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原本不了解,所以特意花時間研究了一下『奧卡姆剃刀』。不讀不知道,這其中果然大有深意。
一、
『奧卡姆剃刀』是一條心理學準則:假設針對一個存在有兩種解釋,在這種情況下,簡單的那個通常更好。
另一個說法是,如果一個解釋需要越多的假設來支持,那它越不可能是真正的解釋。
舉個例子:
比如說,在刮大風的晚上,有兩棵樹倒掉了。
這里有兩個解釋:
1、大風把它們吹倒了。
2、兩顆隕石分別撞倒了兩棵樹,然后這兩顆隕石又在相撞之后消散了。
雖然這兩個解釋都有其可能性,但是隕石撞樹這個解釋,需要更多不太可能的狀況發生(兩顆隕石得相撞并且還不能留下任何痕跡)。而且,隕石原本就相當少見。
由于第二個解釋需要更多的假設情況發生才可能成立,所以它很可能就是個錯誤答案。
因此『奧卡姆剃刀』告訴我們,就是風吹倒了樹。
因為它是最簡單的答案,所以也可能是最正確的答案。
『奧卡姆剃刀』在拉丁文里被稱作“lex parsimoniae”,或是『簡短法則』。這個原則的拉丁文描述大致可以翻譯為:
除了必要的之外,不應增加更多不必要的東西。
這就意味著,如果有各種可能性導致了某件事情的發生,那么,那個使用了最少假設條件的方式,很可能最正確(就像前面說的『大風吹倒了樹』這個解釋)。之所以使用『剃刀』作為比喻,意思是它令我們擺脫了不必要的說明,就像剃刀剃掉我們多余的頭發一樣。
二、
『奧卡姆剃刀』主要應用于科學心理學(研究『科學研究』的心理學)中,不過現在在各個領域都有了越來越普遍的應用。
比如在醫學領域。如果針對一個癥狀有若干個解釋,首先應該確認的診斷結果,應該是最簡單的那個(如果一個孩子流鼻涕,他很有可能是得了普通感冒,而不是罕見的出生缺陷)。
所以,醫學院經常教學生的一句話是:『聽到蹄聲,首先應該想到馬,而不是斑馬』。
但是,『奧卡姆剃刀』只適用于簡單解釋和復雜解釋的效果差不多的狀況。如果復雜的解釋比簡單解釋更有效,那就要采用復雜的(上面的例子,如果第一步診斷并不奏效,那就要考慮更為復雜的分析)。
此時我們就發現了這個原則不能忽略的使用前提,簡單的解釋與復雜的解釋有著幾乎相同的效果。
所以,一旦將這個法則用在做選擇上,核心原則就是,要想法設法找出那個『最重要』的條件,即權重最高的那個。否則就會變成『簡單粗暴』的下結論。不能產生有效的結果,『簡單』相比于『復雜』的優勢就蕩然無存了。
比如說,選擇職業時,通常會有人把『離家近』作為一項占比很重的原則,當然不是要完全否定這個原則,但是,當你把它作為那個簡單且必要的標準(甚至唯一重要標準)時,這時候『選錯』的概率就大了許多。
這就說明,當一個人沒想清楚也沒深入理解,就貿然使用所謂的『奧卡姆剃刀』時,那TA還不如繼續站在原地糾結呢。就像你拿了一把質量不合格的尺子去測量,不論手法再精準,最終得到的也是錯誤的結果。
掌握一個法則固然重要,理解這個法則深層次的內涵和使用范圍,才算真正的『為我所用』。
三、
所以說,遇到道理多想一步,能夠使我們『看』得更清晰,而真正令我們『做』得更好的,則是在看過之后往前走一步。只有這樣,很多道理方能被理解,很多『套路』才能真正用得上。
那么在做選擇時,要如何使用『奧卡姆剃刀』呢?
其實核心只有一句話,不斷找尋『什么最重要』。找到了這個,就是找到了那個權重最重的因子。
那要如何找尋?
汲取-》思考-》實踐-》反思
周而復始,周而復始,周而復始。
又如何讓這『周而復始』表現為螺旋上升,而不是陀螺打轉呢?
記錄。
不斷記錄當下找尋到的『最重要條件』,不斷對比,不斷修正,因為人是會變的(這話好像總被人理解出不好的意思),或者說,人是會成長的。十年前對你來說最重要的,或許現在完全不重要了,現在占比最重的那個『剃刀』,或許再過一輩子(七年)就被別的『剃刀』替代掉了。
只有清晰的記錄,才能更加清晰的對比和識別,才能讓自己的思考有據可循,才能對自己更理解,對現實更了解,才能真正替自己作出優質的選擇。
從『書中的道理』到『腦中的道理』,需要不斷思考和質詢,而從『腦中的道理』到『腳下的道理』,則需要一點執行力。
聽過很多道理當然可以過好這一生啊,前提是你得把那道理,放進行動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