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天我遇到小區的一個清潔工阿姨很晚還在工作,我隨口問她吃飯了嗎,阿姨回答沒有。我又問是不是她老公在家做飯,阿姨說她老公這輩子都沒有給她做過飯吃,都是她做飯給她老公吃。
本以為阿姨生活艱苦,他們夫妻倆會相濡以沫,互相理解和扶持,但是聽了阿姨的話,我既心疼又震驚,心里有說不出的滋味。仿佛無論男人再差勁,只要還有女人伺候自己,他在家里的地位就能保住。
人們通常會說這是周瑜打黃蓋,一個愿打一個愿挨,但是對于這個理由,我總覺得欠缺什么,感覺完全不能體現出女人真實的想法和感受。
我認為女人會愿意陪男人過苦日子,但是沒有哪個女人會心甘情愿地做那個既要過一輩子苦日子又要挨打一輩子的人。然而事實卻是多數女人既要過一輩子苦日子又不得不接受挨打的事實。
這種現象在國內既奇怪又普遍,令我百思不得其解。直到看了《厭女》這本書,我心中的疑惑才有了解答。
《厭女》是一本女性主義啟蒙讀物,是日本著名的女性學者上野千鶴子的經典代表作。同時這也是一本作者寫得不愉快,讀者讀得也不愉快的書。
書中揭示了一些我們司空見慣、卻又令人費解的兩性社會問題,諸如為什么男人會認同“兄弟如手足,女人如衣服”這樣的觀念,為什男人既喜歡女人卻又蔑視女人,為什么女人常常會自我厭惡,家暴和性騷擾為什么和重男輕女都是厭女癥等等。
在日本幾乎沒有人不知道上野千鶴子。1948年出生的上野千鶴子,是二戰后70年來日本最具影響力的女性學者,當代著名的社會學學者、日本女性學領軍人物。
同時,上野千鶴子也是一名高產的學者,從1982年到2014年這32年間,她個人著作達33部,合著達30種以上。
讀完《厭女》后我會發現,我們都厭女,包括女人自己,因為我們出生并成長于厭女的社會。當我們深入理解厭女的機制后才會反思自己的親密關系,并有意識地與厭女做斗爭,做一個女性主義者。
1.什么是厭女癥?
厭女癥簡單地理解就是男人對女性的蔑視和女人的自我厭惡。在二元制的性別秩序里,厭女癥根植于核心位置。
男性害怕喪失性的主體地位而恐同,他們將沒能成為男人的人和女人排除在外加以歧視。
二元制的性別秩序里有三個要素:男性同性社會性欲望、厭女癥、恐同。
「男性同性社會性欲望」與「厭女癥」(misogyny)「恐同」(homophobia)互為一體,三要素共同構成性別秩序。
(1)男人之間的紐帶,是一種「男性同性社會性欲望」:男性是性的主體,是插入者。
(2)為了維持男人集團的主體性和優越性,需要將女人「他者化」,視之為欲望客體,即將被插入者加以蔑視。這就是「厭女癥」。男性將女性他者化,用中國的俗話來說就是“兄弟如手足,女人如衣裳”。
(3)為了保證男人集團中每位成員的主體地位,還要嚴厲清除同性戀。因為同性戀者把同性男人視為欲望對象,會使男人淪為欲望客體,擾亂男人集團的秩序,十分危險。這就是「恐同」。
2.性的雙重標準把女性分離支配
厭女癥不僅有蔑視女性的一面,也有崇拜女人的一面。因此不能侮辱生下自己的女人。
正因如此,男人將女人分為兩種:圣女(母親、妻子)和娼妓。
男人對男性的性道德和對女性的性道德標準不同,一方面肯定男性的好色,同時要求女性對性無知。
性的雙重標準將女性分而治之。圣女(母親、妻子)被異化為僅僅為了生殖的人,被剝奪了快樂;娼妓被異化為遠離生殖,專為快樂服務的人,當然,這個快樂僅是男人的快樂。這是女性被壓抑的兩種形態。
這種分而治之使圣女和娼妓互相對立,互相排斥產生連帶感。
3.厭女癥有哪些表現?
