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情提要:這不是一篇孤立的文章,而是我解讀巨鹿之戰“三部曲”中的第三篇文章。如果沒有讀過我之前《秦帝國最精銳的河北國防軍為何會在巨鹿敗于項羽?真相簡直太坑!》與《章邯大破項梁靠的不是驪山雜牌軍,而是仰仗了秦帝國的一支精銳!》兩篇舊文的讀者朋友,建議你們可以先讀完這兩篇舊文后再閱讀此文。否則孤立讀此文會造成閱讀困難或文章觀點難以接受。另外元旦將至,淵淵提前祝各位讀者朋友元旦快樂!萬事如意!
一
巨鹿之戰是中國歷史上一場著名的戰役。這場戰役讓項羽登上了神壇,也讓大秦帝國走向了毀滅。如果你在百度上搜索巨鹿之戰,百度百科給出的標準解釋是:“巨鹿之戰,是秦末大起義中,項羽率領數萬楚軍,同秦名將章邯、王離所率四十萬秦軍主力在巨鹿進行的一場重大決戰性戰役,也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之一。”這句話的重點在于“以少勝多”,項羽之所以能登上神壇成為西楚霸王,也和這“以少勝多”密不可分。那么,巨鹿之戰真的是項羽帶領數萬楚軍以少勝多大破秦軍四十萬嗎?我負責任的告訴你,這純屬扯淡!
大秦帝國之所以在巨鹿之戰敗于項羽,首先是因為章邯所帶領的二十萬驪山雜牌軍并未投入巨鹿大戰。章邯是坐山觀虎斗,他早就給王離的長城軍團挖好了坑。其次是因為項羽并非只是帶領楚軍打王離,而是以楚軍為主力整合了各路諸侯聯軍共同攻擊王離。以上這兩點其中的因由我不再進行累述,大家有興趣請閱讀我的舊文《秦帝國最精銳的河北國防軍為何會在巨鹿敗于項羽?真相簡直太坑!》。再就是大秦帝國長城兵團投入巨鹿大戰的兵力數遠遠少于項羽所帶領的諸侯聯軍。這一點就是我們今天要分析的重心:大秦帝國長城兵團到底在巨鹿大戰中投入了多少兵力?項羽的楚軍及諸侯聯軍又投入了多少兵力?
我們首先來回顧一下大秦帝國長城兵團的總人數。《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始皇乃使將軍蒙恬發兵三十萬人北擊胡,略取河南地。”《史記·蒙恬列傳》記載:“秦已并天下,乃使蒙恬將三十萬眾北逐戎狄,收河南。”從這兩處史料我們可以得知,秦朝長城兵團始于蒙恬,人數在三十萬。蒙恬北擊匈奴是在秦始皇三十二年,即公元前215年。而巨鹿大戰爆發于公元前208年與公元前207年之間,兩個大事件之間只間隔了短短的七八年時間。所以當王離帶領長城兵團回師中原之時,兵團至少不會大面積出現因為年齡而退役的減員現象。所以,因為退役而造成兵團作戰人數大規模縮水的可能性基本排除了。
如果是這樣,那王離帶回來的長城兵團就應該是三十萬兵力嗎?賬不是這樣算的!即使長城兵團并沒有因為退役而減員,但是不排除有其他的減員可能性。比如對匈作戰不會有兵力損耗嗎?又比如難道沒有人病死嗎?還比如王離不需要留點兵力駐守長城防線以備北方邊境出現突發情況嗎?再比如會不會因為天氣情況,長城兵團等重步兵和重型武器部隊并未回援。因為《史記·秦楚之際月表》記載:“七月,天大雨,三月不見星。”在秦二世二年七月,中原地區遭遇了罕見的連綿大雨天氣,地面必定遭遇澇災。此等自然災害必定不利于秦朝長城兵團重裝兵力和重裝設備行軍,王離完全有可能在接到朝廷命令后,只帶領了輕裝步騎軍力火速回師中原。所以王離帶回來的長城兵團不僅在人數上不可能是蒙恬當年的三十萬兵力,而且在兵種組合與作戰裝備上也大大打了折扣。那么王離到底帶回了多少兵力,史書沒有任何數字記載,但我們可以通過其他史料反推。
二
雖然我們不知道王離到底帶回了多少兵力參與了巨鹿之戰,但我們至少知道項羽打完巨鹿之戰后的兵力為四十萬。《史記·高祖本紀》記載:“是時項羽兵四十萬,號百萬。沛公兵十萬,號二十萬,力不敵。”《史記·項羽本紀》記載:“當是時,項羽兵四十萬,在新豐鴻門,沛公兵十萬,在霸上。”雖然這兩處史料中沛公的兵力有矛盾之處,但是項羽的兵力卻十分清楚明了,就是四十萬。我們要知道項羽是通過巨鹿之戰登上了神壇,巨鹿之戰后項羽不僅擁有自己的楚軍,還收了其他各路諸侯的兵權。《史記·項羽本紀》寫到:“於是已破秦軍,項羽召見諸侯將,入轅門,無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視。項羽由是始為諸侯上將軍,諸侯皆屬焉。”“諸侯皆屬焉”即項羽吞并了其他諸侯的軍隊。從這些史料我們可以得知巨鹿大戰時,項羽和諸侯聯軍的總兵力超過了四十萬。為什么說是超過了四十萬?因為你也要考慮到項羽和諸侯聯軍在巨鹿大戰中的兵力耗損,還有后面打了章邯幾下的兵力損耗。但是項羽和諸侯聯軍的總兵力也很難超過五十萬,因為兵力損耗如果達到了十萬,史書應該不會一筆帶過。即項羽和諸侯聯軍的總兵力應在四十萬至五十萬之間。
