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你讀書系列:《溝通的藝術》
本書作者投注了多年的專業經驗,將本書打造成為有關人際關系理論與實踐的最佳讀本。
關于溝通,本書全面的介紹人際關系的本質,自我意識、情緒、傾聽在溝通中的重要角色, 進一步討論關系的重要性,如何增進溝通氣氛。
本文續接上篇,繼續探討溝通中傾聽、增進溝通氣氛等方面。
1. 語言只是符號?
我們溝通時所使用的語言,僅僅只是符號。很多時候,人們表達的意義已經遠遠超過其字面意思。
但是,語言卻塑造了我們對周遭世界的知覺,以及影響我們對他人所持的態度。有時候,我們甚至會更愿意和與我們具有相同說話方式的人結盟。
為了更好的溝通,我們在口語表達中要盡量選擇那些既權威又有禮貌的語言。
此外,刪除三個語言上的不良習慣,可以大大減少不必要的溝通沖突:1. 事實與意見的混淆;2.?事實與推論的混淆,也就是不要在說話時去猜測別人的心思;3.?情緒性的語言:盡量用中性字眼來描述人、事物或想法。
這些詞語可以讓你的說話更委婉:用較不直接的字“這”來取代“我”這個人稱代名詞。“但是”和疑問句的句型,可以較好的為對方保留顏面,避免過于直接的表達。
使用“你”字的陳述,會表達出對他人下論斷,容易激起他人的戒心。而使用“我”字的陳述表明說話者愿意負起責任,是一種比較精確、不那么挑撥的方式來表達。
作者建議一種“我”字陳述法,包含有四個部分:1.他人的行為;2.你的詮釋;3.你的感受;4.他人行為對你的后續影響。
例如,“當你在我們的朋友面前談論到我很差勁的成績(行為)時,我覺得很丟臉(感受)。我很怕他們會認為我很笨(詮釋)。這也是我昨天晚上這么激動的原因。(后續影響)”
不過,“我”的句式可能有點以自我為中心,可以考慮用“我們”這個詞代替,或者使用“我/我們”的結合體。這樣可以讓人感到親近,還有種“我們同在一起”的傾向,符合溝通中人際關系的本質。
因此,在理想情況下,如果你使用“我”字句型沒有反應出過度的自私,使用“你”字的語言展現出對他人的關懷而非評論,使用“我們”的語言來包括他人卻又不代表他們的話,你可能接近了使用人稱代名詞最理想的境界。
2. 非語言的溝通
在溝通中,人們通過非語言途徑可以呈現很多的信息。不僅包括肢體語言、姿勢、面部表情等,還包含音量、語速、外貌、溝通的情境、彼此站得遠近、我們用了多少時間等。
非語言溝通在某種程度上,界定出我們想要與別人保持哪一種人際關系。例如,當你在迎接一個人時,你可能會用力地揮手、打招呼、點頭、微笑、拍拍他的背、給他一個擁抱,還是完全避免這些行為。這取決于你們的關系,而這種關系會通過這些非語言的溝通表現出來。
此外,非語言溝通可以傳遞出那些我們不想或無法表達,甚至沒有覺察到的情緒。
盡管男性跟女性在溝通的方式上差異很大,但兩性在非語言溝通上的表現非常相似。
下面列舉幾種典型的非語言溝通方式:
1. 身體定向:我們在談話時,身體、腳、頭部面對或背對別人的程度,反應了你對對方的態度;
2. 談話時,你是緊張或放松的;
3. 手勢作為一種溝通時的調節動作,會無意識的通過身體動作對環境做出回應;
4.?眼神:目光的接觸或轉移,表明了你對談話的態度;
5. 觸碰:觸碰會增加好感之外,也會增加順從的行為;
6. 外貌:包括生理上的吸引力和穿著打扮。
3. 傾聽更重要
就建議人際關系本身而言,傾聽與“說”具有相等重要地位。
“聽”很容易做到,可我們經常會心不在焉的傾聽,即使是很重要的信息也有可能做不到認真傾聽。聽到是一個生理的過程,而專注則是一個心理的過程。
專注的傾聽時,你會對信息做出回應,對說話者給予清楚的反饋。好的傾聽者會使用非語言的行為來表達他們的專心:例如保持目光的接觸、給予適當的臉部表情等等。在語言行為方面,包括回應對方的問題、交換意見與想法等等。
常見的無效傾聽的類型包括:1.?虛偽的傾聽:外表上是很專注,卻想著完全無關的事情;2.?自戀的傾聽:會嘗試將溝通的主題轉移到他們有興趣的事物上;3.?選擇性的傾聽:選擇性傾聽的人只會針對他們有興趣的部分來做回應,而拒絕傾聽其他所有的部分;4.?防衛性的傾聽:總是認為別人所說的話都是在攻擊自己;5.?遲鈍的傾聽:不會去尋找字面或行為背后的意義。
有很多原因使我們難以認真傾聽,但根本原因是人類有能力在一分鐘傾聽600個字,但是通常人們在一分鐘內只說100到150的字。超負荷的信息、心不在焉、飛快的思想,都會讓我們很難真正傾聽他人。