厭女癥的表現形式有很多種,諸如母親與女兒的厭女癥、父親的女兒的厭女癥、重男輕女、情殺、家暴、雌竟、性騷擾等。
母親與女兒的厭女癥
女人的厭女癥來自母親。女兒目睹母親的不滿足和不如意而輕蔑母親。母親將自己的不如意和無法改變現狀的無力感混為一談,她們一邊詛咒自己的人生,一邊將自己的人生強加給女兒,引來女兒的憎惡。
作者在書里提到,在父權制度下,母親最終勝利和最大報酬,就是把兒子培養成一個有戀母情結的孩子。但是對女兒就沒有那么簡單粗暴。
母親對女兒雙重期待“像兒子一樣成功”、“成功地做一個女人”,并期待女兒對母親的幸福負責。母親將自己的不幸歸因于女兒,讓女兒陷入分裂狀態,成為不開心的女兒。
無論女兒是否實現了自己的價值,嫁的男人是否比父親優秀,母親的心情都是比較復雜的。對于成為剩女的女兒,不管女兒有多能干,她都不會把女兒當作成人(被男人選上),同時母親確認女兒還停留在自己的領地里。
如果女兒嫁了一個母親也想選的、無可挑剔的男人,那么母親會有失落感,因為和這個優秀男人結婚的不是自己,而是女兒。女兒越幸福,母親的心情越復雜。
對于女兒來說,厭女癥常是對帶有母親影子的自己的厭惡。——《厭女》,上野千鶴子
解決方法:母親和女兒互相告訴對方:“我不是你。”
“父親的女兒”的厭女癥
雖然女兒的厭女癥來自母親,但是將厭女癥植入母親腦子里的卻是她的丈夫。母親只是父親厭女癥的代理人。這就是為什么同樣是重男輕女的受害者的母親,會以同樣的方式對待自己的女兒的原因。
男人一邊辱罵妻子蠢笨無趣,卻又無法離開她,因為男人通常會找這類女人作為結婚對象。這樣以便他們隨意嘲諷女人來不斷確認自己的優越性和自我身份認同。
女兒目睹父母的關系,對自己的將來產生絕望。但是女兒對母親來說具有兩個特權,一個是拒絕成為母親的樣子,一個是成為爭奪父親的愛時成為母親的競爭對手,只要戰勝母親,與父親結盟,就可以更加輕視母親,成為“父親的女兒”。
在父權制社會中,母女的關系不可能和諧。“母親”和“女兒”都是父權制給女人的指定席位。選擇母親意味著死亡,選擇父親意味著被閹割。
擺脫父權制厭女癥,只能放棄“母親”和“女兒”的角色。
重男輕女
以厭女癥為核心的父權制社會中,人們普遍喜好男孩,并將資源向男孩傾斜。父母的教育投資偏向兒子,導致丈夫的學歷普遍高于妻子。這并不代表女人比男人笨,而是在當前的父權制社會里性別差異的結果。
女性想要獲得權力資源分配的途徑只能是歸屬于男性集團。
家暴、情殺、雌競
家暴或為復合而殺害背叛自己的女人,是男人以暴力占有女人的方式。然而在動物界,雄性的暴力通常是用來保護雌性不被外敵侵犯,或者威脅偷偷接近其他雄性的雌性。
我們看到很多文學作品中存在雌競現象,甚至在現實生活中,男人如果有外遇,女人通常把憤怒的矛頭指向小三,而非自己的丈夫。
在父權制社會中,女人處于被男人選上的潛在競爭關系中,女人之間的嫉妒不是指向背叛自己的男人,而是指向同性的女人。
性騷擾
作者在《厭女》中指出,性騷擾的本質是厭女癥,是男性權力的夸耀,是將女性的職業、地位等外在因素剔除,并還原為社會性別女性屬性。男性將女性的價值僅以能否讓男性發情來衡量,以此來確認自己的男性身份。
男性通過這種夸耀,告訴女性:「你是一個女人」「你始終只是一個女人」「要有自知之明」。
值得一提的是,作者指出,夸女孩真漂亮也是一種性騷擾。
當男人將女性用各種美丑來比較時,他是將自己置于估價者和評判者一方。賦予女人價值的是男人,被男人賦予價值的是女人。
4.厭女癥的后果
擁有女人=成為男人
《厭女》一書里有一個案例讓我印象深刻。案例是這樣的,2008年6月8日下午12時30分,日本25歲的男子加藤智大在秋葉原無差別殺人,造成7死10傷。
他行兇前在網上留言說:“要是外貌好,我就會有女朋友;有了女朋友,性格也不會這么怪癖。我就可以普普通通地干一份普普通通的工作,有車有房,過著普普通通的生活。外貌,是一切后果的根本原因。”
