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帶著書中的問題去閱讀。
問題:第一, 為什么有些學習方式更有效,而有些卻不行?
第二,想讓職場工作者快速增加能力,我們有什么辦法?
第一章 讀書為什么這么難?
成人學習的問題之一: 沒時間、沒精力——壓力與學習的矛盾
1963年,密歇根大學的成人教育學教授麥卡盧斯基(Howard McClusky)提出了生存余力理論模型(Margin in Life Theory),基本觀點是:一個人總是在他需要的精力與可提供的精力之間尋求平衡。那些消耗個體精力的事情,叫做“生存負載”(Load of Life),而處理這些負載需要“生存力量”(Power of Life)。無論生存負載還是生存力量,都由外部和內部因素構成。
關于生存負載,外部負載主要指的就是工作,包括職場工作和沒有薪水的家庭工作;內部負載主要來自于個體不斷發展的生活期望——想買房,想換車,想升職,想40歲之前達到財務自由。
生存力量呢,外部的力量源自家庭背景、人脈資源、經濟能力等;內部的力量就是個人的能力和經驗。
生存力量除以生存負載,就是麥卡盧斯基強調的“生存余力”(Margin in Life)。
當然,margin過多也不好,一本書的空白太多意味著內容太少,就不會有人愿意買這本書;一個人生存余力過多,也意味著他對他人沒什么價值,可能在失業,也可能是“白占地土”的主兒。
生存余力理論指出:
一個人要從事學習活動,必須擁有一些生存余力。
我的生存負載:
外部:職場工作 9:00~17:30 打掃 燒水 打印復印文件 ;家庭工作 ?做飯 洗澡洗頭 洗衣服 打掃,主要就是照顧好自己。
內部:想有更多的錢 想買更好的護膚品 衣服 飾品等等,想從內到外讓自己更加優秀。
我的生存力量:
外部:沒有家庭背景、沒有人脈資源、經濟能力剛好夠生存。
現在正在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生存期。
內部:個人的能力和經驗都不足,有待于提高,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我既不是官二代也不是富二代,只是一個去年剛畢業的學生,處于事業起步期,外部的生存力量乏善可陳。要做好目前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生存過渡期的準備。所在的公司并沒有讓我積累什么實踐經驗,主要是自己想要從內到外變得更加強大更好更優秀。我的問題是生存余力過剩,對公司對他人沒有什么價值可言,
生存力量大于生存負載,所以目前我有很大的生存余力。
生存負載和生存余力這是一對矛盾:工作壓力越大、對未來的期望越高,就越需要學習;而學習需要生存余力,但壓力越大也意味著越少的生存余力——你有想法,但沒有時間報考和學習MBA,沒時間讀專業資格考試,甚至沒時間認真讀完一本書。
因此,我有時間去學習,問題是要想清楚為什么學?怎樣學?學什么的問題。
成人學習的問題之二: 看不懂、記不住——搞錯學習主體
不讀書的原因,除了沒有時間讀書之外,最常見的就是“看不懂”、“記不住”。
可你想過沒有,即使你全讀懂了書中內容,且全背過了,又怎樣呢?作者不會給你發獎狀,也沒有老師出一張關于這本書的試卷讓你得滿分。
看書要看懂,還要記住,這是知識學習的思路,是應付考試的思路,是學院教育的思路,而不是成人學習的思路。
這是以圖書為學習的主體。你可能會說:“這么做錯了嗎?”
