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頁三
選自《第2章 你還能變聰明嗎?》P33
信念如何塑造成就
對自身優劣勢的信念在極大程度上決定了你制定的目標。如果我相信自己的數學和自然科學學得不錯,那么下決心成為一名工程師便是有道理的。如果我相信自己四肢不協調、動作緩慢,那么試圖加入大學運動隊可能就不太說得通。我們對自身能力的信念影響著我們對事物可能性的認知—甚至還影響到我們的實際成就。
有趣的是,這不僅僅在于你是否認為自己已經擁有某種能力,而實際上最重要的是你是否覺得自己可以獲得這個能力,也就是說,你認為某種智力(或個性、體魄)是既定的還是可塑的?一個人是固定在某種聰明程度上,還是能變得更聰明?心理學家把這些信念稱作“間接理論”—也就是關于智力(或個性、道德觀以及其他特征和品質)的個人信念。
什么使人聰明?如果你相信聰明度是天生的、遺傳的,或是在幼年發育形成的,但成人后就差不多不變了,那么你是一個關于智力的“實體論”者。智力的“實體論”簡單地說就是相信一個人的智力空間有限,沒什么方式可以改變它(換言之,智力是個不變的實體)你或者聰明,或者不聰明。
反之,如果你相信聰明程度可以通過時間從經驗和學習中得來,并且投入便能獲得更多的話,你是個“漸進論”者。智力的“漸進論”是相信聰明度為可塑質量的理論——人們在任何人生時期都能變得更聰明。
毫不奇怪,實體論者會特別為證實自己的智力而做決定、選目標。通常他們都會避免太有挑戰性的目標而選擇安全選項。關于這點我可以根據切身經驗發言—我直到讀研究生以前一直是個頑固的實體論者。像很多人一樣,我相信一個人在某些學科上很拿手是基因所致。也像大多數美國人一樣,我相信如果你需要在一件事上特別努力則說明你并不擅長此事,心理學家稱之為“逆努力規則”——勤能補拙嘛。因此我曾經只會選擇對我來說容易的課程——使我看上去并自我感覺聰明。
漸進論者不容易犯這樣的錯誤。當你相信自己的能力——任何能力——是可以增長和發展的,你便不會把注意力過多集中于證明自己聰明上,反而會更注重培養自己的智力。挑戰并不可怕——它是獲取新技能的機會。犯錯誤不代表你笨,而是提供了更多幫助你學習的信息。我常常對我母親成年后學會的諸多技能感到驚嘆——那都是她小時候沒有學過或沒有被正規訓練過的技能。我的母親自學炭筆素描會縫制圖案復雜而精致的被面,自己設計并制作服飾,還是個園藝大師。她自己給家具整修表面。她在自家外圍建了一圈巖墻——用的都自己從房圍中挖出的巖石。
「I,重述知識」(必選)
什么是實體論者?什么是漸進論者?兩者在選擇目標時有什么差異?
【實體論者VS減進論者】
1.聰明的來源:實體論者認為是天生的、遺傳的,幼年發育而來。漸進論者認為聰明是花時間從經驗和學習中來的。
2.聰明是否可塑。實體論者認為是不可塑的,成年后差不多不變了。漸進論者認為人生的任何時期都能變得更聰明。
3.選擇目標的差異。實體論者會在選擇目標是在自己能力范圍內的。因為他們是在實現目標的過程中證明自己的聰明。他們認為做好一件事是靠天賦,如果需要你付出努力,反而證明你不擅長此事。漸進論者選擇目標時是考慮超出自己的能力范圍,因為他們在實現目標的同時也在培養自己的智力。他們能力是可以通過學習得到發展的,即使目標是對目前能力的挑戰,也是提供了一個學習的機會。
「A1,激活經驗」(必選)
1)搜索你身邊的實體論者和漸進論者,請用實例佐證。
2)請描述你自己的一次實體論者經歷,和一次漸進論者經歷。然后請思考,你大多數時候屬于哪一種?在什么時候會出現實體論者的選擇?
【育兒路上的豬隊友】
我先生是個實體論者,我是一個漸進論者。
我先生他天生技巧性運動能力好,各種運動學學就能上手。而我的技巧性運動很弱,運動基本靠耐力,所以顯得身體笨拙。偏偏我們女兒遺傳了我的基因,然后孩子現在僅3年級,跑步測試就會不及格。
這些年我一直跟先生說,讓他平常多帶孩子做運動、多鍛煉,讓他在和孩子的互動中讓孩子提升運動能力。因為先天的因素,孩子需要后天在這方面多努力,可先生總是回我,這種是天生的,沒有辦法,我從小沒人教就會。每每聽到這樣的話,我就生氣。
最近孩子時不時也跟我念叨自己體育成績不好。我時常安慰她,我小時候就體育成績不好,非常的痛苦,但是如果稍加練習,達到平均水平是沒問題的。我制定了運動計劃,孩子每天晚上會在我的指導下做一些力量和技巧練習,孩子的身形明顯靈巧了很多。我也后悔以前總覺得自己不擅長體育,然后把希望寄托在先生身上,指望他能來指導孩子,反而耽誤了孩子幾年訓練的時間。
【笨媽媽和聰明爸爸】
我從小印象里就是我媽媽很笨,而我爸爸很聰明。事實上也是如此。我爸爸做事考慮長遠,我媽媽手頭的事情都做不好。但天生愚笨的媽媽卻是個漸進論者,天生敏感聰明的爸爸卻是個實體論者。
我初中以前是一個實體論者,做不好的事情就是做不好,有天賦的地方就是能做的很好。但在那年發生了一件事情,爸爸因為生意失敗,家里虧空厲害。那個在家照顧我們三個小孩的笨媽媽也跟著爸爸去做生意了,一個大字不識幾個的農村婦女,要去大都市生活。暑假我看到媽媽的時候,發現她一點也沒有讓我覺得愁苦,她拿出報紙來讓我教她學認字,她說經過半年的摸索,發現在城市里生活最重要的是要認字,我爸爸認為她太笨不愿意教她。所以她跟周圍認識每一個人說她要學認字,然后會碰見好心人來教她。一年后,她會寫基本的字,看得懂大多數的報紙。多年以后,我媽媽是個老太太了,四十來歲學會讀書認字,在現代社會用微信、用平板電腦玩游戲都毫無障礙。
我也是那個時候懂得一個事實,就是學習什么時候都不晚,通過學習真的能改變人的認知、能力,有些改變而且會帶來終身的影響。我也是那個時候的學習成績開始好起來,因為我知道天賦不好不是不挑戰自己的理由。
【運動是我的痛】
我目前還會偶爾出現實體論者的選擇情況,就是面對運動方面的能力提升。
小學二年級的時候開始我每個學期期末都會因為體育成績不及格被老師單獨揪出來。全年級就我一個,所以這個對我的打擊很大。讓我越來越沒有信心。
現在已經擺脫了要體育考試的陰影,但這個心理陰影卻還在影響著我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