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群體
群體動力學家肖認為所有的群體都有一個共同點:群體成員額存在互動。因此,他把群體定義為兩個或更多互動并相互影響的人。
群體助長作用:我們是怎樣受他人在場影響的
純粹他人在場
- 他人在場能夠引起喚起
- 喚起能夠增強任何優勢反應的傾向
- 增強優勢反應意味著:促進簡單行為、削弱復雜行為
隨后的實驗也以不同的方式驗證了這個規律:無論優勢反應是正確反應還是錯誤反應,社會喚起都會促進這種優勢反應。
擁擠現象:眾多他人在場
擁擠能增強喚起狀態,而喚起能夠促進優勢反應
為什么我們會因他人在場而被喚起
有證據表明可能是以下三個因素:評價顧忌、分心以及純粹在場
評價顧忌
如果人們認為自己正在受在場的人評價,那么他們的優勢反應提高的最明顯。
受評引發的自我意識也會干擾我們熟練掌握的自動化行為。
分心
注意他人和注意任務之間的矛盾沖突使認知系統負荷過重,于是就引起了喚起。有時其他非人分心無的出現,也會產生這種效應。
純粹在場
即使在任務中答案沒有對錯好壞之分,別人也無從評價,他人在場仍然有喚起作用,包括非人類的動物社會也存在社會助長效應,暗示我們天生的社會喚起機制在動物界是十分普遍的。
社會懈怠:個人在群體中會減少努力嗎
人多好辦事
在社會懈怠實驗中,個人認為只有在他們單獨操作時才會受到評價,群體情境降低了個體的評價顧忌。
所以:一旦受他人觀察,個體的評價顧忌會有所增強,社會助長作用就發生了;一旦消失在人群中,個體的評價顧忌就會減小,社會懈怠就發生了。
激勵小組成員的一種策略就是使個體作業成績可識別化。
日常生活中的社會懈怠
當任務具有挑戰性、吸引力、引人入勝的特點時,群體成員的懈怠程度就會減弱。面臨挑戰性的任務時,人們可能會認為付出自己的努力是必不可少的。
如果小組成員彼此都是朋友而非陌生人或成員都很認同自己的群體,那么懈怠就會有所減少。
去個體化:人在群體中何時和失去自我感
一起做一些我們單獨一個人時不會做的事情
社會助長實驗表明群體能引發人們的喚起狀態,社會懈怠實驗表明群體能擴散責任。一旦喚起和責任擴散結合到一起,常規的約束就會變小,后果可能令人震驚。
失控行為有一個共同點:它們在一定程度上是由群體引發的。群體能產生一種興奮感,那是一種被比自己更強大的力量吸引住的感覺。在某些群體情境中,人們更可能拋棄道德約束,以至于忘卻了個人的身份,而順從于群體規范——簡言之,也就是變得去個體化。
什么環境會引發這種心理狀態呢?
群體規模
一個群體不僅能引發成員們的喚起狀態,也能是他們的個體身份模糊化。暴徒團伙的規模越大,成員越有可能失去較多的自我意識,個體的評價顧忌都降低到了最低水平。所有人都會把其行為的責任歸因為情境而不是自己的選擇。
身體匿名性
匿名性使人們的自我意識減弱,群體意識增強,更容易對情境線索作出回應,無論這線索是消極的還是積極的。
喚起和分心活動
群體表現出攻擊性之前長城會發生一些較小的引發人們喚起狀態或者分散其注意力的事件。集體喊叫、高歌、鼓掌、跳舞既可以令人們熱情似火又能減少其自我意識。
當人們看到別人和自己做出同樣的行為時,會對自己做出沖動型的舉動產生一種自我強化的愉悅感。
弱化自我意識
能弱化自我意識的群體體驗通常能分離個體的行為和態度。無自我意識、去個體化的人更不自控,更不自律,更可能毫不顧及自己的價值觀就做出行為,對情境的反應也更強烈。
自我覺察是去個體化的對立面,自我覺察的人也不太可能做出欺騙行為,會更加自控。
群體極化:群體會強化我們的觀點嗎
群體討論通常可以強化其成員最初的意向。
“風險轉移”的案例
討論中不同的看法會趨于統一。但奇怪的是,人們趨于統一所得出的觀點往往比他們原始觀點所得出的平均值更傾向于冒險。
在數年的研究之后發現風險轉移并不是普遍適用的。
群體會強化我們的觀點嗎?
