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前幾天對《創意寒假作業清單》與《對小學生假期生活模式的改革與探索》兩文進行了閱讀、思考,對兩種作業的不同點進行區分,今天讀了《一樣的暑假,不一樣的生活——“互聯網+家校合作”暑假項目的實踐與反思》與《學生主導,三力共驅,綜合融通——常州市某小學暑假作業重建研究報告》兩篇文章,對重建學生假期生活有了更多的理解,在上一稿的基礎上補充一些內容,形成對這個項目更多的理解,以此促進自己在這個項目上的行動力。
? ? 一、核心概念與價值取向
? ? 1.核心概念:第四教育世界、“綜合創生”
? ? 第四教育世界:第一教育世界”是孩子降生以后就身處其中的家庭教育;“第二教育世界”是孩子隨家人、或有一定行動能力之后自己所進入的社區教育;“第三教育世界”則是以學校教育為代表;“第四教育世界”是前三個世界繼續“糾纏”的地方,典型存在于寒暑假生活中。
“綜合創生”:“以家庭作業為研究本體,整合學生各類學習的時空、學科領域內容、生活資源等的基礎上,根據不同的情境需求,不斷生成學生所需完成的、樣態豐富的學習任務,促成教育工作的高度融通及學生綜合整體的生命發展。”[1]
? ? 2.價值取向:身份與角色解讀
? ? ?(1)假期學生身份確立 ?假期教育孩子的身份發生了改變,成為“放假的孩子”、“家庭一員”、“社區、社會、自然世界的一員”、“學校的一員”、“自己成長的主人”。
(2)假期學生角色解讀 ?與這樣的身份對應孩子應該是“會休息的放假人”、“會承擔的家庭人”、“會融入的社區人”“會玩中學的孩子”、“會勝任多種角色的自己發展的主人”。
? ? 二、變革假期作業的基礎是什么?
? ? ?隨著終身教育不斷深入人心,學生在假期的學習和成長問題也逐漸受到專家學者和一線教育工作者的的關注。在寒假前開展問題分析和整體策劃,是變革寒假的重要構成。大部分學生寒假生活的被安排,生活內容的單一無序(寒假作業、補習班、游玩、看電視、玩電腦、走親戚),寒假作業的消極評價,教師、家長缺乏對假期的關注,假期成為割裂學生學習、發展、生活的存在。〔2〕學校缺乏對學生假期生活的正確引導與設計,不同學生之間假期生活差異巨大。國內外均有研究指出:假期生活的質量對孩子的學習、成長等方面有較大的影響。研究還表明,不同階層的孩子由于安排假期生活方式的不同,致使其在假期結束后學業水平差距進一步增大。因此,在追求教育公平、構建終身教育體系的背景下,對學生假期生活進行研究就顯得尤為重要。〔3〕
? ? 三、三力共驅的高質量合作關系是怎樣實現的?
