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今天和大家討論的話題是讓孩子學會和手機共處。也可以說是孩子家長和手機和平相處的問題。為什么還要說這個問題呢,因為現在手機問題是孩子和家長發生沖突的一個最重要的點。
我們家長呢,通常有一種感覺說,哎,如果孩子對手機不感興趣,那啥問題都好解決了。其實,我問你,如果孩子真的對手機不感興趣了,其實他就對這個世界也不感興趣了,他就去沒有了任何好奇心。你不覺得這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兒嗎?手機只是我們和世界聯系的一個工具而已。認識世界的窗口。
還有的家長就說啊,反正那我能管的時候我就管他。反正現在上小學,上中學,上高中這個我都能管住。可是,你要知道一個事兒,就是孩子越晚學會和手機相處,他以后就會越困難。嗯,我接觸到的很多這樣的孩子,不止一個孩子啊,出現了這樣的情況,在高中階段家長能夠控制住孩子不玩兒手機,但是一旦到大學,哎,一旦這個沒人管的時候,他一下子就成了網癮少年。那個反彈是非常巨大的,就是從心理學上講,這就是禁果效應,越禁止越越越誘惑,越控制越失控。
孩子可以使用手機,但是使用手機的原則呢,應該是手機不能影響孩子的生活,就是他自己的學習時間,鍛煉時間呢,不能被手機控制。另外,手機也不能影響別人的生活,不能因為玩兒手機不能去參加正常的活動。嗯,當然最更重要的是,手機不能沉迷和上癮。一旦處于這樣的狀態,那就,那就是需要管理了。
如果孩子比較小,要學會堅定不移的延遲孩子接觸手機的時間。孩子稍微大一點兒,如果需要用手機來學習的時候,家長可以幫助孩子用專用手機,或者把一些碎片化的知識給它打印出來,讓孩子晚一點的接觸手機,這個是必要的。我看到很多家長在這個聚會吃飯的時候呢,為了不怕孩子影響自己的談話聚會呀,就通常把手機塞給孩子。這種做法是非常錯誤的,后果也是嚴重的。這是家長在逃避責任。但可以給孩子找好內容,設好時間,讓他看看動畫片什么的是可以的。到小學時候也可以這樣,每天都有手機時間,但有時間場合內容的監管。好的習慣的養成越早越好,讓手機成為生活的一部分,長大后他反而不會沉迷成癮。
所以我們其實不是說孩子玩手機這件事兒有多么重要,我們需要去考慮孩子沉迷背后的原因其實孩子沉迷手機就是呢在逃避現實世界就是肯定在現實生活當中遇到了一些問題一切心理問題從本質上說都是關系問題他或者和老師同學的關系不好或者是親子關系不好當他的內心充滿了恐懼憤怒的時候手機就成了他發泄情緒的一個出呃這個發泄口。哪里有痛苦哪里有沉迷,比如大人的借酒澆愁。那么我們說呢在這個時候手機問題反應了他背后的關系問題我們通常說關系決定教育情緒決定教育如果他在學習中得到了一個滿足的感覺,家庭生活當中和諧安寧他是不會沉迷手機的。
孩子沉迷手機通常是家長的問題,這是考驗家長的能力和智慧問題。真正的網癮孩子其實并不多,孩子一玩兒手機,家長就不舒服,就想管孩子。表面說呢,是為了孩子的學習,其實是家長的控制欲。有的家長覺得呢,只有他能控制住孩子,他才有價值感,其實是在滿足自己的安全感。比如,有的家長就特別愿意嘮叨他嘮叨完了之后呢,他就覺得特別爽。他要沒有嘮叨呢,他就感覺到難受。其實這是滿足自己的需求。那我們家長只為了滿足自己的需求,其實剝奪了孩子自我成長的權利和他自己的選擇。就是每個人都是想實現自我價值的。孩子成長的過程就是自我價值和不斷提升的過程。每個生命的成長都有一種本能,忠誠的追隨爸媽的一種本能,同時要追求自己內心的需求。如果追隨了父母,就背叛了自己的內在的內在要求,孩子就會有種屈辱感。如果背叛了父母,遵從了自己的內心,那就又會有愧疚感。無論是屈辱感還是愧疚感,都會引發孩子的內在沖突,引起孩子的叛逆和反抗。如果孩子出現這樣的內心沖突的時候。那么它通常就容易出現叛逆的情況
管理好手機還要和孩子們一起制定公約建立信任關系。就是說雙方呢當然這公約是誰制定的一定是雙方討論制定的然后呢才能共同遵守一定要邀請孩子和我和家長一起來制定公約要根據孩子的年齡制定使用的時間場合用來干什么這些都要有明確的約定。一定要共同制定一定要有明確的約定和規則。而且規則一旦制定了那就要遵守我們說制定規則的目的是培養孩子的內在秩序感而不是單純的去約束孩子,是培養孩子懂得遵守規則的一種人格。父母和
在制定規則的時候呢,一定要用到呢,這個我們心理學上的正強化就是說,如果一周都能夠按照約定去這個遵守規則,那這個時候呢,我們就要給予獎勵。如果違反了公約呢,我們就要給予懲罰。當然,還有一種那就是父母和孩子如果能夠互相監督,那是最好的,就是孩子玩兒手機有哪些規定,然后,父母也是這樣,然后呢,讓家長和孩子形成一個互動的監督,互相監督。一旦制定了規則呢,就要溫柔的堅持。要用運用正強化正反饋和懲罰性機制。建立平等和諧的關系,從他律到自律,在這個過程當中,信任是產生神奇效果的催化劑
在上一次做節目的時候呢我們還提到當孩子呢這個玩兒手機說好了一個小時但是他停不下來的時候我們說有這樣的我們可以用這樣的方法第一個是用信號呢代替語言去喚醒孩子的理智腦然后呢配以溫和的動作給予他一定的時間同時呢要這個注意呢語言的藝術就是要一定要提前提醒留足緩沖的時間注意多巴胺激素的緩沖及持續性原則。也就是哪四個詞要給信號,要有溫柔的動作,要給予一定的時間,要有語言的提醒比如我們可以這樣說還有五分鐘就要開飯了先把游戲放放吧啊咱們約定一個小時就要到了。
嗯,還有5分鐘就要開飯了。我們約定的是一個小時快到了。但是呢,媽媽給你買了你愛吃的北京烤鴨,他立刻就覺得哎呀,放下游戲之后有北京烤鴨的快樂,這就給他留足了呢,緩沖的時間和多多巴胺的持續的時間。或者爸爸陪你去打球兒,哎,你做這個玩兒玩兒游戲,爸爸陪你去打球,要給孩子這樣一個緩沖的時間。如果孩子正在打游戲的快樂巔峰家長一嗓子大喊,快點寫作業,你想想效果能好嗎?