當然錯了,學習的主體應該是學習者,是你自己。
有人可以通過記憶一本詞典來學會一門語言嗎?不能。所以我們也不能通過熟讀一本《卓有成效的管理者》成為卓有成效的管理者。
著名教育家克里提克斯(Criticos)說:“經驗本身有價值嗎?并非如此——真正有價值的是在對經驗進行反思之后的智力發展。有效的學習來自于有效的反思而非積極的經驗。”
同樣,閱讀本身也不能創造價值,理解和記憶知識都不能創造價值。改變行為才有可能創造價值。改變行為只發生在把讀來或者聽來的知識結合自身經驗進行反思之后。
當我們買來一本書,好,讀完了,沒什么看不懂的,然后呢?按照以往我們習慣的讀書法,然后,就沒有然后了。
以學習者為主體的閱讀,不太關心看不懂和記不住的問題,只關心能不能通過閱讀提升自己的能力,帶來行為改變。
有些人在工作中讓同事、老板、客戶感覺他專業,這種感受是怎么來的?一定是通過某種現象、某些事情觀察來的,如果你能有心計地主動去做這些事情,那么就可以讓別人認為你專業。對不對?而實際上呢,實際上是專業嗎?這就要看,你是只做表面功夫,還是這已經成為你做事情、思考事情的方式。
專業的一個基礎要求——注重事實,關注細節。
你對合作伙伴不滿,你怎么跟老板說?你認為現行政策不合理,你怎么跟老板匯報?可能很多時候就直接把觀點擺出來了,甚至把情緒帶出來了。“我覺著他根本就不重視這件事!”“這樣做肯定行不通!”……但是這么說效果如何?一般都不好,對方覺得這是你主觀的、片面的、短暫的,甚至不負責任的看法。所以,一定要記住,說事實比說觀點有效,更能影響人。說事實的要點是講出細節來。細節說服人,細節打動人,細節就是力量。
說事實和說觀點的對比,還有分類顯示專業。
還有應用,那首先就是跟領導說事情,尤其是比較敏感的事情,盡量給事實,讓事實說話。前天我帶的項目進行到中期,出了一些問題,得延長時間。我就去跟領導說了,說項目遇到困難,肯定不能按期完成。我現在想,這么說不合適,他會認為要么是我們不努力,要么是能力不夠,因為在項目規劃的時候不能預測到所有困難,這也算能力問題。我應該跟領導說項目遇到的具體困難,每個困難的細節、原因。對,先分類:項目可能遇到的困難有3種,可控的、不可控的、無法預測的。這次遇到的就是無法預測的那種……
閱讀完一本書或書中的片段,有“然后”和沒“然后”的區別是很大的。重要的不是看懂,而是能和自己的經驗發生聯系;重要的不是記住,而是能夠應將知識用到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中。
(自己沒有經驗能和書中看到的知識聯系起來怎么辦呢?那就多看書,從書中學習。)
成人學習的問題之三: 看不下去——不明學習目的
如果出于學以致用的目的,不必須寫索引、列大綱、記筆記。
甚至,你不需要讀完整本書。
《福爾摩斯探案集?血字的研究》,華生醫生驚訝地發現,福爾摩斯居然不知道地球繞著太陽旋轉。福爾摩斯解釋道,因為人的大腦容量有限,他不能讓這些沒用的知識占據那些有用知識的位置,“這與我有什么關系呢?你說我們在圍著太陽轉,就算我們是在圍著月亮轉,對我或我的工作也不會有半個子兒的影響。”
在任何一個領域,任何一本書中(包括本書)都有很多你能學習的知識。但是,其中有相當多是你不需要學習的。
這是沒有必要讀完一本書的第一個原因。
第二個原因是,讀的越多,不見得用的越多。
不妨回憶一下,近年來你徹底讀完的一本書,是不是對你幫助最大的一本書?或者,你讀過的最厚的一本書,是不是為你創造價值最多的一本書?答案恐怕都是:未必。
所以,用的多少跟讀的多少沒有關系,甚至少而精反而更可能去應用。
第三個原因是,只要你能在工作中用上一點,任何一點,圖書給你創造的價值已經遠遠值回書價。
在這個通貨膨脹猶如脫韁野馬的年代,收益率最高的投資就是提升自己的能力,性價比最高的商品就是圖書。
尤其是,你不需要花很多時間跑去教室,你不需要花很多時間做讀書筆記,你不需要花很多時間準備考試,你甚至不需要拿整塊的時間讀完這本書——相比于書價,這些時間是高得多的機會成本。
現代職場工作者沒有充裕的生存余力,那么更應該掌握投資收益率最高的學習方法。
你在車里、床上、廁所都可以翻幾頁(歐陽修對自己治學經驗的總結:“余平生所做文章,多在三上,乃馬上,枕上,廁上也。”)。如果書中有一個地方讓你想到自己的工作,就可以合上書琢磨一下可以怎樣將其用到自己的工作中。
如何解決三大問題
讀書難,因為沒時間、沒精力,因為看不懂,因為看不下去。所以,職場工作者若想更好地通過閱讀提升自己的能力,就需要先裝備更對癥的學習方法論。這方法論應具備如下特征:
第一,不會成為新的生存負載——不像讀書會要求讀完全書,不像MBA要求通過考試,甚至不要求用整塊時間,用零碎時間即可完成;最好像設計精良的現場培訓一樣,輕松、愉快、有效。
第二,以學習者為核心——而不是以書或培訓師為核心。
第三,致力于能力提升和行為改變——而不是致力于知識的整理與記憶。
第二章 這樣讀書就夠了!
為什么你讀書還像要考試一樣呢?
