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心理學,必然不能只談個體而不論社會這一主體。所以這一篇文章,我們來談談社會的主體:群體。
但是談到群體,我們不禁要從頭開始問一些問題:什么是群體?群體又有那些影響呢?
我們先來回答第一個問題:什么是群體?社會學中,我們將群體定義為存在互動的人員集體。重點在于存在互動和人員集體這兩個概念中,畢竟我們不能把一群猴子當做一個人類社會群體吧。而第二個問題:群體又有那些影響呢?答案在社會學家的研究很快也就出來了。影響主要有三點:社會助長作用、社會懈怠和去個性化。
先來考慮第一點:社會助長作用。
社會助長作用是指在社會群體中的個體,諸如全場矚目的運動員等,會有更好的表現。但是事實上卻并非如此,因為我們經常會看見因為過于緊張而發揮失常的。所以社會學家對這一情況進行了深入的研究而發現一大效應:喚起效應,這一效應是指在社會喚起的個體中,喚起會促進他們的優勢反應。比如:眾人矚目會讓專業運動員更優秀,而使普通運動員更差。
而這一效應的原因主要與這幾種:(1)評價顧忌,這是我們在前文中所多次提到的效應,因為顧忌評價而使助長了人們的優勢反應————優者更優,差者更差。
(2)分心:社會喚起使人分心,減少能力傾向,使其在弱勢項目更弱
(3)純粹在場:不參與社會喚起效應的個體有時也會引起社會喚起效應(原因嘛,我也不知道)
社會除了有助長作用外,還有社會懈怠作用。
比如我們經常會遇見的團隊工作能力更差,拔河比賽我們的總體力量比個人力量和更小等等。產生這一現象的原因主要是在于喚起效應中的“評價顧忌”,群體會弱化“評價顧忌”而使我們趨于更少努力。
但是,一般來說當任務具有挑戰性、吸引力、引人入勝時,社會懈怠會降低
接下來是第三點,當群體產生喚起效應時,而群體懈怠又將責任分散時,群體將變得不可控,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去個性化。
這一傾向會造成大量的社會問題,諸如失態、沖動性的自我瞞足、甚至社會暴力。
而這主要是因為群體所造成的身份匿名性和喚起以及分心活動。
在去個性化的個體中,人們會更加的不自律,更加的不自控。
所以,我們需要慎重考慮如何減少去個性化?
在相關的研究中,有一個重要的概念:自我知覺或稱自我察覺,它是指當一個人意識到自己(被他人或自己關注)時,會更加自控和自律。
而且相關的研究還表明:在具有較高的自我察覺和認為自己獨特的個體中,欺騙行為也更少。
以上三點是群體內在表現上的,還有關于群體外在影響的:群體極化和群體思維。
群體極化指的是群體討論會加強人們最初的判斷,而不是給出一個正確的判斷。
而原因則是如下:人們在群體討論中本身期望獲得觀點的肯定;而對于相似觀點,人們期望以更冒險的表達方式以獲得同伴的好感;群體討論對最初觀點的不斷重復也會造成人們的大幅認可。
人眾無知:群體中人們傾向于認為某一觀點是大家都不喜歡或在意的而不提出。比如:課堂上老師讓同學們說出不懂的知識
群體思維指的是在群體決策中,未來群體和睦而壓抑異議的現象。
而要預防這一現象,我么可以采用以下措施:(1)設立“魔鬼代言人”以反對,(2)自我批評,(3)在決定實施前召開“第二次機會”會議,做最后決定
群體思維在頭腦風暴中具有很多應用,一般我們需要先做群體的頭腦風暴,然后做個人的頭腦風暴,這樣的效果更好。對一個領導者而言,需要做的就是克服群體思維的劣勢。
接下來是總結的部分:
一、喚醒能夠增強優勢反應————在優勢條件下,適當喚起
二、減少社會懈怠————增加“評價顧忌”,增加任務的難度及吸引力等
三、匿名性和社會懈怠會增加去個性化
四、自我察覺————意識到自己,鏡子或攝像頭,會增加個人表現的效果
五、減少群體思維:1、設立魔鬼代言人,2、自我批評,3、“第二次機會”的租后機會
六、頭腦風暴:先群體,后個人效果更好
七、領導的作用就是減少群體思維的壞處
敲了一上午的鍵盤,終于敲到這里了。最后一點,終于完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