? ? 在讀完由顧慧芬校長、李家成教授、李燕老師合作寫的文章《學生主導,三力共驅,綜合融通——常州市某小學暑假作業重建研究報告》,對三力共驅的合作關系做如下的梳理:
? ? 首先,教師、家長、學生合作參與作業的設計、開展、評價,建立了民主的合作關系。
? ? 傳統的寒假作業立足點在老師,是老師為學生從上而下的上層設計,作業缺乏“ 學生立場 ”。在傳統的作業觀指導下,我們習慣于這樣的思維:教師是作業的布置者與決定者;學生作為作業的被布置者與服從者;家長作為學生完成作業的監督者與配合者。學校與教師是作業布置的主體,學生只能被動地接受。而變革的寒假作業著眼點在兒童本身。作業的變革中,教師仍是作業設計的參與者,學生的意愿在過程中充分體現并得到充分的尊重。通過調查問卷,問題從學生身上來,又在學生身上得到解決。
? ? 其次,這種高質量的合作來自共同經歷的六個階段,由磨合走向創生。
? ? 該暑假作業變革研究共經歷了六個階段。在這六個階段的研究中,研究人員采用了問卷法、訪談法、觀察法以及文本分析法等研究方法搜集相關資料。從時間上看,這種合作經歷了兩個多月,從人數上看,自主申請參加的學生來自8個班的30名學生,參加暑假作業主題調研問卷的學生與家長分別都來自五(8)班。更確切地說,這種高質量的合作關系是在從“多而無用”走向“輕松高效”,從“都是筆頭題目”走向“玩中學,學中樂”、“自由選擇,不同方式”,從“書本知識”走向“貼近生活,了解社會”中一點一點沉淀下來的。
? ? 第三,這種高質量的教育合作關系來自生活世界的合縱交融
? ? 學生驅動的“幸福作業”(暑假版)使學生作為完整生命所具有的豐富內涵得以化作對作業的需求被表達出來,而教師、家長、學生在其中的教育合作也升級為面向“生活世界”的合作。
? ? 1.合作內容的融通與獨特???“幸福作業”(暑假版)以社區項目研究為主要載體,全息著學生、家長、教師對暑假作業的理解與期待。它將學校學習生活與家庭生活、社區生活融為一體;關注學科與學科之間知識能力的綜合介入以及小隊與個人的共同提升。
? ? 2.合作關系的開放與信任??首先,“幸福作業”(暑假版)拓寬了學生與其他人員的合作關系。這種合作關系主要表現于各小隊的組織結構和活動內容特殊性所建立的多元化的關系世界。就各小隊的組織結構而言,每小隊聘請了家長志愿者,邀請了非本班學生、鄰家小伙伴、小親戚等;有個別學生因為回了老家,便和當地的孩子組隊開展活動。
? ? 從“幸福作業”(暑假版)的設計、實施到評價,這一實踐過程加深了學生、家長、教師之間的合作信任關系。關系世界的打開,使得教師、家長、學生三者的合作由單環走向合縱交融。
? ? ?3.合作形式的多元與創生??學生是第一次作為驅動主體來建構暑假作業,在經歷、體驗了“幸福作業”(暑假版)的完整過程中,形成了對自我與世界關系的新認識,與同伴、教師和家長創生出多元的合作與交往方式。其一是學生間合作形式的多樣性;其二是家長、教師參與形式的多樣性。這主要表現為兩個方面:一是師生合作、親子合作。在學生的“個人作業”中,家長依照自己的能力自主選擇參與項目,確定參與方式。同時,家長會根據學生參與的變化不斷調整自己的參與方式。
? ? 第四,這種高質量的合作關系來自對生活世界變革的主動關懷和介入。
? ? 首先是學生認識與實現自我。學生依據自己的特長、優勢在小隊組織中承擔崗位分工,并對“個人作業”加以創造,如字畫出色的學生選擇全手工完成自己的“作業書”,電腦技術熟練的學生則選擇制作“電子書”。
? ? 其次是學生在多元交往中相互理解與欣賞。在社區活動和展評活動中,學生與個體、小隊等建立了多元交往關系。在人與人交往中,學生學會理解,以其全部的豐富性去理解他人的豐富性,并保持著對理解的敬畏,對關懷的期待,感恩于我們的世界與人生。
? ? 再次是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得以深化。學生通過研究活動深入了解社區,介入娛樂、環境、文化等社區生活的方方面面,使其小公民意識得到滋養,責任感得到激發。
? ? 四、“互聯網+家校合作”暑假生活的變革過程及價值體現
