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一? ? 關系有兩種,一種是“我與你”,一種是“我與它”。
? ? 馬丁·布伯對關系的這個二分法,其實是在說:不管我的目標多么偉大,當我把你視為實現目標的工具與對象時,構建的都是“我與它”的關系。
如果你接受了這個說法,看世界的眼光一下子會變得清晰透亮很多。因為這個世界上無數人或所有人,都會借著“我有一個正確目標”的名義,去和你構建“我與它”的關系。
? ? “我與你”,“我與它”
當我將你視為我達成目標的工具或對象時,你在我這兒就淪為了“它”,這時就構建了“我與它”的關系;馬丁·布伯說,不管你是有著什么樣的目標和期待,你構建的都是“我與它”的關系。
? ? ? 但當我放下我的所有預判和期待,帶著我的全部本真和你的本真相遇時,這時就構建了“我與你”的關系。
? ? 我與你”的關系,論述起來不容易,你必須真正體驗到感受到對方的感受,甚至是兩個人之間發生深度的心靈感應,這有著深刻的意義。當你有意識地去感受對方的感受,并回應以感受,對方也會覺得,我被看見了,而當我的感受被你感受到時,我就感覺到了愛;在這種時刻,自我的殼好像被打破了,兩個生命體之間,好像建立了一種鏈接,而“我”和“你”都消失了一樣。有了這種感覺發生,也才叫愛吧。當愛發生時,自我就可以被放下了。我與你建立
二? ? 構建咨詢關系的三原則
羅杰斯對關系的重視,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關于構建關系,他提了三個非常簡單的原則:
真誠
共情
無條件積極關注
并總結出名言――愛是深深的理解和接納。
三? ? 關系中的心靈感應
? ? 深度的心靈感應,意味著絕對的同頻,當你和一個人全神貫注地在一起時,心靈感應發生的概率就高了很多。對于心靈感應,有一種解釋是:時空是因為物質而生,而精神是可以超越時空的。
? ? ? 在體育運動中的“身心合一”現象。這個身心合一,和心靈感應有類似之處,甚至可能是一回事
全神貫注,和“你在,所以我存在”是一個意思。當“你”全神貫注地帶著愛關注著“我”時,“我”就感覺到了“你”的存在,同時“我”覺得“我”也存在了,心神也就可以安寧下來了。所以說,“心中有孩子”,“心中有你”,是一件很深刻的事情。
? ? 在嬰兒初期有一種特質“原始母愛全神貫注”,有這種特質的母親,會對孩子的需求非常敏感,似乎有心靈感應一般,有時能直接感受到孩子的感受,因此可以及時地回應嬰兒。就相當于嬰兒這一刻的呼聲被聽到了,嬰兒也因此有了被滿足感,甚至是存在感。這種及時回應這是一個極大的禮物,是在對他說:這個世界歡迎你。
? 四? 在關系中看見了A就想到了-A
? ? 所謂的“好人”,在善良忍讓的同時,是被動、消極和封閉的。這樣的“好人”心中,都住著一個反面的自己,從理論上講,這是沒有被看見的本我。
A與-A,在一個人身上并存,這是一個真理。只是-A總是藏于潛意識深處,而難以被看到。
如果一個人完全看不到自己的-A,那么他會找明顯呈現了-A特質的人,通過和這個人在一起,與-A的品質建立聯系。
五? 一元、二元和三元關系,
? 一個形象化的理解是
當你覺得,世界上只有你是好的,這就是一元關系;
當你覺得,你和另外一個人都是基本好的,這就是二元關系;
當你覺得,你、你愛的人和與你競爭的人,都是基本好的,這就是三元關系。
所謂的“好人”,在善良忍讓的同時,是被動、消極和封閉的。這樣的“好人”心中,都住著一個反面的自己,從理論上講,這是沒有被看見的本我。
? ? ? 總結:? 任何一個人都需要關系,因為在關系中,才能展開、認識并淬煉自己的心。也只有人性化的人際互動,才能讓一個人體驗到自己是人
? ? 戀愛乃至人生的更大動力,是追求人性上的圓滿,于是會出現各種痛苦的選擇,解決這份痛苦的方法,自然不是一個去消滅另一個,而是兩者的融合。痛苦是為了融合人性的不同部分,最終趨向人性的完整。
? ? ? ? 同時如果意識和潛意識合一的話,人就開悟了。
意識,就是“我”愿意接受的心靈內容,而潛意識,就是“我”不愿意接受的心靈內容。對于前者,“我”認為是對的、好的、可以呈現的;而對于后者,“我”認為是錯的、壞的、不可以呈現的。所以,意識和潛意識必然是對立的。
當你發自內心地想干一件事時,這時意識和潛意識就是統一的了,而這時也就沒有潛意識的說法了,因為都處于意識層面。做真自我,自然也是意識和潛意識合一。但這是非常不容易的,甚至是一輩子都不可能修完的功課。
所謂開悟,可以視為“全意識”狀態,就是你能覺知到一切體驗,不再排斥任何體驗,并且這時的自我、語言和思維都會消失,因為不需要了。精神分析治療就是不斷地把人的潛意識“意識化”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