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這篇文章是劉雯、劉娟從京韻大鼓樂人的樂器地位觀、伴奏觀、協和觀、流派觀、個性伴奏觀等觀念著手,闡釋京韻大鼓在表演過程中所呈現出的多聲部音樂形態特征,并呼吁更多學者關注傳統說唱中的多聲音樂形態。
? ? 在樂器地位觀方面,京韻大鼓傳承人唐柯指出,在表演中,每個人演奏的旋律都不相同,這與每個人在樂隊中所處的地位與作用緊密相關。說唱演員是全局指揮者,三弦是樂隊主奏者,四胡是難度最大的伴奏者,琵琶是自由人。文中所給出的前奏譜例表明,在演奏時,三弦是樂隊的引領者,通過演奏不同的音調來提示樂隊采用不同的伴奏套路組合,四胡會咬住三弦的旋律作變奏,琵琶有時會與三弦旋律相近,有時與四胡同奏,有時獨立成調,起到“塞縫”作用。各個聲部在頭、尾、肩膀頭等處的最后一個落音Do都落在板上,有利于三弦預示下一段的音調,也有利于樂隊與說唱者的配合,同時也體現出京韻大鼓樂人“合尾”的多聲音樂思維。京韻大鼓伴奏樂器的不同地位與作用形成了“胡咬弦,琵琶塞縫”的多聲部音樂形態。
? ? 在伴奏觀方面,京韻大鼓弦師祁鳳鳴提出了“襯、墊、補、和、托、裹、拿、隨”八字伴奏法,即根據演唱者不同的表演狀態運用不同的伴奏方法?!皦|”是對基本點與過門的補充。“隨”的伴奏形式有兩種:一是隨腔而走,一是當演員唱到平腔時,在演唱狀態好的情況下,樂師適當加大變奏幅度,以此增加華彩、豐富唱腔?!昂汀笔侵赴樽嗦暡恐g或伴奏聲部與唱腔聲部之間構成和音?!把a”是指樂隊補足唱腔的板眼。“拿”是指表現在力度上的變化?!耙r”是指伴奏樂隊在音量上要弱于唱腔、襯托唱腔?!肮笔侵冈诒3殖还歉梢舻那闆r下,伴奏樂隊加繁變奏唱腔旋律。“托”是指伴奏托住唱腔。唐柯對京韻大鼓藝人的伴奏法有這樣的闡釋:“唱腔是靈魂,而伴奏音樂就是要托住唱腔,彌補唱腔,延長唱腔,將唱腔細化、分化、復雜化,簡言之就是‘托、補、延、細’四個字,伴奏就是唱腔的變奏。”
? ? 在協和觀方面,唐柯指出,京韻大鼓樂人講求各個聲部風格、風味、風韻的協和。琵琶音色中明亮的“點”,既可以與三弦中的“點”、四胡中的“線”相互映襯,又可以巧妙地嵌入三弦與四胡的間隙中,勾勒出京韻大鼓“點線”互動的多層音景。
? ? 在以字行腔觀方面,“以字行腔”決定著京韻大鼓各個聲部的音調走向,京韻大鼓的基本曲調是以北京音四聲的基本韻律為基礎形成的,北京音四聲基本韻律的自然曲調以“Do Mi Sol”為核音,以“Mi Sol”“Do Mi”“Do Mi Re Do”等為其基本旋法,形成了京韻大鼓藝術所特有的以宮調式為主的多聲音調形態布局。
? ? 在鼓板觀方面,京韻大鼓樂人一致認為,說唱演員手中的板是用來控制樂隊的伴奏速度的,鼓是協助板將演奏的力度和速度傳達給樂隊的。同時,演唱者運用“撤點、加點、碎點”等手法,使鼓起到給樂隊伴奏的作用。一個好的說唱演員,可以通過手中的鼓、板帶領樂隊的速度與節奏,襯托出樂隊,起到“鼓托弦”的多聲效果。
? ? 在流派觀方面,作者以《丑末寅初》開頭的音響為例,探討了劉派與駱派多聲伴奏風格的異同。其中,劉派采用滿板滿眼的方式伴奏。在唱腔中,“丑末寅初”四個字圍繞Do音說著唱,旋律性弱、說唱性強,各伴奏聲部同樣圍繞Do音,以三弦旋律為基礎點的變奏,采用合奏的思維配合唱腔。而駱派不采用滿板滿眼的方式伴奏,而是留下空白,突出唱腔的旋律性。在表演此曲時,各伴奏聲部必須按照旋律程式走,更加嚴謹、規范化,旋律性比劉派強,伴奏風格也更為音樂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