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0-7
(一)
第一次聽文質老師講課,是在四年前的北京,一個生命化教育論壇上。文質老師著一件長長的黑呢大衣,襯了藍格圍巾,儒雅、精致、溫和。那一次論壇上,文質老師給我們講家庭教育。“父母改變,孩子改變”;“從自己做起,從能改變的地方開始”……文質老師對家庭教育的深刻見解,吸引著在場的每一位傾聽者。在這樣的論壇上聆聽到敬仰已久的文質老師講課,自然是極為有幸的。記得當時正在讀《唇舌的授權》,課余便請老師在扉頁上簽字,以便日后收藏。
(二)
文質老師說,一個在童年受過創傷的人,她會刻意地不言過往。我就是一個童年不幸的人。
小時候,父母長期分居兩地,母親獨自帶著六個孩子,居住在鄉下,生活十分困苦。兩正間帶一個偏屋的瓦房,最害怕的就是下雨,外面下大雨時,屋內就會下小雨,常常半夜三更爬起來,幫助母親接漏雨,等到雨停了,再收拾滿屋子的鍋碗瓢盆;和姐姐擠一個床鋪,姐姐有潔癖,愛看書的我,喜歡把書藏在枕頭底下,姐姐嫌書臟,常常遭她數落;最糟糕的是小時候患眼疾,據父母說,那是一種傳染性極強的病毒性感染,很多小孩因為救治不及時瞎了眼。好在父母救治及時,保住了我的一雙眼,但還是落下了殘疾——斜視。這個殘疾讓我在上小學的時候飽受欺凌之苦。班上的男生每天攔在上學路上,挖苦、譏笑、嘲弄,甚至搶了我的書包扔進水塘里。每天的日子都是在惶惶不安中度過,這對一個孩子來說無疑是極大的傷害。
成年以后才知道,一個人童年所受的創傷,會在很長很長的時間里留下陰影,并如影隨形地投射到人的行為、舉止和性格上,比如我的自卑、膽小、孤僻等,都可以追溯到童年時期的遭遇上。
? ? ? “一個在童年受過創傷的人,要不斷地訴說,不斷地吐露心跡,在不知不覺中你就獲得了療治”。文質老師所說的這番話,實際上是在告訴我們,寫作是釋放負面情緒最好的出口。這些幼時遭遇的苦難,其實是人生的一筆財富。這些令人心酸的過往經歷,今天能夠笑著把它說出來,這是自己內心的釋然,也是對他人生命的寬恕。
? ? ? 今年的國慶,拋開了所有的俗務,帶著初學者的心態來到福州,專心致志聆聽文質老師的講課。在我看來,聆聽文質老師講課,真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