在校學生學習的思路和職場中成人學習的思路這是兩種不同的學習思路。前者偏學術,后者偏實用;前者偏學院,后者偏江湖;前者利于通過考試,后者重在用于實際;前者適用于學院教育,后者適合于自主學習。
成人學習注重實際應用。
成人教育學五大公理
1.自我導向
隨著個體的成熟,一個人的自我概念從依賴型的人格轉為自我導向的人格。成人變得具有自我導向性,意味著成人學習者能夠參與診斷自身的學習需求、規劃、實施和評估自身的學習經驗。所以,有效的成人學習應該更多強調主動參與,而非被動接受;應該是強調互動和參與的研討會(Workshop),而非強調老師精彩講授、學生認真接收的培訓(Training);應該強調一種學習氛圍,使成年學習者得到認可、尊重和支持。進而言之,應該存在一種師生間相互交流、共同探索的精神。
2.關聯經驗
成人和青少年的另一項根本差異,就是成人具有豐富的而且不斷增加的經驗,這些經驗應該作為學習資源被自己和他人加以利用。
所以,有效的學習是基于學習者的經驗、充分利用學習者經驗的。實際上,利用學習者經驗的效果比你想象的要大得多,方法也比你想象的多得多,比你想象的容易的多。
3.強調實踐
無論在工作還是學習中,個體的表現取決于他做此事的能力和意愿。能力水平和意愿水平的組合,被稱做個體做此事的“準備度(Readiness)”。而成人的學習準備度,更傾向于實用。學習內容與他的社會角色、工作崗位、面對的問題關聯越強,他的學習準備度就越高。所以,選擇學習內容,首要考慮是“是否用得上”,判斷學習效果的衡量標準也是“是否用上了”。
4.聚焦于解決實際問題
隨著個體的成熟,個體的時間觀會發生一種變化,從知識的未來應用轉向立即應用。因此成人學習更多的就是一種問題中心的學習而不是學科中心的學習。所以,成人學習沒有必要過分追求理論的深入、體系的完善、細節的論證,足夠解決問題就好。
5.內在驅動
成人更多的是受到內在因素(希望解決問題、增加能力和自我實現)而非外在因素(如考試、考核、證書)的驅動而學習。
拿這5條成人學習公理來衡量你的學習方式,以及你見到過的各種學習方式:是否發現,越符合這5條公理的學習方式,給你留下的印象越深?
為什么培訓比讀書貴幾萬元?
圖書=核心知識+書面表達
培訓=核心知識+口頭表達+ I
圖書+I=培訓
從上面這個方框中我們可以看出,同主題的圖書和培訓的差距就在于I。
I價值多少?等于參加培訓和購買圖書的差價。
I就在參加培訓和閱讀圖書的差別之中,是有效促進學習的元素,那么I到底是什么呢?
這差別在于培訓師嗎?也是,也不是。說是,因為I主要是培訓師帶來的;說不是,因為不是只有專業的培訓師才能帶來I。
無論I是什么,它和核心知識不是一回事。因此,企業就不一定非得通過昂貴的培訓課程才能確保員工達到學習效果。只要從圖書中獲得核心知識,再安排一位主持人帶來I,就能達到目標——學習者從中獲得比自己閱讀圖書好百倍的效果。
我們也知道有些人,像張瑞敏一樣,他們自己讀書就能達到和參加培訓一樣的效果,那是因為他自己養成了一套學習習慣,不知不覺做到了I。對個人而言,掌握I,就是具備一種能力,即通過閱讀把知識拆解為能力的能力。這個能力是真正的學習能力,這個能力很重要,也很值錢。
幫助學習效果提升百倍的I
諾爾斯提出的成人學習公理,在精心設計的培訓中都體現了出來。
自我導向 優秀的培訓師通常會做課前調研,以了解學習者目前在此主題上的知識、經驗、問題、期望,在此基礎上設計或調整課程。學習者可以在學習期間隨時提出自己關心的問題,還可以在課后評估此次學習。
關聯經驗 學習者被提醒去回憶自己過去的做法、見聞,然后經過批判性反思,加工自己以往的經驗。學習者還通過現場測試(不是考試),清晰自己的風格/習慣,知道自己的水平,明確自己的差距。
強調實踐 現場學習中的小組討論、師生互動、公開分享、游戲和工具,讓核心知識不再是單純的理念,而成為自己參與其中的實踐。另外,按照ASTD(美國培訓與發展協會)的報告,優秀的現場培訓一定要考慮兩點:第一,即學即練——提供在安全的環境下,第一次練習新技巧的機會;第二,現場反饋——練習后講師給予專業的點評。這樣,學習者就可以在結束培訓后,在工作中很容易地應用和實踐。
聚焦于解決實際問題 鼓勵學習者講出自己的具體問題來討論,怎樣應用剛剛學到的知識去解決實際問題。建議學習者將所學知識應用到工作和生活中,甚至要求學習者詳細規劃課后應用的步驟和情境。
