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個初夏的靜夜。
“思”,讓人難以入眠。“想”即展開了。
只是一個“想”字,就讓歷史一幕一幕地呈現了。
“中國人的一生,是否是為溫飽所累的一生呢?”
“在兩千多年的歷史中,大多數人其實就是為溫飽而奮斗的歷史。當然,帝王將相是為權力而斗爭的。”
大的歷史,大概也就是這樣的,無論史書上怎樣寫的。這就是我作為一個普通人的“歷史之思”。
“想”起什么來了?
“憶往昔崢嶸歲月稠。”偉人的話,是可以借以“開端”的。
“不上班了!”——退休了,相對成了“自由人”。可以什么都不想,也可以什么都想想。
第一個可想的是,退休之后,還有人想起“你”嗎?
我倒是想了想那些曾經的“位高權重者”——一個接著一個的。想了又想,其實沒有什么可想的,不過一個“為官”而已。日子越是拉長,越是沒有什么想頭,僅僅是一個“為官”而已。沒有什么“事業接續”可言,充其量是“你當幾年”“我當幾年”罷了,“造福于民”似乎讓人想不起什么來。想得多了,倒有一種“人生可憐”之感。
與上相關,又想起了那些“競聘之事”。細細想想,頗有點“鬧劇”的好笑——人才,真的是這樣“演劇”式的發現嗎?從沒有在一起工作過的“評委”也敢“打上一票”,就更有點滑稽了。
柏拉圖有一個概念叫“哲學王”。這個概念弄明白了,作為“顯微鏡”再觀上述的“歷史”,覺得就是“煙云”了。
倒是一個戰士的話讓人想來有“壓心”的“重力”:
在臨死的時候能夠說:“我的整個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經獻給了世界上最壯麗的事業——為人類的解放而斗爭。”
我還沒到臨死的時候,但讀此保爾?柯察金的話,深長思之,的確真真明白了生命為什么“輕于鴻毛”。
為“溫飽所累”的人生,尚未獲得“解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