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職場中,為什么有些人越忙碌越無法產出有價值的成果?又該如何通過訓練大腦排除干擾,提高深度思維能力,創造更多價值?
這本書從 2 個方面解釋了大部分人無法進行深度工作的原因,并給出了培養深度工作的 4 個步驟,分別是:選擇適合自己的深度工作模式、將工作內化成習慣、像經商一樣去執行和適當減少整體工作時間。遵循這幾個步驟進行刻意練習,能夠提高我們的深度思維能力,從而提高工作生產力。
本書作者是卡爾 · 紐波特,他不僅是暢銷書作家,還是一位人氣博主,創辦了在美國很受歡迎的博客 “學習黑客”,破解工作和學習領域的成功模式。這本書的英文原版 2016 年在美國出版,一發行就占據了亞馬遜美國網站的職場勵志書榜首。
關于作者
卡爾 · 紐波特,暢銷書作家,人氣博主,創辦了在美國很受歡迎的博客 “學習黑客”,破解工作和學習領域的成功模式。
關于本書
這是一本自我管理類書籍,講述了在碎片化時代,如何訓練大腦排除干擾,提高大腦的深度思維能力,創造更多價值。這本書的英文原版 2016 年在美國出版,一發行就占據了亞馬遜美國網站的職場勵志書榜首。
核心內容
這本書的核心思想是:決定工作價值的,不是那些瑣碎浮淺的表象,而在于 “水面” 之下真正的“深度”,也就是深度工作。深度工作指在沒有干擾的專注下進行的工作,它可以把你的認知能力推向極限,最終得到具有創造性和高價值的工作結果。
一、為什么大部分人無法做到深度工作
作者認為主要有兩個原因:最小阻力原則和過去的認知偏見。
1. 最小阻力原則
人在做事的過程中會本能地選擇一個 “最小阻力路徑”,來完成自己想要完成的事情。
【案例】回復一封電子郵件要比準備一份述職報告簡單得多,你就會先回復電子郵件。雖然你明明知道,需要拿出一大塊時間來準備述職報告,但是一收到郵件,還是忍不住點開看,馬上回復。
根據最小阻力原則,如果人們長時間在低價值的工作中切換,再回到重要工作時,注意力很難集中。這是因為任務切換耗散和任務混淆耗散,會使大腦的處理能力降低。
什么是任務切換耗散?
當你同時處理兩個任務時,人腦的認知能力會在兩個任務的切換時消耗掉。你看上去同時處理了兩件事情,但對于每件事情所分配的注意力都比一次只做一件事情時要少得多。
什么是任務混淆耗散?
人腦的認知從前一個任務切換到后一個任務之后,頭腦中仍然會時不時地出現前一個任務的內容,這就會影響你進行第二個任務。
【案例】你剛逛完淘寶買了件衣服,之后你開始準備加班寫代碼,當你剛切換任務時,你的頭腦中仍然會出現剛才買衣服的記憶畫面。而寫代碼這個事本身還需要你消耗特別多的腦力,這樣一來,因為任務切換,你的腦力在不知不覺中就被一點點消耗了。所以你會感覺寫代碼這件事更難了。
2. 過去的認知偏見
很多人認為,忙碌代表生產力,只有忙碌才能有產出,才為公司創造了價值。這種認知偏見也會導致我們無法進行深度工作。
【案例】我們經常會聽到上司說這樣的話:“忙好啊,就怕不忙,你看那個誰,天天加班到深夜,工作多賣力”。這種觀念偏差讓人們更傾向于追求這種看得見的成果所帶來的成就感。
二、培養深度工作能力的 4 個步驟
分別是:選擇適合自己的深度工作模式、將工作內化成習慣、像經商一樣去執行和適當減少整體工作時間。
1. 選擇適合自己的深度工作模式
作者根據職業特征介紹了 4 種深度工作模式,分別是節奏模式、雙峰模式、禁欲模式和記者模式。
(1)節奏模式
是指你可以在每天固定的時間都固定做同一件事,形成節奏。適合深度工作入門新手。
【案例】比如,每天早晨起床后的一小時,可以設置成閱讀時間或者寫作時間,形成自己的節奏。日本著名作家村上春樹利用的就是節奏模式,他要求自己每天創作 10 頁,每頁寫 400 字。不管外界發生什么事情,他都會雷打不動地把這 4000 字寫完。
(2)雙峰模式
這種模式要求你將個人時間分為兩塊,其中一段時間追求高強度、無干擾的專注,其余時間完成浮淺工作。適合普通上班族或有固定休息時間的教師、創業者。
