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世界,最不缺的就是「聰明人」。比如,遇到任何事,自己不能吃一點虧,必須占便宜。不僅要占便宜,還要盡可能地多占。正是因為這樣的人「聰明人」太多了,所以才會有「殺豬盤」的出現,專門把這些所謂聰明人當成「即將收割的韭菜」。
在你看來,或許這些聰明人挺傻的,社會上有太多明擺著的無利不起早的陷阱,為啥還要踩坑呢?這樣的人怎么可能是聰明人呢?那些設計殺豬盤的才是聰明人。
你看,每個人對聰明的定義不同,最后得出的結論就不同。如果把「有便宜可占」當成是衡量聰不聰明的標準,那多吃多拿的一定是聰明人。如果洞察需求把設局下套當成是衡量聰不聰明的標準,那這些下套的都是聰明人。
如果把思維再拔高一個層級,你可以思考這樣一個問題:衡量一個人聰明與否的標準,到底是誰定的呢?
放眼望去,每個人腦海中的想象,是定義的準則。把這個準則放到社會上,如果能形成共識,就會成為社會群體的準則。繼續把范圍擴大到整個自然界,你會發現自然界根本沒有規定聰明的判斷標準。
很顯然,從能量的角度看,「自然界」>「社會」>「人」。所以,一個人腦海中的想象,就決定了他看到的世界是怎樣的。然而他能看到自然界的全部嗎?他看到的就是事實嗎?答案很顯然是否定的。
順著這個邏輯繼續推導,每個人腦海中的想象不同,看到的世界不同,就很容易把自己腦海中的想象強行套在別人身上,這種「凡事以自我為中心的思考方式」,就是人與人之間產生矛盾的源頭。
所以,你眼中的別人,實際上是把你腦海中的想象投射到了別人身上。當你看到別人的所作所為時,你會不自覺地跟自己腦海中的想象做對比。如果落差較大,就會相由心生,通過表情、話語、情緒等傳遞給對方。
當對方接收到這些信號時,同樣也會經歷上述整套的信息加工邏輯,把表情、話語、情緒反饋給你。也就說,表面上你看到的是別人,實際上你眼中的別人,就是你自己。
繼續推導,你就會發現:每個人都活在自己腦海營造出來的想象中,而自己的大腦,就是一臺幻覺產生器。我們從小到大,都活在自以為是的世界里,一切只不過是自己心甘情愿的想象罷了。
這時再看聰明與蠢笨,一切都是自己定義、自己想象、自娛自樂的幻想罷了。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當你不執著于自己腦海中的想象,愿意發自內心地理解別人時,你就是「擁有慈悲心的活菩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