一些具體的做法可以提升你的傾聽質量:1. 少說話;2. 擺脫外在環境中分散我們注意力的因素;3.不要過早的對別人的話做評斷; 4. 運用問話或短暫的沉默來鼓勵對方多表達;
第一種有效傾聽是在傾聽時進行支持性的回應。這可以讓對方感覺到你和他是在一起的。你的回應可以是表達同情心、同意、提供協助、贊美、恢復信心等。
特別是在想說話者提問時,要確認已經了解對方所說的信息,要用你自己的措詞重述別人的觀點而并不增添任何新東西。
有????三種方法,可以讓你的釋義聽起來更自然,包括:1.改變說話者的措詞;2.從你所接收到的對方信息當中,抓出一個具體例子,來向說話者說明你所了解的程度;3.反映說話者的潛在寓意。
有效的支持性回應有幾個參考原則,包括:1.對他人內心的掙扎提供支持,但不表達自己贊同或否定的想法;2.觀察對方對你的支持性回應;3.支持不意味著永遠受歡迎。
第二種有效傾聽方法是分析式的回應。也就是傾聽者針對說話者的說話內容加以解釋。你應該遵循以下的原則:1.在提出解釋時,使用試探性的口氣;2.你提供的分析應該是要合邏輯性、接近事實的;3.確定對方的準備度足夠,適合接受你的分析;4.確認自己提供分析的動機是基于協助,而非借此突顯自己聰明或顯示對方差勁。
第三種是忠告式的回應。向對方提出解決的辦法達。不過它的效用并不如你所想的大。1.?提出忠告以前,一定要確定你所根據的解決策略信息是正確的; 2.?問自己尋求你的忠告之人是否誠心愿意接受;3.當你所提出的建議行不通時,要確定接受你建議的人不會將罪責怪到你身上。4.?用顧全面子的態度來傳達忠告。
第四種是通過評斷進行回應。不過在下列的兩種狀況下,評斷才最有可能為人所接受:1.當別人向你尋求評價時你再提出自己的評價;2.提出評斷時,你的動機應該是真誠、建設性的,而不是為了去莫落對方。
4. 維持良好人際關系
我們選擇和哪些人建立人際關系,受到很多因素的影響。第一個因素就是外貌,不過生理外表的因素只在關系建立初期起到的較大作用。其次,我們喜歡跟我們類似的人建立關系。但是,當差異具有互補性時,差異便可以增強一段關系。而且,我們會喜歡那些喜歡我們的人、那些聰明但不是太完美的。
溝通中有很多關系性信息,包括:親切感、響應速度、尊重感、控制性(誰說最多話、誰打斷了誰以及誰最常改變談話主題等內容。)
人際關系按照開始、維持和結束的順序,可以分為幾個階段:1. 初始階段:變現為寒暄而已,如握手、談論天氣,并且友善地表達情感。2. 試驗階段:“閑談”成為這個階段的主要溝通方式。3. 強化階段:對他人的情感變得較為平常。4. 整合階段:當關系增強后,同伴會呈現一種集體認同。5.結合階段:對外公開彼此的關系。6. 分化階段:關系中,開始從“我們”轉向更重視“我”。7. 停滯階段:彼此溝通的方式過于陳舊, 沒有新鮮感。8. 逃避階段:當停滯階段變得過分令人不愉快時,人們就會創造出一種在彼此之間的生理距離。9. 結束階段。
我們在每段關系中都會不斷的重復著這樣的需求:“抱緊我”——“放我下來”——“讓我一個人”。而且,穩定是關系中重要的需求,但過多的穩定則會讓人感到了無新意。溝通者要做的是為每段關系注入一些新奇的需求,使關系保持新鮮和有趣。
有助于維持關系的溝通包括:1.?保持禮貌而樂觀的溝通,避免批評;2.?直接說出對于關系的看法,而且袒露自己的需要;3.?讓別人知道他/她對你的重要性,你重視并投入在這份關系中。
關系修復的方法包括:1.?討論違規的行為:“我做了什么讓你覺得這么受傷?”;2. ?明確地承認自己的越界行為是錯誤的;3. 誠懇地道歉; 4. 給以某種補償。
一段關系中的氣氛,取決于人們相信自己在其他人心中受重視的程度。
有三種方法表示你的重視:最基本的動作就是重視對方;“承認”別人的觀點與感受,傾聽大概是一種最普遍的“承認”途徑;表示你同意他們的意見,且覺得這些意見是重要的。
5. 自我坦露以表達親密感
許多親密關系呈現出四個向度:生理上、理性上、情感上和分享活動。特別是交換重要的感覺,分享個人的信息,可幫助創造親近的感覺。
通常女人比男人更容易分享她們的想法和感覺。而男性則重視實質上的協助,男性對朋友下的定義是:能為你和與你一起完成事情的人。
自我坦露是指鄭重其事地透露與自己有關的信息的過程。這些信息是有意義的,而且通常不為人所知的。最親密的關系同時具有深度和廣度的自我袒露。
自我袒露的好處:宣泄、自我澄清、管理自我認同、維持和增強關系。
在某些情境自我袒露是非常困難的。此時,人們會使用常見的四個自我袒露的替代品:沉默、說謊、模棱兩可和暗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