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對于我們人類來說,要多重要有多重要。小鳥沒了翅膀,鮮花凋落了花瓣,星星失去了光芒,它們將是什么樣子,那么,人類如果沒有語言也就是什么樣子。——朱自強
正值小一新生的家長困難時期,幸運地遇上今年小一新生教材改版——先學字再學拼音。在孩子學字及學拼音的這個過程,對于從未接觸過寫字的孩子來講,確實是個考驗。如剛開學的第一周里:第一天沒有寫的家庭作業,第二三四天是寫筆畫,到第五天家作就開始寫六個漢字:天地人你我他。每個一行字(7個)一行筆順一行組詞。粗略一算,大約要寫100個漢字左右。這對于剛入學一周,以前從未接觸過寫字的六歲多兒童來講,無疑是個挑戰,更是個考驗。此時,漢字對于孩子而言,并非是語言學習,而是一種痛苦,一種壓力。
維果斯基說:“處于上下文中的一個詞要比處于孤立狀態中的一個詞多些詞義和少些詞義:所謂多些詞義,因為它獲得了新的內容;所謂少些詞義,因為它的意義受到上下文的限制和局限。波揚說,一個詞的意思是一種復合的、運動的和變化多端的現象;它在不同的心理活動中和不同的情境中變化著,而且幾乎是無限制的。一個詞從句子中獲得它的意思,句子從段落中獲得它的意思,段落從書中獲得它的意思,而書則從作者的全部菱中獲得它的意思。
借用維果斯基和波揚的話,雖說孩子在剛入學的時候頂著高壓學習漢字及書寫,可此時的漢字卻不是孤立的,它是處于上下文中的一個復合的、運動的、變化多端的詞。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就已經在使用這些簡單的高頻詞,只是從來不認識不知它的寫法。現在真正坐上學堂了,便開始像學者一樣學習語言的基本組成部分的認識和寫法。在這個入學過渡時期過去后,后面的學習便會比之前的更容易運用,更容易習得。
記得以前每個小一新生最苦惱的都是拼音的學習。在我們都是用漢字交流的整體環境里,孩子們沒有拼音學習的機會和正確的運用切入點。拼音成為孩子的們恐慌,不是孩子們學不會,只是孩子在學習的時候沒有整體運用環境,只有在課間才用,再用就是考卷上。這種學習方式不能有效促進孩子的學習效率也是情理之中。今年教材改革后,孩子在日常用語中先習漢字,再由日常漢字中學習拼音的認識和拼寫,字母和音節同時學習,即強化了日常漢字的拼讀,也提供了拼音運用的機會。從課堂上實現了”從整體到部分的學習方式”。
(記錄:從實際談論個人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