即然知道了巨鹿大戰中項羽與諸侯聯軍的兵力數,那么我們可以反推出王離的長城兵團參與巨鹿大戰的兵力數。反推的依據在于《史記·項羽本紀》中的“於是至則圍王離”與《史記·張耳陳余列傳》中的“諸侯軍乃敢擊圍鉅鹿秦軍”。司馬遷在這兩處史料中都使用了一個“圍”字。好一個“圍”字!《孫子兵法》曰:“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戰之,敵則能分之,少則能守之,不若則能避之。”如果按照十比一反推,王離長城兵團參與巨鹿大戰的兵力數量應在四萬到五萬之間。即使不這么機械的講究這個“圍”字,能讓項羽和諸侯聯軍有膽量敢于進攻大秦帝國的精銳正規軍,至少兵力也應該在王離的五倍以上,即“五則攻之”。我更傾向于五比一的兵力對比,如果這樣,那么王離長城兵團參與巨鹿大戰的兵力數量應該在八萬到十萬之間。即巨鹿之戰,因為章邯的坐壁上觀,這場戰役演變成了項羽帶領諸侯聯軍圍攻王離長城軍團,最終取得了以多擊少的勝利。即使以多擊少,但大秦長城兵團畢竟是大秦帝國最精銳的國防軍,訓練有素,久經沙場。即使身處困境,戰斗力卻仍然兇猛強悍。在整個戰役中,全靠項羽所帶領的楚軍奮勇當先,死不旋踵,史書記載“與秦軍遇,九戰”,最終成就了巨鹿的大戰的勝利。故戰后“項羽召見諸侯將,入轅門,無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視。”項羽由此走上了戰神的神壇,這才是巨鹿大戰雙方兵力的真相。巨鹿大戰我們不能神話項羽的勇猛,畢竟他是以多擊少。但是我們也不能貶低項羽的英勇,因為大秦帝國長城軍團戰力之強,如果沒有項羽這位大英雄的出現和統領,即使諸侯聯軍擁有五倍兵力,在王離面前也是烏合之眾!
三
雖然參與巨鹿之戰的長城兵團人數在八到十萬之間,但并不代表王離帶回來的人數只有八到十萬。此話何解?因為王離的長城兵團回師中原后立即兵分了兩路,一路由王離親自帶領圍攻巨鹿,另一路卻是急速南下與章邯匯合在定陶大敗了項梁。如果大家對我的這個說法表示懷疑或者想對此事進行深度探究,大家可以閱讀我的另一篇舊文《章邯大破項梁靠的不是驪山雜牌軍,而是仰仗了秦帝國的一支精銳!》。但我今天要對我這篇舊文進行一些糾正。定陶戰役結束之后,章邯不僅帶著他的驪山雜牌軍回軍趙國,而且還帶走了這一路南下長城兵團中的大部分兵力,間接奪取了王離長城軍團的部分兵權。章邯只留下了南下長城兵團中的一小部分軍隊原地駐守東郡,防御諸侯軍西進。
為什么說章邯吞并帶走的是多數兵力,留下駐守的是少數兵力。因為留下來的這部分長城軍過后很快和要西進關中的劉邦軍團交火了。但是大出我意外的是,這部分長城軍居然在巨鹿大戰未開打前就被劉邦吃掉了。就劉邦個人作戰能力來說,肯定遠不如項羽。就劉邦此時的軍隊作戰能力來說,就是一伙雜牌軍。《史記·高祖本紀》給了他軍隊一個詳細的寫真:“而遣沛公西略地,收陳王、項梁散卒。”但就這樣的統帥和雜牌軍居然吃掉了駐守東郡的長城軍團,只能說明駐守的軍隊人數十分的少。
那么這一路分兵南下的長城軍團到底有多少人數?這個已經很難考察了。除去定陶戰役的一些損耗和駐守東郡的一小部分軍隊被劉邦消滅了以外,這部分南下軍隊都被章邯收入了囊中。不過按照常理推斷,章邯在東阿被項梁大敗,他的驪山雜牌軍應該傷亡很大。如果不是傷亡大到失去了一定的作戰能力,秦朝中央不會“秦果悉起兵益章邯”,即派王離的長城兵團進入中原平亂。所以這部分長城兵團或許已經成為了章邯部隊的主力。《史記·項羽本紀》中寫到:“及秦軍降諸侯,諸侯吏卒乘勝多奴虜使之,輕折辱秦吏卒。”如果不是他們成為了章邯軍的主力,司馬遷不會稱呼他們為“秦吏卒”。又因為他們親眼看見自己的主帥和戰友被項羽的諸侯聯軍吞噬而章邯見死不救,他們失去了對章邯的信任和繼續作戰的斗志,所以后面章邯遇到項羽則逢戰必敗,不得不降。不管怎樣,這部分南下的長城軍團被章邯帶上了不歸路。他們與王離河北一別,即是永遠,再也見不到那熟悉的長城和草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