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課程教學背景下,高中歷史教學也需要及時轉變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以激發學生們的主動學習興趣為主,提高學生們的歷史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教師要能夠通過創新教學手段,營造更加良好的課堂氛圍,實現高中歷史新課程高效教學。歷史故事作為歷史內容的主要載體,將歷史知識以更加完整的邏輯梳理,具備更高的可讀性、系統性,更符合學生的學習認知模式,學生也能夠在解讀故事的過程中高效記憶歷史知識,具有深刻的教學價值。
【關鍵詞】:歷史故事;高中歷史;教學作用及策略
高中歷史作為高中時期重要的人文學科,對于學生們的人文素養、歷史涵養等培養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在高中歷史教學過程中,刻意強化了歷史學科的學科特性,將其視為教學環節中的組成環節,將其與高考直接掛鉤,由此造成很多學生對歷史產生了錯誤認識,如只要死記硬背就能學會歷史等。其實中華民族文化悠久,承載了中華子孫上千年的精神內涵,歷史作為一種記錄載體,為后人提供了寶貴的學習資源。歷史故事作為歷史文明的重要載體,在整個過程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教學作用。
1、高中歷史教學問題
1.1忽視了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
???新課程改革之前,高中歷史教學還是以注重學生的考試為主,畢竟學生們面前還有高考這一座大山。正是基于這樣的現實情況以及受到傳統應試教育的影響,很多教師都忽視了對學生們能力培養的重要性,更沒有意識到育人才是根本,教師們一味給學生們灌輸大量的歷史知識,但是沒有考慮到作為學習主體的學生是否能夠適應這種教學方式,對于學生們的長期發展造成了諸多不良影響。
1.2缺乏科學的教學方法
分析傳統的高中歷史教學可以很明顯地發現,教師們大都是為了追趕教學進度,按照教學大綱進行歷史教學,課堂教學過程中也是沿用歷史概念、歷史事件講解,然后讓學生們將所學知識采取死記硬背的方式記下來,最后通過相關習題進行鞏固。但是歷史學科作為一門綜合性很強的學科,學生們需要學習和掌握的內容是非常多的,如果全部都用一種學習模式進行學習本身也是不科學不合理的。故教師們理應結合學生們的具體情況和具體的教學內容進行科學方法的指導。
2、歷史故事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作用
2.1激發學生的歷史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學習歷史也需要興趣的引導。歷史學習大都需要和歷史背景、歷史事件和歷史意義結合起來,如果遵循傳統歷史學習模式,那么學生就會產生抵觸情緒。改用歷史故事教學法,那么就是將枯燥的歷史知識融合在趣味性故事當中,讓學生跟隨故事情節不斷想象,讓學生能夠在好奇心的引領下主動探究歷史文化,很多學生在聆聽歷史的故事過程中還會產生出討論欲望,從而使得課堂氛圍變得異常活躍。
2.2提升學生的歷史自學能力
???新課程背景下強調要能夠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突出學生的自主學習地位。但是不難發現大部分高中學生對于教師的依賴性還是比較高的,他們少愿意主動閱讀歷史教材,一部分原因是他們本身具有學習惰性,另一個原因則是教材中的歷史知識大都是單獨以知識點呈現的抽象知識,不具備自學性質。歷史故事則是關注歷史事件的時間順序、邏輯性,保持歷史完整性,以真實的史料為依據,同時具備較強的閱讀效用,學生通過閱讀歷史故事感受到故事學習的樂趣之后,就會產生探究故事背后歷史知識的欲望,從而有效培養學生的歷史自學能力。
2.3加深學生對歷史的感悟和理解
很長時間以來,高中歷史教學在開展歷史教學的過程中還是過分參照歷史教材,教材雖然是經過精心編排的,但是有些內容還是不適用于教學的,加上教師自身缺乏教學創新的能力,導致很多學生對于突如其來的歷史知識消化不了。因此,在歷史教學過程中融入歷史故事,有利于增強學生的發散思維,增強學生對歷史的理解,每個歷史故事都具有其蘊含的道理,學生只需要通過認真故事,一定能形成一定的看法,從而增強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感受到歷史學習的魅力。
3、歷史故事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策略
3.1課前故事導入,激發學生的歷史探究興趣
課前導入環節對于整個課堂教學來說都是非常重要的,好的開始就意味著已經成功了一半。教師直接導入歷史知識,對于學生們而言,是需要對抗自己的學習惰性的,而且大部分學生都對這樣的形式具備反感情緒,因為大多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形成了條件反射,只要教師一講歷史知識就犯困。教師需要做的就是打破這種負面反饋,幫助學生建立新的學習反饋。歷史故事恰好具備這樣的教學功能。
