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著牙看了《春秋》,扎心的說一說它吧。先介紹一下《春秋》,乃為春秋魯國的史書,作者孔子(雖有爭論,但是個人觀點此書至少是經過孔子修改整理過的),記載了魯國及其周邊國家240年的歷史。
? ? ? 1、基本常識。是中國現存最早的一部編年體史書,《春秋》約1.8萬字,語言極簡,對我來說更是晦澀難懂,真不知道稱全通《春秋》的董仲舒是如何做到的。而“關羽夜讀春秋”,我的理解就是《春秋》可能是兵法吧。為了讓后人能對《春秋》進行深入理解說明,就有后人對《春秋》作了“傳”。其中左丘明《春秋左氏傳》,公羊高《春秋公羊傳》,谷梁喜《春秋谷梁傳》合稱《春秋三傳》最為有名。(但是個人認為“傳”很容易偏離原來作者的意思,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吧)
? ? ? ? 2、微言大義。由于當時西周已經名存實亡,而孔子的思想是:尊天子、抑諸侯、崇周制而“大一統”,他只能著書,想用“微言大義”的春秋筆法,指導當時的統治者們。由于,他的思想與當時的各個國家的統治者是背道而馳的,但他又是道德楷模,所以,雖然各個君王都很尊重他,卻不能重用他。
? ? ? ? 3、皇權的行為依據。“孔子著春秋,亂臣賊子懼”,在儒家大學士不斷修正、不斷解釋,逢迎了歷代的皇權,所以,只要大臣熟讀《春秋》,在帝王要做某些事情時,引經據典《春秋》的內容,為帝王行為做理論依據,那樣必會飛黃騰達,《春秋》嫣然已經成為皇權的“道德憲法”。
? ? ? ? 最后,小弟才疏學淺,有一事不解,《春秋》為什么不叫《冬夏》呢?請諸君幫忙解答。
圖片發自簡書App
圖片發自簡書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