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3講:達克效應|自視甚高與傾家蕩產
筆記金句
1、達克效應:你并沒有你想的那么優秀
什么是達克效應呢?簡單點說,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自我感覺良好”、“無知者無畏”,或者“自視甚高”,而在學術上,“達克效應”的定義是:能力越低的人,越容易產生對自己過高的評價,至少會把自己的能力評價在平均水平以上;而能力較高的人,則會傾向于低估自己的能力。
達克效應的發現,事關人們如何進行自我評價,這就非常有意義。自我評價,是一個人對自己的能力和價值所進行的基本判斷,是每個人自我認識和自我管理的基礎。同時,因為對自己的認識不同,也會影響一個人怎樣對待他人的批評和意見。。
為什么會出現達克效應呢?這與每個人評價自己時所選擇的基準有關。如果要是上帝來評價每一個人,上帝會綜合所有人的信息來評判,但我們不是上帝。每一個人在自我評價的時候,首先調出來的是自我信息,也就是先想“自己怎么樣”,然后再用自我信息作為基準去評判他人,評價“別人怎么樣”,所以評判基準的不同,就容易產生出自己能力很強的錯覺。
每個人在自己相對比較低能的領域里,對別人的真正能力是缺少信息的,因為你能力低,你就不容易了解比你能力高的人,所以很多別人厲害的地方你也認識不到,而且進行評價時,最容易喚起的往往是你的長項,而你去比較的是別人的短項,這么一比就容易比出自信。
2、案例:盲目自信導致傾家蕩產
按照大心理學家阿德勒的說法,有強烈自卑感的人容易從其它方面來證明自己的優越,從而獲得? “ 補償 ”? 。阿德勒甚至發現有些人會因此產生出一種叫做“優越情結”的東西,這些人會格外重視獲得“優越地位”的感受。
人在辨識他人情緒方面的敏感性,自以為的能力水平和實際水平,相關性極其微弱,甚至就是完全不相關。也就是說,與其他方面能力認知上的達克效應相比,在情商領域里如果存在“達克效應”的話,差異會更加顯著。
達克效應的一個后續發現是:當任務難度發生變化時,人們有時會用先前的標準也就是錯誤的評價標準來判斷和衡量自己的能力。
4、學會從他人眼睛里看到自己的影子
了解自己的重要性,一點都不亞于經常看看業績報告單,因為做人遠遠重于做事,做人的功夫就在于是否能在別人心目中建立起良好印象。做人,更能決定人這一生遠行的距離。
心得
達克效應存在于每個人身上,無有例外,無論是巨富還是貧民,都有自己的盲區且不自知。老話說不撞南墻不回頭,與這種自以為是的一意孤行有關。我們平時生活工作里也處處透露這種“傲慢”,比如對新人的輕蔑,對領導的“不滿”,都透露出一股“看不起”的意思。寧老師曾指導過面試的技巧,結合今天的課程,讓我聯想到,這也是利用了面試官的達克效應,因為大多數面試官都是高級領導,他們對戰略、趨勢把握深刻,而對具體一線工作未必熟悉,在自己相對比較薄弱的領域里,對面試者的真正能力是缺少信息的,因此,面試官不容易看透應試者,實務操作高低他也沒有把握。而進行評價時,最容易喚起的往往是自身的長項,這時候如果面試者投其所好,讓面試官產生共鳴,更生自信,就容易被誘導夸大面試者的價值。
達克效應是人性復雜的又一體現,人性的黑箱區域遠超我們想象,因此保持謙卑是很重要的。這份謙卑不是做樣子,而是骨子里認可自己是渺小的,是“無知的”。學習管理學,其中一個目的是提高領導力,唯有謙卑的心態才能不斷提高自己,成為一個出色的領導。
今天的作業是分析那句名言“不想當元帥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以往只認為這是鼓勵人們志向遠大的一種描述。學習了達克效應后,才體會到另一種意味。分明是利用達克效應普遍存在的原因,激發人們積極向上的手段。士兵千千萬,元帥只有一個,若單從結果論,這條路對大多數人來說就是一條死路,每個人都明白這個道理,可我們仍孜孜不倦的追求,源于我們知道即便不能成為元帥,也有機會成為上尉、上校甚至將軍,哪怕最終只是一個小小的下士,也比只是普通士兵有意義。能夠提高自己比最終獲得頭銜更有價值。達克效應雖然利用了人類自負的一面,卻促進了人類追求進步,用于攀峰的勇氣。這是逆向使用達克效應的好例子。因此我認為,這句話不僅是勵志語言,更暗含大道理。值得每個人當做座右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