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某國王曾做過一個臭名昭著的實驗: 他把二十多位剛出生的嬰兒強行從父母身邊帶走,只提供豐裕的水、食物等物質生活條件。
幾個月后,在脫離父母的情感照顧下,所有的嬰兒無一例外地全死掉了。
殘酷的實驗證明了一件事: 小孩無法擺脫與父母的情感依戀而獨自生存,至于物質生活條件可以忽略不計。
嬰兒在無法獲得依戀滿足時,會回到自戀的"自我保護"的狀態。由于力量不夠強大,他們會把自己的頭腦替代為"媽媽",以彌合失去的依戀關系。
人存在著不外乎兩種狀態: 愛自己和愛別人。前者表達為"自戀"心理,后者表達為"依戀"心理。
這便是自戀和依戀的"原型"。
如果一個成年人,仍然活在頭腦的自戀中,而不能和別人構建親密關系,這就是"巨嬰"。
從精神分析的視角看,成長是一個不斷變得自戀、再放下自戀的過程。滯留在自戀心理的人,無法獲得新的進步。
但另一方面,一些人借助自戀會達成極高的成就,主要表現在"非人類"的領域里,比如理論數學、高科技等。
大部分有作為的學者,便是依靠頭腦的強烈自戀,在自己的學術世界"馳騁",以獲得"占有全世界"的快感。
換言之,學者是喜好邏輯的"大齡兒童",情商普遍偏低,但智商成就極高。
頭腦總是自戀的、與他人隔絕的。相對來說,身體更多地表現為依戀,比如在親密關系里,我們會感覺自在和放松。
藝術家和作家會更多地啟動身體和感受,以幫助自己獲取創新、創作的靈感。一個在舞臺上不夠放松的人,是無法有驚人的藝術表現的。
他們更多地表現為放蕩不羈,并對性和死亡多有獨到的體驗和理解。
這便是生命的奇妙之處:
活在孤獨的自戀中,才會取得驚人的成就;而失去與他人的依戀關系,人生還是會顯得干癟、無趣。
比如星爺周星馳在喜劇電影上表現出極高的天賦,卻在愛情和婚姻里步履維艱,且極度自卑。他始終走不出這個"輪回"。
有時候,人是真的很難改變,而且誰也不會比誰活得更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