? ? 每個班級都有其獨特性,不一樣的班級有不一樣的基礎和訴求,以班級為單位開展變革,形成了豐富具有“班級個性”的“互聯網+家校合作”實踐形態。以下分享的是由姚淑華校長與呂珂漪碩士研究生合作寫的《一樣的暑假,不一樣的生活——“互聯網+家校合作”暑假項目的實踐與反思》原文總結與梳理。
? ? (一)變革過程
? ? 1.親子活動:共同參與,相互滋養
? ? 基于分析與調查,以“互聯網+家校合作”為依托,組織家長成立“微學習互助團”利用暑期“文明常駐我心中”的實踐活動,促進學生文明素養的提升。通過招募家長志愿者,組建家長社群,讓家長因共同目標結合在一起,并由家長唱主角當主持人,教師做幕后指導。家長主持人通過網絡帶領家長和學生開展各項討論與活動,實現線上討論、線下活動、線上再反饋的實踐模式。這個活動經歷了以下的兩個內容和流程。
前期——發布倡議書,進行問卷調查
中期——以互聯網為依托開展活動
學期初——暑期活動總結、展示與評比
? ? 暑期涉及學生在家和在校兩種不同的狀態,在此過程中,老師和家長在固定的時間內通過“互聯網+家校合作”這樣一個平臺,交流、討論孩子在家的實踐活動完成情況。“互聯網+家校合作”使得家長和教師在暑期的合作變得更緊密,家長與家長之間的交往也更頻繁,這兩個月的積累,也將成為新學期家校合作的基礎。這樣的雙方有效的交往的機制的建立,為班級的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 ? 2.家教論壇:互相交流,革新理念
? ? 暑假,姚校長上午學校利用互聯網平臺,架起溝通橋梁,傳播家教理念,分享閱讀心得、教子經驗、活動成果等,促使家長之間有更多的交流在提升自身素養的同時形成教育合力。這個活動經歷了活動籌備、活動開展、活動價值的提煉幾個過程。這樣的合作與過程,使家長間的教育資源得到交流與分享,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家長的育兒水平,促進孩子更好的發展。同時讓家長發現了自己孩子的獨特之處,欣賞孩子的優點與進步,不盲目攀比,也不隨意地夸大,對孩子的教育能夠做到對癥下藥。
? ? 3.網絡跟蹤:信息共享,實時反饋
? ? 網絡平臺的優勢在與能夠隨時隨地地進行信息共享,教師、家長、學生也能夠實時反饋。利用網絡平臺,引導家長每周對孩子落實情況進行關注,每個雙休日在qq群里對孩子一周的表現做簡單的反饋與溝通。
? ? (二)“互聯網+家校合作”的活動價值
? ? 假期的教育資源從校園、實驗室等相對獨立的物理空間中分離出來,加上多數學生還不會主動尋找教育資源,在這樣假期家長家長也放松了對孩子的指導與引導,“互聯網+家校合作”平臺讓教育資源從封閉走向開放,同時也讓合作各主體實現了自我發展。
? ? 對于學生而言,社會資源的利用,使得學生在暑期仍然有很多與同伴交流的機會,學生的學習能力和社會交往能力能夠得到較大發展。學生在暑期利用互聯網學習的過程中,學會利用互聯網收集各種學習資料,改變了傳統的學習方式。學會了如何通過網絡查找某主題下的資源,學會了利用互聯網改變學習成果的展示方式,學生制作展板或ppt與全班同學分享假期的收獲,,假期生活通過文字文字和圖片轉化成講述的故事,其中的收獲和感受又有了新的意義。
? ? 對于家長而言,信息素養得到明顯提升,家教實踐操作能力也有了提高。教師策劃組織能力、信息技術能力、寫作能力、家校合作能力都得到明顯提升。教師的角色也從主角到配角再轉型到幕后策劃和方向引導,這一過程也蘊含了對教學過程的重新認識,包括在這過程中賦予教育角色新的內涵。
? ? ? ?以上是我對兩篇文章第一次閱讀之后形成的初步理解,對重建學生假期生活的理解與閱讀,有待更深入的研讀、學習,后期再續。
參考資料
〔1〕龍虎塘實驗小學.寒假生活與學期初生活研究,2018,02-02
〔2〕呂珂漪. 李家成.填補教育的縫隙:“你好,寒假”學生寒假生活與學期初生活重建全國論壇綜述[J]. 班主任之友,2017, 06:4.
〔3〕姚淑華.呂珂漪.中國班主任研究[M].北京大學出版社.2017:15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