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去古井,一路開車回江海的時候,發現路邊的農田很多都改種了柑樹了,回到禮東這邊,也發現很多柑田。
種柑的目的,是為了用柑來制陳皮。都說
新會陳皮須是新會道地種植的茶枝柑皮,陳化三年而成。
民間傳:“凡能望得見新會凌云塔的地方,種出的新會大紅柑,柑皮格外芳香,是正宗的陳皮。”
而最正宗的新會茶枝柑以茶坑,即梁啟超家鄉熊子塔為地標,潭江與西江交匯一帶出產的茶枝柑為最佳。現在,形成以城南、梅江、天馬、東甲為中心的向外延伸。
柑田的擴展,新會柑的種會不會也隨之改變?離開凌云塔種的新會大紅柑,還是不是正宗的呢?
不過,禮樂以前都屬于新會,且與東甲一河之隔,又接三江,按道理種出來的柑,也是不會差的。
也是,種了不過半年多,前幾天去農場看的時候,那結出的小柑已經有拇指頭大了。阿姨也已經在農場的門口曬了小胎柑了。
柑胎屬于新會陳皮中青皮的一種,是在5~6月收集的幼果,里面還沒有長出果肉。
這些曬干了的小胎柑,阿姨說賣出去的價格還挺高的,半斤左右當年產的就要100多元,如果是有些年份的,價格要翻幾番了。
胎柑一般用于煮飲和泡飲,據說非常有益。胎柑也像陳皮一樣,儲存時間越長越值錢。
陳皮在江門的家庭應該家家都有儲存,陳皮的價值,的確是以陳為貴。柑皮年年都要曬,好幾個朋友都開玩笑說,女兒一出生,就要開始收藏柑皮,等她長大后,就可以用來做嫁妝了。真是一幫未來的土豪!我太失算了,不知道現在開始收藏還能不能跟上她們的步伐?
胎柑和陳皮比,相對而言用的份量也不多,每次用上三到五個綠豆大小的小胎柑就可以。
胎柑的加工的方法非常簡單,就是摘下來在太陽下曬干就可以儲存了。在網上看到也有人用胎柑來做手串的,可能是喜歡上胎柑的香氣吧。
記得以前是沒有人會留胎柑曬干用的。這些小柑被摘下,只是為了有更多的營養提供給剩下的柑,好讓結出的柑又大又好看。也不知道為什么,從前被廢棄的東西,現在反而讓人搶著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