內在動機 只有很少的人認為閱讀(尤其是讀致用類圖書)本身是有趣的、快樂的,但在現場學習中,培訓師往往精心安排游戲、笑話、故事、視頻等多種模塊,以使學習者調用多感官參與學習,有效地幫助學習者理解、思考和記憶。另外,在小組中學習,這些活動也讓人更加投入、更有興趣。
所以,導致了培訓比閱讀效果更好的I,其實就是體現出對成人學習特點的尊重和配合,對成人學習公理進行實際的落地和操作。
歸根結底,這就是為什么精心設計的培訓可以更好地促進成人學習:
I(引導促進)=以學習者為中心+激活經驗+促動參與+催化應用
有了I,學習者更容易理解知識。(體驗)
有了I,學習者將知識與自己的經驗聯系。(反思)
有了I,學習者更容易應用知識。(體驗)
有了I,學習者對知識的印象更深刻。(反思)
有了I,學習者對知識進行第一次實踐(安全的演練)。(體驗)
有了I,學習者在演練后得到點評。(反思)
所以,有了I(Interpretation),學習者就可以反復進行“體驗”和“反思”,從而可以更好地將知識變成自己的能力,改變自己的行為,將知識應用到工作與生活之中。“體驗”和“反思”兩個過程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相互促進,我們把這個反復進行的過程稱之為“拆解”,或“拆為己用”(Appropriation)。
A(拆為己用)=體驗+反思
現在,通過對比考察成人教育學理念和優秀的現場培訓,我們從中分離出了有效促進成人學習效果的元素I。I可以幫助學習者體驗和反思,把知識拆為己用(A),從而增加自己的能力、改變自己的行為。
從“讀書”到“拆書”
首先,我們需要有一本書帶來核心知識。有了這樣一個權威的知識來源,我們在對某個主題進行學習的時候,專家的角色就可有可無了。其次,我們需要有一個角色,這個角色可以帶來I,以幫助學習者產生A。這個角色要做到激活、促動、催化等動作,這個角色是拆書幫的靈魂,這個角色叫作拆書家。
拆書家激活學習者的經驗,促動學習者的參與,催化學習者的應用,還可以給出點評,來幫助學習者反思。總而言之:拆書家引導促進,幫助學習者把知識拆為己用。拆書家帶來I,幫助學習者做到A。
要應用拆書幫的學習理念,拆書家是必不可少的。實際應用中,拆書家和學習者可以是不同人(形式上更像培訓或有人主持的讀書會),也可以是同一個人(在閱讀的時候,自己做自己的拆書家)。
也就是說,有兩種形式可以實踐拆書幫的理念:
一個人的拆書幫。自己是學習者,也是拆書家。自己生成I,幫助自己做到A。
R(Reading)閱讀圖書片段
I (Interpretation)拆書家引導促進
A(Appropriation)學習者拆為己用
學習者理解了這個知識,再響應拆書家的要求聯系自己的經驗,給出了自己的案例。這既是對這個知識的體驗,又是對自己經驗的反思。
在拆書幫現場學習中,學習者只要按著拆書家的要求做就可以了。
若是自己閱讀這段內容,就需要有意識地問自己“我作為賣方,都曾怎樣影響買方,這些影響分別是哪種類型?”,然后再自己回答。
經過閱讀片段(R)、引導促進(I)、拆為己用(A)這三個步驟,拆書幫解決了成人學習的三大問題,幫助學習者從一本30~50元的致用類圖書中,獲取與一場3~5萬元的培訓同等的價值。
(那我就是一個人的拆書幫。自己是學習者,也是拆書家。自己生成I,幫助自己做到A。首先,閱讀原文片段,然后回顧自己的經驗這是體驗,對自己的經驗進行反思。換句話說就是,閱讀原文片段,想到了我以前是怎么做的(體驗),閱讀了書中的方法,以后我怎么應用(反思)。R閱讀原文,I自己激活自己的經驗,A1以前我是怎么做的?A2學習了書中的方法,以后我再遇到類似的情況怎么應用書中的方法?)
現在來回答文章開頭的問題,
一,為什么有些學習方式更有效,而有些卻不行?
同樣的學習方法,對別人有用,對你卻不一定有用,生搬硬套別人的方法可能會適得其反,因為每個人的學習能力和接受能力不同。得具體情況具體分析。
第二個問題的答案,書中的辦法是RIA便簽讀書法,拆書的學習方法,學以致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