還有就是要學會現實吸引享受多彩生活。我們呢,不要在不只是只關注孩子玩手機,而是站在系統中去思考手機問題,也不在于怎樣禁止手機,而在于那手機之外,手機之外的生活如果豐富多彩,比手機更具有吸引力,那么孩子們呢,這個沉迷手機的時間就會減少。比如我們現在這個剛剛興起的deep seek, 我們可以和孩子一起呢,下載一個這樣的軟件去進行一下深度思考,哎,家長提出一個問題,讓deep c來回答一下,孩子也可以提一個問題看一看呢,手機呢,幫助我們思考的這個答案是吧
家長可以和孩子一起。嗯,玩兒玩兒游戲,嗯,家長也可以呢,利用手機,比如現在呢,新興起的deep seek這個軟件兒呢,鋪天蓋地來了,那我們就下載一個,然后呢,我們來進行讓對這幫我們進行一個深度思考,家長說一個問題,看看他怎么。不懂的問題,孩子也可以提一個不懂的問題看看第怎么怎么樣解答。春游的時候,我們可以用手機拍下看到的,聽到的是吧,這個美景啊,美好的事物啊,制作出精美的視頻分享給親朋好友,讓生活更加豐富多彩。如果在現實生活當中有美好的體驗,也提升他成就感的真實來源,那讓孩子在多彩的現實生活中感受到生命的溫度和力量,那現實的美好就會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和好奇心,是不是就可以減少孩子玩兒手機的時間了呢?
如果孩子已經成,現在已經處于沉迷手機的時候。嗯,那么家長應該怎么辦?就是孩子已經躺平了,不上學了,整天的玩兒手機。首先呢,家長要做到的就是面對這件事,冷靜下來思考這個問題出現的原因,是在生活當中過度的打壓控制孩子了,還是孩子在學習當中遇到了困難,他逃到頭手機里面了。哎,這是家長呢,首先是冷靜下來思考出現了什么問題。同時對于家長本身來說,你要做一個表率,就是你要過自己正常的生活,不能給孩子創造一個積極的能量場。就是你該上班兒上班兒,該掙錢掙錢,該交朋友交朋友。嗯,就是把關注點不要放在孩子和手機這件事上,不讓家長手機和孩子形成對立面,不要讓孩子把能量去用來去對抗家長。第三點就是要放下控制孩子回到學校的執念就覺得只要孩子回到學校了那就算是成功了其實呢學習的通道很多如果你越有這樣的執念往往孩子越難以回到學校因為他把學校和痛苦聯系到了一起所以這個時候呢你越著急讓他去上學,他就越會躲到手機里不出來,適得其反。
心理學上很有名的潛意識承諾就是潛移默化啊,過度玩手機是有危害的。這種潛意識植入到孩子大腦中。當孩子再跟你要手機的時候,你千萬不要拒絕他。你痛痛快快兒的把手機給他,跟孩子說這樣一句話,寶貝兒,手機玩得時間長會怎么樣?眼睛會近視,腦袋會變傻,學習會落后哦。每次把手機交給他玩游戲之前說上這么幾句,手機會讓你變成怎樣的失敗者這樣的心錨就種下了!誰愿意當個失敗者呢。也是父母的一種催眠。這也是家庭教育的一個優勢,家長可以時時說,說多了就有了催眠的作用和效果。
這第二點就是巧用心理學巨頭阿爾弗雷德阿德勒的理念,人都是追求優越感的,具體用在這里就類似吸引力法則,只需要角色做一個交換,具體怎樣用呢?你比如說爸爸跟媽媽呀,故意的,這樣不經意一個孩子每天做到手機不進臥室,然后說這樣的孩子啊長大后什么事兒都能做成。你看咱們就是要潛移默化的讓孩子知道要想做成大事可不能貪圖玩手機。
我們不是怕孩子玩兒手機。但是,是因為玩兒手機,影響了孩子全神貫注、全情投入到學習當中這樣的一種狀態。我們說這是一個,怎么樣培養孩子的學習感覺,讓孩子在學習中獲得快樂成功的體驗和感覺這是這才是問題的關鍵。這個我們以后可以繼續探討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