例如在學習《第一單元從中華文明起源到秦漢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與鞏固---第2課 諸侯紛爭與變法運動》的相關內容的時候,考慮到這部分內容主要是為了讓學生了解春秋戰國時期的主要變化,理解戰國時期變法運動的必然性,還要了解孔子、老子學說等思想主張和百家爭鳴局面形成的原因及其歷史意義,重點在于把握戰國時期的主要變化和百家爭鳴局面的形成,難點在于理解戰國時期諸侯國實施變法的必然性。
教師不妨選取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內容融入歷史故事,在課前導入環節作為教學要素展開教學,如以孔子的故事為引子,先播放電影《孔子》的精彩片段,然后將孔子的故事的文字版切到多媒體課件上,教師同時口頭講述:孔子出生于公元前五五一年,這一年是周靈王二十一年,魯襄公二十二年。距現在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光景。孔子父母結合由于不符合那個時代的禮制,因此,他和母親過著很不如意的生活。加上父親早逝,這使得孔子思想上早熟,善于謹小慎微,遇事愛思考的習慣。小時候的孔子,常見的就是祭祀的儀式,孔子模仿祭祀的禮制做些游戲,這就是他常做的也幾乎是唯一的游戲了。魯國雖然是個小國,但文化遺產卻是很豐富的。季扎在孔子很小的時候就來到魯國。對于這個前輩,孔子還是很欽佩的。孔子對詩歌的見解,特別是認為民歌“愉快而不淫蕩”就 是得益于季扎。晚年的孔子系統整理《詩經》的樂歌,就是在這種重視音樂的氣氛中獲得的動力與鼓舞。而且,魯國豐富的文化遺產深刻地影響了孔子,使其創立的儒家思想建立在濃 厚的文化底蘊上。然后適當設置提問:1.同學們故事中的公元前五五一年指的是哪個歷史時期?2.孔子創建的儒家思想又是在何種背景下提出的?3.為什么說魯國雖然是個小國,但文化遺產卻是很豐富的?然后讓學生先嘗試回答,然后教師帶領學生們共同進入歷史學習尋找答案。
3.2教學過程中引用歷史故事,加深學生的歷史感悟
課堂的正式教學環節是整個教學過程中最主要的環節了,在該環節學生需要掌握大量歷史內容,大部分學生處在被動接受的過程中,實不相瞞很多學生都出現了記憶混淆的情況,甚至出現被動放棄思考的情況,這樣的學習大都屬于無效學習。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設計歷史故事的導入節點,保證歷史故事能夠取得最佳的教學效果是教師們值得思考的教學問題。
例如在學習《第三單元遼宋夏金多民族政權的并立與元朝的統一---第9課 兩宋的政治和軍事》的相關內容的時候,具體的教學目標包括三個,一是掌握北宋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及影響;二是了解王安石變法的背景、措施、目的,認識王安石變法的影響,體會變法變革者的社會責任感;三是了解北宋與遼、西夏、金的關系。不難發現王安石變法這一部分內容起著承上啟下的教學作用,故當教學進展到一定進度之后,就可以導入王安石變法的完整故事,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歷史內容。
王安石是宋朝著名的文學家和政治家,年輕時文章寫得十分出色,得到歐陽修的贊賞。·····王安石變法的主要內容是:一、青苗法。這個辦法是他在鄞縣試用過的,現在拿來推廣到全國實行。二、農田水利法。政府鼓勵地方興修水利,開墾荒地。三、免役法。官府的各種差役,民戶不再自己服役,改為由官府雇人服役。民戶按貧富等級,交納免役錢,原來不服役的官僚、地主也要交錢。這樣既增加了官府收入,也減輕了農民的勞役負擔。四、方田均稅法。為了防止大地主兼并土地,隱瞞田產人口,由政府丈量土地,核實土地數量,按土地多少、肥瘠收稅。五、保甲法。政府把農民按住戶組織起來,每十家是一保,五十家為一大保,十大保為一都保。家里有兩個以上成年男子的,抽一個當保丁,農閑練兵,戰時編入軍隊打仗。·····王安石沒辦法繼續貫徹自己的主張。到第三年(公元1076年)春天,再一次辭去宰相職位,回江寧府去。結合故事的來龍去脈,學生需要進行一定的自主分析和探索,直到學生能夠聯系故事明白宋朝的整個政治局面變化為止。
3.3課后讓學生學習歷史故事,構建良好的自主學習習慣
課后學習是學生鞏固歷史知識,應用歷史知識的重要環節。不少學生還可以利用課后時間主動學習歷史,達到增強歷史底蘊、擴大歷史知識面的作用,日積月累之后,就可以實現提升自己歷史成績的作用。如教師前期引導學生每日都要讀一篇歷史故事,然后寫下故事的概括性內容,并從中提煉出歷史知識,嘗試從歷史角度分析歷史故事;后期,等到學生已經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之后,教師就可以放手讓學生自主選擇歷史故事閱讀,以此滿足學生的自主學習需求。
4、結語
歷史故事作為一類重要的教學資源,不應該被埋沒,高中歷史教師要認識到歷史故事的教學價值,將歷史故事合理滲透在整個歷史教學環節,如課前導入與所學內容貼合的故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課中借用故事拓展教學內容,課后拓寬學生的歷史學習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