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7-12 00:00:00
大概不少人夢想著有一天能在瑞士定居生活。瑞士這個國家,有悠久的中立國傳統,“不要介入別人事情”已成為瑞士500年政策的重要特征,自1515 年,瑞士開始成為一個中立國家,中立的地位不僅使瑞士遠離戰爭,而且避免了各語言區可能支持不同交戰國而分裂的危險,拜之所賜,如今的瑞士成為全球最富裕、經濟最發達和生活水準最高的國家之一。但何謂“中立國”,瑞士人如何看待正邪,這個國家難道真的是世界最安穩舒適的極樂地?
瑞士不是歐盟成員國,來到此地,安頓好旅店,第一件事就是兌換瑞士法郎。瑞士的紙幣乍一看花花綠綠,設計基于本土平面設計師Manuela Pfrunder2005年的國家銀行紙鈔競賽參賽作品,新鈔包含有復雜的防偽技術,豎式設計更顯得別具一格,不過反而是之前用過的捷克克朗(CZK)更能吸引到我,捷克斯洛伐克1986-1989年版克朗紙鈔最美,紙鈔上是捷克著名的詩人、藝術家、教育家,畫面極富表現力,色彩深沉,不由升騰起對這個民族的尊重。相較之下,瑞士法郎略輕浮,硬幣也是一樣的缺少份量。
瑞士留給人的印象,除了巧克力、瑞士風光、鐘表、金融業,再就是瑞士軍刀(Swiss Army Knife)了。有如此悠久的成為中立國歷史的瑞士,過去究竟經歷過怎樣的故事?
一百多年前,瑞士還是一個貧窮的國家。在周圍歐洲大國的擠壓之下,北接德國,西鄰法國,南接意大利,東臨奧地利和列支敦士登的小國瑞士一直處于夾縫中求生存的狀態。從15至19 世紀中葉,瑞士實行雇傭兵制度,許多男子為生計所迫而充當雇傭兵,為外國流血賣命,歷史上甚至曾經發生過瑞士雇傭軍為不同的雇主在戰場上自相殘殺的悲劇。瑞士是世界上戰爭動員最快的國家,各個州政府曾大規模養兵,供歐洲各國雇傭,這些雇傭軍享有很高的聲譽,以至于梵蒂岡的護衛隊至今依然信用瑞士衛隊。但西方的一些史學家,都用這樣的語句形容瑞士雇傭軍:“他們是最吃香的,也是最為聲名狼藉的。” 羅馬歷史學家塔西圖(Tacitus) 曾說過,“海爾維蒂亞人(瑞士人的別稱)是一個戰士的民族,因他們戰士的價值而聞名。” 這頗富諷刺意味,16世紀時國家已宣布成為中立國,人民卻揮舞著刀槍上戰場,為他國賣命,這就是中立所付出的代價吧。
買Golden Pass乘觀景火車可以方便地領略瑞士風光,我坐的線路是Zurich-Luzern-Interlaken,車速很慢,途徑瑞士中部最佳景,列車開窗很大,視野開闊,也許是一路勞頓,風景在我眼中已然是寡淡無味,瑞士山水似有被馴化的感覺,美是固然美,總缺少些野味,就像蘇黎世湖中的天鵝,看起來已經像白鴨子了,墮落到去和野鴨搶游人手中的面包,童話劇顛倒上演,現實如是,殘酷卻讓人無法回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