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俞老師寫的《<寫作通論>學習筆記》,給現在迷惑的我很多啟發。
文中說寫作得益于三個方面,第一,作者閱讀的積累,第二,源于生活上的積累,第三勤于練筆。
這樣系統列出促進寫作的因素,我頭一次看到,之前總是覺得自己有一些欠缺的地方,但找不到問題的根源,看了這篇文章,我可以更明確的梳理出到底欠缺在哪!
首先關于閱讀,在這一年,大部分的精力都放在只是輸出上,心浮氣躁,總覺得沒有時間閱讀。還是太急功近利,其實很明白,輸入對輸出而言作用非常巨大,但卻總是舍本逐末,總是按照自己想當然的最立竿見影的方式來寫。其實表面上看似效果很顯著的東西,其實也在一步一步地把自己給挖空,以至于慢慢的輸出都費力氣,甚至精疲力盡。
另外就是自己生活的閱歷,曾經接觸過一個很厲害的寫手 ,她甚至一天就可以產出4篇文章,近萬字,我們親切地稱她為“碼子機器”!
這種狀態,很難理解,只是在輸出根本就沒有時間輸入??!哪里來的素材?我想也一定是跟生活日常的積累有關,自己的經歷就是一本寫不完的書,提供源源不斷的素材,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相比較,我的生活四平八穩。沒有什么再多可以供自己寫的,所以從自己身上挖掘素材,也變得很困難。
最后一點就是勤練多寫,這是我希望能夠做到的,這更像是一種刻意練習。
有一位老師跟我說,寫作需要刻意練習,寫作的第1個階段是看到了一個事件,自己有話想說,但說不出來;第2個階段是自己說出來了,但是說著說著就跑偏了,不能夠組成一個邏輯自洽的整體;第3個階段就是出口成章。
這整個過程是需要不斷刻意練習的,很多人下筆如有神助,是因為已經有了很多年的積累,或者是很多年的刻意練習才能夠達到的。
所以在讀完了這篇文章后,也對自己有了一個評估,也會幫助自己找到更加擅長的方式,在寫作路上繼續前進。
文章一句鄭板橋說的話特別喜歡,再次引用下:“精神專一,奮斗數十年,神將相之,鬼將告之,人將啟之,物將發之。不奮苦而求速效,只落得少日浮夸,老來窘隘而已。”
始終如一的堅持是做好任何一件事情的法寶,方法固然重要,但與恒心相比就很微不足道了,因為一件事能堅持1年,5年甚至是10年的人不多。
看到過這樣一句話:“人生無論在任何階段都有人在臺階下仰視你,也有人在臺階上俯視你,你抬頭看覺得自卑,低頭看又覺得得意,唯有平視才能看到真正的自己?!?
寫下去,向榜樣們學習很必要。但是不能跟榜樣比,而是要跟之前的自己比,今天如果能進步一點,就會有多一點的成就感和喜悅,而后才能輕松地快樂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