群體現象的結果并不是一昧朝著冒險的方向偏移,但是卻傾向于使群體成員的初始觀點得到加強。這種觀點被莫斯科維斯和扎瓦羅尼稱為群體極化概念:討論通常可以強化群體成員的平均傾向。
群體極化實驗
經過一些實驗,觀點相似的人群進行的討論確實可以加深兩個群體之間觀點的差距
日常生活中的群體極化
學校中的群體極化、社區中的群體極化、互聯網上的群體極化
對極化的解釋
有兩種理論已被科學實驗所證實:
- 著重于討論中所提出的觀點,信息影響(由于接受了事實證據而產生的影響)
- 著重于群體成員如何看待他們自己和其他成員,規范影響(基于人們希望被他人接受或者敬仰的愿望而產生的影響)
信息影響
從最受支持的解釋出發,群體討論可以產生一系列觀點,而大多數觀點都和主導性觀點一致。
但是,態度的轉變并不僅僅由于聽到他人的觀點,討論中的積極參與會比消極聆聽更容易導致態度的轉變。
人們的大腦并非像白板那樣供說服者填寫,在核心路線的說服中,人們怎樣看待某條信息很關鍵。
規范影響
第二種解釋涉及到與他人的比較。我們人類希望能對自己的觀點和能力做出評價,當我們發現其他人和自己保持相同觀點時,為了使其他人喜歡我們,我們會將觀點表達得更為強烈。
當要求人們預測在類似海倫困境一類的問題中其他人的反應方式,他們通常表現出人眾無知,他們并沒有意識到其他人在多大程度上支持社會普遍認同的傾向。
群體思維:群體會阻礙還是促進好的決策
賈尼斯認為釀成大錯的原因是由于在群體決策中人們為了維護群體和睦而壓制異議,他把這種現象稱為群體思維。
群體思維的癥狀表現
這些癥狀集中反映了對異議的拍出,會努力保持他們的群體感。前兩條群體思維癥狀表現往往導致群體成員高估群體的力量和權利:
- 無懈可擊的錯覺
- 對群體道義無可置疑
- 合理化:群體以集體將決策合理化的方式來減少挑戰
- 對對手的刻板印象:最后群體會受制于追求一致性的壓力
- 從眾壓力
- 自我審查壓力
- 一致同意錯覺
- 心理防御
群體思維的各種癥狀會阻止群體成員對相反信息以及問題的各種可能性的探尋以及討論。當領導主張某種觀點而整個群體又排斥異議時,群體思維可能就會產生錯誤的決策。
對群體思維的批評
研究表明:
- 支配型的領導方式確實和糟糕的決策相關,有時候下屬會認為自己太弱小或缺乏自信,因此不敢站出來表達自己的意見。
- 群體確實傾向于支持極富挑戰性的信息
- 當成員們希望從群體中獲得接納、贊許和社會認同時,他們會壓抑自己與他人不同的想法
但是安全和高度團結的群體會為成員提供自由的氛圍來提出異議。凝聚力比較高的群體規范既能夠導致意見統一,也可以進行批判性地分析,以避免出現群體思維。
預防群體思維
賈尼斯提出了預防群體思維的建議:
- 公平,不能偏向任何立場
- 鼓勵批評性評價:設置一個“魔鬼代言人”
- 有時可以將群體劃分成幾個小組,然后再重組表達不同的意見
- 歡迎局外的專家和伙伴提出批評
- 在實施之前,召開被稱為“”第二次機會“的會議,讓大家暢所欲言
群體問題解決
三個臭皮匠頂一個諸葛亮,幾個頭腦的相互批評碰撞可以使群體能避免某些形式的認知偏見并且產生出一些奇思妙想。
在群體中產生想法時,人們會更有成就感;但是單獨工作的人們通常會比團隊中產生更多更好的想法,頭腦風暴法只有在被高度激勵和多樣化的群體中才十分有效,并且這些群體要事先準備好可能的觀點。
布朗和保盧斯提出了三種促進群體大腦風暴的方法:
- 將群體和個體的頭腦風暴相結合。先進行群體頭腦風暴,再進行個體頭腦風暴,效果會更好。
- 讓小組成員通過書寫互動。用書寫和閱讀來代替說和聽。
- 結合電子頭腦風暴。通過計算機交流看法。
少數派影響:個體是怎樣影響群體的
社會影響這一編的每一章都提醒我們個體所具有的力量:
- 文化背景塑造了我們,但我們也幫助創造并選擇了這些背景。
- 從眾壓力有時會埋沒更好的判斷,但張揚的壓力能激勵我們展現自己的個性和自由。
- 說服的力量確實很強,但我們可以通過公開承諾和預估說服的感染力來抵制被說服。
少數派影響的幾大決定因素:一致性、自信和叛離。
一致性
堅持自己立場的少數派更有影響力,但是結果往往很痛苦,可以用來解釋少數派緩慢效應:相對于多數派而言,少數派往往更慢地表達他們的觀點。
如果一個人不屈不撓地堅信自己的才能,并且一直堅持,那整個世界就是他的——愛默生
自信
一致性和堅持性是自信的標簽。
從多數派中叛離
如果少數派中的某個人是從多數派中投奔過來的,那么他會比那些自始至終居于少數派的人更有說服力。
同樣的社會力量對多數派和少數派都起作用,信息和規范影響同時可以增強群體極化和少實拍影響。任何立場的社會影響力取決于它的力量、即時性以及支持者的數量。
領導是否屬于少數派影響
領導分為:
- 任務型領導。組織工作、設置規范、聚焦于目標的實現。通常是支配型的。
- 社會型領導。建立團隊、調解矛盾、表達支持。通常具有民主風格,能夠避免出現群體思維。這樣的領導有利于鼓舞士氣。
知道自己在做什么的人們可能會討厭任務型領導,但不知道的人們也許會對此表示歡迎。
人格測驗顯示有效的領導大多是外向的、充滿活力的、正直的、易于相處的、情緒穩定的和自信的個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