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在城里的人想逃出來,城外的人想沖進去,對婚姻也罷,職業也罷,人生的愿望大多如此。
網上被捧為“圣經”的婚前旅行論,我一直以為是哪個雞湯大師的手筆,看了《圍城》才得知,原來出自錢鐘書的小說。還有那句:對于丑人,細看是一種殘忍—除非他是壞人,你要懲罰他。我不記得當初是從哪看到的這句話,在《圍城》中的又一次相遇,嘴角仍不住的上揚。
讀類似《圍城》這樣的作品,對我來說最大的困難可能就是偶爾冒出的字不認識,當然,這比賈平凹的散文集《自在獨行》中的生字要少的多(還是要多學習啊)。30年代所謂知識分子以及留學生的精神面貌,也是既新鮮又可笑。
主人公方鴻漸是個海歸,頂著留學生的身份做著吃喝玩樂的美事,最后歸國連個學位都沒混到,買個博士假文憑來掩飾其虛榮心。錢老對于方鴻漸與其他女子的糾葛寫的十分生動,每個出場的人物必是性格分明,讓人難以忘懷。
仔細想來,我印象最深的部分,一是方鴻漸一行六人前往國立大學任職路上的所見所聞,二是他與孫柔嘉婚姻從無到有再從爭吵中消磨殆盡的一系列變化。說到一路顛沛流離的旅行,真真是折磨人,出門在外的人都知道,計劃沒有變化快,哪怕準備的再充分,也保不定什么事給攪的一團糟。
那個年代出個門可真心不容易,水路、陸路各種交通工具的不斷轉換,我看著看著,仿佛自己也置身其中,跟著他們一起顛簸,肚子里的酸水似乎也要噴薄而出。不僅行路難,做人也難。在惡劣情況下的人性暴露無遺,有人“藏錢”,有人“偷吃”,自私利己的個性展露無疑。到了學校之后又是一番勾心斗角,無不要小心翼翼謹慎有加。
對于方鴻漸和孫柔嘉二人的結合,不知是巧合還是怎樣,一切來自于謠傳又讓這傳言徹底成了真。方鴻漸這類男人在現代可謂是渣男無疑,明明無意卻不知怎么卻能做出有情的舉動,實在是令人費解。內心的糾結痛苦,也許是搖擺不定和優柔寡斷導致的。哪怕是和決定與孫柔嘉在一起,也是一時沖動為之。
也許就是略顯草率的舉動,再加上匆忙的結婚,為兩人婚姻最后破裂埋下了導火索。不知道是誰說的那句話:結婚是兩個人家庭的事。這話在方鴻漸和孫柔嘉的婚姻里體現的淋漓盡致。很多誤會和爭吵都源于雙方父母親戚的干涉,新婚夫婦應該是充滿希望和激情的,結果呢,硬生生被這些人鬧得雞飛狗跳,烏煙瘴氣。
我是一點點看著吵架頻率和激烈程度升級再升級的,從拌嘴到惡言相向,從就事論事到人身攻擊,感情迅速消耗,猶如狂風一般刮過,只剩下一片狼藉。
真是滿地的雞毛!
事情發展至今是誰的錯?誰都有錯,又好像誰都沒錯,婚姻就是如此奇妙,感情也是經不起這樣隨意的對待。作為一個吃瓜群眾,我不免有些看熱鬧不嫌事大的幸災樂禍,但看著這個從開始就令人擔憂的婚姻到最終的解體,有惋惜、有同情,但這又何嘗不是一種解脫?相互折磨、相互傷害不如就此別過、一拍兩散。
不過話說回來,勸和不勸分,誰都希望擁有一個好的婚姻,然而兩人在一段新關系里的不斷磨合、相處,又是一個復雜而充滿未知挑戰。婚姻的美好和神圣,終要歸于生活的日常瑣碎,如今很多人不想結婚或者說不想那么早結婚,無一例外不是擔憂婚姻這座“牢籠”囚禁了愛、夢想與自由。
有多渴望婚姻給予的溫暖,就有多害怕婚姻帶來的傷害。
一個學弟前不久問我關于畢業后工作選擇問題,我堅持的建議就是:