬已經過去。刺秦之事,便是一聲春雷,只要把雷劈了出去,驚天動地,四海皆聞。這是一個消息,帶給所有反秦抗暴的人,告訴他們,行動已經開始了。不管成功或是失敗,效用是一樣的!暴力不能統治人民,暴君也不必畏,不管他護衛如何森嚴,不能免于被刺,被殺。一次不成,還有第二次!
這段荊軻在事前鼓勵秦舞陽的話,醍醐灌頂,鏗鏘有力!
就算荊軻未拜燕國上卿,最終未成,一樣值得大書特書。
視為知己者死。荊軻應該是最典型的例子了。
荊軻并不是燕國人,流浪途中因聽人說燕國太子丹禮賢下士,不輸戰國四公子,于是入燕。
一入燕即見到鬧市欲殺人的少年秦舞陽,及時喝止,因此被燕國大夫田光所欣賞,借此引薦給太子丹。然而因太子丹不夠重視,田光為此自刎,自此太子丹不再有所懷疑,從此與荊軻不分你我。太子丹以國士待之,荊軻亦以國士報之。
荊軻為太子丹列出上中下三策,然而太子丹卻因短視,只看中下策:刺秦王!荊軻本已說好,下策只謀之而不以身試之。但燕國舉國上下無人能勝任,唯有荊軻。
荊軻深陷其中,一來為報太子丹及田光恩情,二來不愿被認為是貪生怕死之徒,只得應下。
我原以為,再怎么情深義重,總不可能拿自己性命去做賭注,甚至不是賭注,因為刺秦無論成敗,必死無疑。但當舉薦你的人為你而死,太子為你予取予求,尊敬有加,官拜上卿,公主為你殉情,老將為你自刎,舉國上下成千上萬性命由你掌握的時候,你還能狠得下心脫身么?
不得不說,高陽真的是寫故事的高手。荊軻這本書描寫最多最詳細的并不是刺秦王的過程,而是刺秦前的心理描寫和鋪墊。
當荊軻答應前往刺秦開始準備的時候,那種壓抑的感覺就一直伴隨著讀者。當一個人要去做一件明知是死卻又不得不做的事時,如果是你,你會怎樣?這和身患絕癥還不同,患病是一天一天衰弱下去,慢慢磨損你的身體和意志,直到病人身心疲憊,自求死路。而這卻是明明很想活下去,明明可以不用去死,卻被迫選擇死路。
換位思考,就知道為何舉國上下只有荊軻這強大的內心才能勝任這項工作,因為就算是12歲就殺人的秦舞陽,在進到咸陽,見到秦王氣勢前,都被嚇到發抖。那種帝王霸氣,不是誰都能冷靜面對如荊軻的,更何況是千古一帝的秦始皇。
雖然刺秦準備已經準備得足夠久足夠充分,但副手的選擇荊軻一直希望是冷靜沉著的蓋聶而不是乳臭未干的秦舞陽,然而蓋聶的失約,讓太子丹以為荊軻有所退怯故意延期,迫使荊軻不得不帶上秦舞陽啟程,最終導致失敗。
而書中兩位殉國的田光和樊於期,都讓人看到那個大時代人士為知己者死的氣魄。當然還有殉情的公主夷姞,她的格局,對荊軻的愛,讓人不由得喜歡。除了公主,書中的任姜,昭媯,季子,夏娰,許夫人,無一不是巾幗不讓須眉的典范,讓我們看到那個大時代女性異于男性的堅強和聰慧。
中國歷史源遠流長,隨意一個時代,一段故事,都足以蕩氣回腸,引人遐想。只是我們缺少足夠好的輸出方式和渠道。這幾年國之強盛,讓我們再次看到中國文化的輸出成為可能。希望更多的故事和歷史能讓世人,甚至是國人自己,認識得更加深刻透徹。
這本書絕對值得好好欣賞,我得去看看高陽其他作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