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說“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文聰老師給加了句“己之所欲 也勿施于人”,為什么呢?因為此之蜜糖,彼之砒霜!
但是日常生活中咱們很多家長都很容易做到第一句,卻往往忽略了“己之所欲也勿施于人!”
咱們經常聽到說“有一種冷,叫媽媽覺得你冷”“有一種餓,叫媽媽覺得你餓”“冷”也好“餓”也罷,是不是都是孩子自己的事?只要不是襁褓之中的嬰兒,孩子自己都會知道冷知道餓,可咱們家長唯恐孩子凍著餓著,于是不顧孩子反對的給孩子加衣給孩子添飯,殊不知你的加衣添飯也會讓孩子感冒積食,不僅會給孩子帶來身體的負擔,還有心理上的負擔,孩子會覺得對自己的事情沒有一點的掌控感,慢慢的他也不會再去關注自己的事了。
文聰老師課上講過一個案例,有位媽媽過于在意孩子的成績,孩子小學初中的時候成績也還好,高中之后成績開始下滑,并出現了抑郁癥狀,媽媽這才意識問題的嚴重性,說現在不想讓孩子太在意自己成績,不想讓孩子壓力太大,自己對孩子的成績也沒什么要求了,覺得現在這個成績考個二本也不錯。于是媽媽對孩子說:“你考這樣媽媽已經很滿意很開心了,你不要有太大的壓力。”可孩子不領情,不開心,為什么?
因為媽媽根本沒有尊重到孩子這個人,媽媽的思維邏輯是:我自已你的成績的時候你就得在意你的成績,就考得好;我不在意的時候,你也不能在意。這其實也是一種控制,是媽媽把自己的想法強加給孩子,試問一下,媽媽有沒有問過孩子,他現在對自己的成績滿意嗎?成績是孩子自己的事,好與壞只有他自己有這個資格來評判,媽媽說不在意了,對孩子來講接收到的是,媽媽不信任他,覺得他沒有能力考得更好。這也從另一方面打擊了孩子的自信心。同時孩子也看到了媽媽的無奈,以及媽媽對他的不得不接受。文聰老師文聰老師講過:給到孩子壓力的不是媽媽要求他有多么好,而是媽媽接受不了他的不好!
那像這種情況,孩子考試成績下降了,媽媽要怎么和孩子溝通呢?這里就提到了文聰老師講到的鏡映技術,就是把自己當成一面鏡子,把孩子的思維情感行為模式,反射出來,我們看到的是孩子在不在意而不是我們自己。我們可以這樣說:
“乖乖,媽媽看你看到成績單的時候很沮喪(映射孩子的感受),讓我感到你對這次的成績不是很滿意對嗎?(表達媽媽看到的孩子)媽媽感受到你對你的成績是有要求的,這次考試沒有達到你的要求,讓你心里有點沮喪有點難過對嗎?(表達媽媽的感受)”
這樣表達我們就是和孩子圈到了一起來共同面對成績(院長的雙圈理論在文聰老師課堂上的運用),因為成績的好壞是孩子自己的事,你滿意與否不重要,把孩子自己的事交給孩子自己。
我們每個人都不會為別人的痛苦買單,但會為自己的快樂買單!你把自己的喜歡在意強加到孩子的事上,你操心了他的事他就不再操心了。所以己之所欲也好己之不欲也罷,那是你自己的事,不要把你自己的欲給了別人,允許別人做別人,允許自己做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