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作者
吉勒·利波維茨基,法國哲學家、作家和社會學家,他畢業于巴黎索邦大學,在格勒諾布爾大學任哲學教授,同時還是法國教育部計劃委員會成員。他長期觀察并研究后現代社會的典型問題,擅長從一系列具體而微的社會細節中透視大的歷史變遷。比如,在2007年的另一本書《空虛時代》中,他就敏銳地觀察了當今時代的空虛、自戀、冷漠、暴力等一系列社會元素,揭示了人們對主體自立的渴望和當代社會的個人主義特征。
關于本書
本書延續了作者對于當代社會特征的探索,從生活健康、材料科技、藝術時尚、家庭與性、政治與思想等多個角度分析了當代世界對“輕”的推崇,提出了“輕文明”的概念,并為我們揭示了這種文明的獨特面貌。
核心內容
本書思想核心是:我們當前的社會處于一種超現代的文明狀態,其核心的特點就是“輕”。輕文明的概念是多元的,輕文明的“輕”不但包含了在生產領域對大型機械、重工業生產方式的升級,也包括了消費和生活領域中對物質生存負擔的擺脫,甚至更包括了精神領域對嚴肅意義的逃離。工業社會以來,技術經濟領域的重心都倚賴于重型設備、大型機械、復雜流水線生產,以及巨型工業項目。在那個階段,“重”成為定義文明的重要特征。如今,它轉向了超輕化、微型化、非物質化。輕是對物質負擔的擺脫,輕是對自由的追求。當然,輕這一概念承載著無邊無際的愿景,也承載著可怕的危機。
一、輕文明的歷史淵源和發展
人們對“輕”的這種追求也并非憑空而來。如果我們追溯淵源,可以發現從原始時代開始,人類就已經開始了對“輕”的追求。首先,是飛翔之輕。在諸多文明中,歷史學家都發現了古人對于飛翔的渴望。無數神話、故事、宗教信仰都包含上升、懸空、抵達蒼穹的意象。其次,是流動之輕。我們常說的輕裝上陣,就有流動之輕的意思。這種流動的輕,在古老游牧民族的居住傳統中也有所表現。最后,在古代文明中還有一種智慧之輕。在眾多古代哲學和宗教中,都提倡人們追求一種平和的精神境界,追求平靜、簡單,讓靈魂卸下負擔,排解憂慮和激情,卸去痛苦的重負,達到自由和灑脫的境界。這種境界的核心正是對“輕”的追求。
二、輕文明在當代的流行源于兩種驅動力
第一個驅動力,是所謂“物質驅動力”,其實也就是生產模式的轉變。具體來說是經濟的發展動力由以前的大型機械生產轉向了日常消費。
第二個驅動力:所謂“文化驅動力”,也就是消費資本主義要誘惑大眾進行日常消費,商家就不得不讓商品變得更有吸引力。在這種情況下,物品的設計不再僅僅追求使用價值,還開始越來越多地增添輕松趣味的內涵,也呈現出一種向“輕”靠攏的趨勢。
三、輕文明的四種重要表現形式
輕文明的第一個表現形式在于“輕經濟”。“輕”在經濟和物質領域的一個核心原則是“小的更好”,技術的發展也使得產品變得微型化、輕量化、去物質化。除了消費產品體積的變小,輕經濟還體現在鼓勵人們消費用于娛樂的產品。在當代社會,大量的生產資料和資本都被用于打造時尚、品牌以及奢侈消費品,最終的目的是通過各種方式引導消費者不停地購買、享樂。
輕文明的第二個表現在于“輕審美”。作者在這里給我們提出了一個“輕審美”的例證:以瘦為美的審美標準。本書認為輕審美在一定程度上是被制造出來,為促進消費并支持這些產業而服務的。
輕文明的第三個表現在于“輕藝術”。在經濟消費模式和審美領域的蔓延,在很大程度上也影響了當代藝術。所以藝術之輕也成為了輕文明的一大表現形式。藝術之輕體現在藝術和時尚之間的壁壘在逐步消失,以及藝術作品的審美缺乏意義的承載,人與藝術品的關系變得娛樂化和庸俗化。
輕文明的最后一個表現在于“輕思想”。本書認為,近三四十年以來,西方社會的思想領域出現了一個現象,就是一些宏大的價值體系開始瓦解,知識分子和理論的重要性開始下降。不關注集體的宏大的價值體系,不關注沉重的深刻的理論知識成為這個時代思想的重要特征。
四、輕文明之重:輕文明里潛在的危機
生產領域的消極影響在于,雖然產品更多地采用輕型材料,也越設計越小,但這并不意味著生產過程中的垃圾產量也相應減少了。在勞動剝削方面,輕經濟產業模式的變化也帶來了資本主義剝削形式的轉變。輕經濟不像勞動密集型產業,需要工人付出超長的體力勞動。但是科技企業的大量員工,每天一動不動地盯著電腦屏幕,這種與電腦的捆綁可能會帶來新型的痛苦。
在個人精神領域,對于輕的過分推崇也帶來了負擔。比如剛才談到的以瘦為美。很多人天天稱重量,嚴格控制飲食,甚至因為身材問題陷入自卑,節食、做手術、切胃,失去了身體健康。
除此以外,因為缺乏宏大信仰,個體很容易陷入到某種空虛的狀態中,而電子產品的流行也加劇了這種情況。
金句
1.從重工業到輕型商品再到服務,是“輕”的規則在定義我們的經濟。
2.當代社會的消費品不再有工業資本主義時代那種生產機器的沉重,更多的是對輕便、輕松、有趣的追求。
3.在消費主義的驅動下,當代藝術世界在結構上被時尚的輕邏輯所控制。藝術作品不再承擔沉重的思想和意蘊,而金錢在其中起到了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4.電子產品雖然讓我們突破了時空的限制,但對它的過于依賴,其實形成了對人類精神的另一種束縛。
撰稿:韓巍
腦圖:摩西
轉述:成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