“有了女朋友,就不會辭職、賣車,不會為了躲債而深夜潛逃,也不會患上手機依賴癥。”
他將一切歸因于沒有好的外貌,同時將自己辭職、賣車、躲債潛逃等歸因于沒有女朋友。
但是我們都知道,并非因為沒有女朋友才導致他失業、債務纏身,恰恰相反,是因為他失業且債務纏身才沒有女朋友。
承認一個男人為男人的是男人,不是女人。為了證明自己「不像女人」,男人需要通過擁有女人而立于支配女人的位置。所以,「擁有女人」就是「成為男人」。——《厭女》,上野千鶴子
上文提到過,在男性集團中,恐同和排除女人才能維護男性的性主體地位。
在男性霸權爭斗中無法獲得價值感的男人通常處于男性集團的墊底/邊緣位置,他們更害怕喪失性主體的地位而被認為「是女人」。
在他們的價值觀里,將至少一個女人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就能證明自己不是女人。
那些兒童性侵者、強奸殺人犯,除了性欲望外,更多的是攻擊、壓抑、侮辱、支配、殺害他人的欲望。
那些無法讓老婆聽話的男人、妻管嚴的男人、被妻子背叛的男人,通常會被男性集團輕視,這是關乎男人面子和名譽的事。
這足以說明,在男性的同性世界里,金錢、權力、名譽處于劣勢的男人,他們的價值觀通常會簡化為:只要牢牢地控制住一個女人,就可以證明自己是個男人,這是他們的面子。
無論是文章開頭提到的清潔工阿姨的丈夫,還是上文案例中的加藤智大,都是這樣的心理。
俗話說“越成功的男人對老婆越好”“平賤夫妻百事哀”,這恰好說明了越有本事的男人越不需要靠女人來證明自己的價值,越沒本事的男人越是喜歡在女人身上尋找存在感價值感。
男人賦予女人價值并控制社會權力資源分配
“處于情侶關系中仍被社會視為標準模式。暫時的單身狀態可以得到容忍,但當它成為一種自主選擇或當它維持許久時,就會引來周圍人懷疑的目光。”(《她世界:一部獨特的女性心靈成長圖鑒》,伊麗莎白·卡多赫,安娜·德·蒙塔爾洛)
男權社會中,男人賦予女人價值。人們會瞧不起大齡剩女、寡婦或者離異的女人,卻不會瞧不起一個在不幸的婚姻里茍延殘喘的女人。這是赤裸裸地厭女癥。
男人會自動把女人的價值和男人進行捆綁,會認為剩女、寡婦或離異的女人是沒有男人為之體現價值的女人。
男人眼中的好女人會成為女人眼中的羨慕和怨嘆對象。而女人眼中的好女人隱含著不受男人歡迎,比如女強人。
厭女癥導致女人的價值由男人的選擇而定。
“女人世界里的霸權爭斗,不會只在女人的世界里完結,一定有男人的評價介入,將女人隔斷。”(《厭女》)
在父權社會中,女性需要歸屬某個男性集團才能獲得社會資源,重男輕女很好地說明了這個問題。
5.超越厭女癥
厭女癥能否被超越?
關于這個問題,上野千鶴子給出了答案。
她指出厭女癥不能輕易被超越,只因厭女癥是歷史的產物,并且刻進我們的身體、進入我們欲望的核心。我們都出生并成長在一個厭女癥的世界,無法想象沒有厭女癥的世界是怎樣的。
作者在書里提出了兩條超越厭女癥的路徑:
一條是女人的路徑,另一條是男人的路徑。
女人的路徑
女性停止自我厭惡(肥胖、不孕、「敗犬」恐懼),與自我和解,成為一名女性主義者。
男人的路徑
男人也有自我厭惡。分為自我否定和身體蔑視。他們對性弱者、不受女人喜歡、無業、自閉等「不夠男人」的問題感到恐懼和痛苦。
停止將身體他者化,停止將身體相關的性、懷孕、生育視為「女人領域」,與自己和身體和解。
寫在最后
厭女癥是社會歷史文化的產物,我們都成長在這樣的環境中,很難意識到自身的厭女癥。
上野千鶴子的這本《厭女》可以讓你重新認識我們所處的兩性環境,并意識到自己的厭女癥,從而思考自己的親密關系和家庭關系,讓更智慧的處理方式成為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