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摘錄? ? 288—352頁
接觸與合作
1.我們根本意識不到自己對某種東西的態度是受了先前接觸它次數多少的影響。
在一個互聯網高度發達、“假新聞”泛濫的時代,人們越發對接觸得最頻繁的消息信以為真,這不免令人憂心。正如納粹宣傳部部長保羅·約瑟夫·戈培爾(Paul Joseph Goebbels)那句斷言:“謊言重復千遍就成了真理。”
2.有研究顯示,人們會逐漸相信自己接觸了很多遍的消息。
3.從競爭轉向合作,是有可能讓對手變成朋友的。
“合作是解決人類問題的完美方式”這一寓意,在每一種文化的傳說里都有所體現。
說服專業人士從來都在努力建立一種“我們和他們在為了同一目標而奮斗”的氛圍,這樣,我們就必須為了共同的利益“團結一致”,同時也讓我們明白,他們其實是我們的“戰友”。
4.“好警察-壞警察”的做法之所以管用,有若干原因。靠著“壞警察”的威脅,嫌犯的心里很快就注滿了對長期監禁的恐懼情緒;知覺對比原理(見第1章)也發揮了作用,相較于滿嘴胡言亂語的“壞警察”,“好警察”顯得像是個特別講道理的好人;又因為“好警察”屢次幫嫌犯說話,甚至還自己掏錢為嫌犯買咖啡喝,互惠原則使嫌犯感到了壓力,讓他想要回報“好警察”的好意。然而,這種刑訊手法見效的主要原因還是在于它讓嫌犯感覺有人站在自己這一邊,有人為自己著想,有人愿意跟自己合作。就算在正常的環境下,這樣的人也會顯得特別好心腸。更何況此時搶劫犯陷入了大麻煩,這樣的人簡直就是大救星了。用不了多久,在嫌犯眼里,“好警察”就會從大救星變成值得信賴的神父,連所做的壞事都可以向他懺悔了。
條件反射和關聯
1.糟糕的消息會讓報信人也染上不祥。人們總是自然而然地討厭帶來壞消息的人,哪怕報信人跟壞消息一點關系也沒有。
你有沒有想過,為什么汽車廣告里總站著一群漂亮的女模特?廣告商希望她們把自己漂亮、性感的積極特性投射到汽車身上。廣告商認為,只要漂亮模特跟自己的汽車聯系在了一起,我們對汽車的反應就會變得跟對女模特的反應一樣。
2.不管是好事還是壞事,只要跟我們偶然地聯系在了一起,都會影響人們對我們的感覺。
3.關聯原理能潛移默化地影響我們花錢的方式。
美國第一次登月期間,從早餐飲料到除臭劑,所有商品都忙不迭地跟太空項目攀親戚。而且,這種聯系的感知價值經受住了時間的檢驗:2019年是美國登月50周年,歐米茄手表、IBM和吉米·迪恩香腸都發布了整版廣告,宣稱自己跟這一著名事件有關。
1997年美國“拓荒者”號火箭在火星放出探測器后,火星探測器玩具銷量猛增
3.把產品跟名人聯系在一起,是廣告商利用關聯原理賺錢的另一種辦法。
4.有充分的證據表明,人就和巴甫洛夫的狗一樣,很容易受這種策略性配對的影響,而且對此毫無覺察。
例如,
倘若端食物給狗的時候總是伴隨著鈴鐺的響聲,過不了多久,狗一聽到鈴鐺響就會分泌唾液,哪怕根本沒見著食物。
把一種品牌的漱口水跟美麗的自然風光重復顯示6次,會讓觀眾立刻對該品牌產生更多好感,而且這種好感能持續到3個星期以后。
4.研究表明,人會強烈地傾向于將自己跟好消息聯系起來,并竭力避開和壞消息的關聯。
人們深明關聯原理的奧妙,并會努力把自己跟積極的事情聯系起來,跟消極的事情保持距離,哪怕他們并非事情的起因。
根據關聯原理,倘若我們能用一些哪怕是非常表面的方式,比如我們的居住地,讓自己跟成功聯系起來,我們的公共形象也將顯得光輝起來。
洛杉磯某電影工作室的這名員工:
這類事情,在我自己的生活里也有不少。我曾經告訴我的建筑師朋友,我跟了不起的弗蘭克·勞埃德·賴特(Frank Lloyd Wright),就是那位設計“流水別墅”的建筑師,是在同一個地方出生的。實際上,我本人連條線都畫不直,可我總能從朋友眼里看到我想要的那種贊許的反應。“哇,”他們似乎是在說,“你和賴特是老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