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室活動,學習了李永平老師的《溜索》一課,聽和頗有感受。首先感動于李永平老師的認真。這節課李老師精心備課,反復打磨,幾易其稿,探索實踐的精神可嘉,我是見證者。
就這堂課而言,可圈可點的地方地方很多,我感受最深的還是踐行了新課標的理念進行了課堂教學,實現了教學方式的變革。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創設了適切的情境。李老師開課伊始,就介紹了云南怒江大峽谷、兩岸的居民過江靠溜索的背景,展示了書本上也有的“溜索”插圖,又用文字介紹了“溜索”。經過這一番必要的鋪墊之后,教者以鹽城“海鹽博物館”為例,創設一個“怒江溜索博物館”展覽策劃的情境,雖然離我們的現實生活稍有點遠,但前一番介紹與鋪墊后,情境還是適切的。情境的適切性,還應該表現在與學生生活的關聯度,與課文所學知識的融合度,運用書本知識去完成任務的必然性,無疑,李老師在這幾方面多做了深入的思考,進行了精心的設計。
二是設置了驅動的任務。李老師在“怒江溜索博物館展覽策劃”的情境創設下,設計了四個任務:設計諾江環境沙盤圖,設計溜索VR來體驗,設計館藏品解說詞,設計宣傳文案。幾個任務有一定的關聯性和層遞性,緊緊圍繞情境、基于情境設計。教學以情境創設為手段,將小說三要素、怒江大峽谷的地形特點、人物形象及精神品質、精煉獨持的語言等教學內容,有機地滲透在任務完成的過程中,實現了在“做中學”、“用中學”的新課程倡導的學習方式。學生回答的不是一個個問題,而是自主帶著任務走進課文,尋找“知識”去完成任務。
三是注重了言語的實踐。學生言語思維的發展,只有在豐富的言語實踐過程中才能形成。李老師課堂設計的語言活動,就有一定的挑戰性,譬如,設計“怒江環境沙盤圖”時,要求學生根據課文五六節內容,用批注的方法來思考設計一個怎樣特點的怒江大峽谷沙盤?再比如,“館藏展品”中,竹索、鐵索、滑輪、鈴鐺等溜索物件,馬幫文化介紹展板,三組依文造型的蠟像——馬、鷹、牛。請從中選擇一件蠟像或物件,為參觀者深入解讀其形象、特點和作用。這些任務要求學生要認真研讀文本,具有概括整合信息的能力,還要用恰當的語言按一定的邏輯進行結構化表達。這培養的就是學生的語文能力和素養,而不是僅僅是掌握書本知識。
這堂課由傳統課堂中老師提問、學生讀課文找答案,轉變成老師創設情境任務、學生自主閱讀課文收集整理信息,在學習的過程中用結構化的知識進行有思維邏輯的表達。這就是新課程對語文素養的要求。
由于情境任務教學對學生的素養要求較高,對學生自主預習的要求也高,如果這堂課再教我提出了如下的建議:
1.設計詳實而可行的預學單,引導學生在課前請充分的預學。預學作業的設計,要基于課堂任務完成學生所需要的結構化知識、自主達到的概括提煉表達等能力要求為依據去設計。沒有預習的課堂,很難高效;沒有充分預學的課堂,也難很難達到培養學生素養的高度。
2.引進課堂過程性評價。過程性評價,可以對學生進行增值評價,更多的是在師生、生生對話的過程中進行及時反饋性評價和激勵性評價,更可以就某一個任務環節,用評價標準或評價量表的方式,引導學生進行自我評價。沒有評價的課堂教學,就像婦女逛超市,光看不買;有了評價標準的課堂教學,就像男人買東西,,他會直奔主題,不會走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