【案例】沃頓商學院最年輕的教授亞當 · 格蘭特用的就是這種模式。他安排工作的時候,以年為單位,將教學工作集中到秋季學期,把全部精力投入到教學中,并保證學生能夠隨時找到他。但是在春夏兩季,他又將全部精力投入到研究工作,不接受任何打擾。
(3)禁欲模式
切斷一切與外界聯系的媒介,將自己封閉在別人聯系不到的地方。適合自律的自由職業者。
【案例】如果你訪問科幻作家斯蒂芬森的作者網站,會發現網站上沒有任何電子郵箱和郵寄地址。因為他要留出大塊的、不受任何人打擾的時間來寫作小說。他用這種禁欲的方式來避免別人聯絡他,把全部的注意力都放到了文學創作當中。
(4)記者模式
在日程安排中隨時可插入深度工作的模式,也就是說只要一有空閑時間,就能立刻進入深度工作模式,苦心打磨產品。
這個模式的名稱是對一名叫做沃爾特 · 艾薩克森的記者的認可,這位記者經常利用這種模式進行深度工作。他每天大部分的時間用來做記者,到各地去報道。但一旦有空閑時間,他就能立刻轉入深度工作模式。在做記者的時間里,他同時完成了一本 900 頁的書稿。
2. 將工作內化成習慣
不要等靈感或者狀態來的時候才開始工作,而是將工作變成每日固定的習慣和準則,降低過渡到深度工作狀態的阻力。
【案例】達爾文在起草《物種起源》的時候,每天早上 7 點準時起床,然后出去散步一會,緊接著他會獨自享用早餐,從 8 點到 9 點半在書房工作。之后的一小時用于拆閱前一天的信件,然后從 10 點半到中午又會回到書房工作。經過這樣一段工作之后,他會沿著固定的路線從花房開始,沿著房間周圍的路走圈,深入思考一些具有挑戰性的想法,直到想出滿意的答案他才會停下來,宣告一天工作的結束。而且每天如此。
如何養成嚴格內化的習慣?
(1)確定執行深度工作的地點和時長。
(2)設定一個具體的時間框架,在這個時間內只專注在目前的工作中。
(3)給自己的深度工作設置規則和程序。
3. 像經商一樣執行
讓自己像商人一樣,給自己找一個能夠燃起欲望的目標,把所有關注點都放到這個最重要的事情上,然后用足夠的精力去完成它。
【案例】作者在嘗試這種方法的時候,給自己設立了一個未來一學年里發表 5 篇高質量論文的目標。一旦完成了這個目標,他就會給自己設置一個獎勵。
找到關注點在哪里之后,接下來就要設置目標了。作者建議在設置目標時抓住引領性指標,而不是滯后性指標。
滯后性指標和引領性指標的差別是什么?
以減肥為例,滯后性指標就是說具體要減多少斤,也就是最終結果。而引領性指標是說,你為了達到你的目標體重,需要完成的階段性目標。運用到減肥當中就是,每天攝取的食物熱量值不能超過多少,或者每周進行多長時間的運動等等。
【案例】如果你想提升面包房的客戶滿意度,你的目標就不能設為客戶的滿意度評價分數這種滯后性指標。因為客戶都買完你的商品了,才會進行評價,但是一旦發現差評,無論你最后怎么調整,這個客戶已經流失掉了,不會再給你第二次機會了。你應該把目標設置成接受免費試吃樣品的客戶數量這種引領性指標,這個目標可以在短期內給你反饋,試吃客戶的數量越多,對實現最后的滯后目標就越有幫助。如果發現了問題,你也有機會和時間來調整。
4. 適當減少整體工作時間
壓縮工作時間后,會讓人更加專注在重要的事情上,減少的只是各種會議、媒體干擾、網頁瀏覽、辦公室政治等無價值無意義的浮淺工作時間。
【案例】2007 年夏天,37 signals 軟件公司做了這樣一個決定:將每周 5 天工作制縮短成 4 天。實驗結果是:盡管工作日少了一天,但員工還可以完成相同的工作量,而且在那 4 天內員工并沒有瘋狂加班,而是正常的工作 8 小時。
本書金句
1. 決定工作價值的,并不是那些瑣碎浮淺的表象,而在于 “水面” 之下真正的“深度”,也就是深度工作。
2. 不要等靈感或者狀態來的時候才開始工作,而是將工作變成每日固定的習慣和準則。
3. 當你覺得無法專注時,減少工作時間反而是一種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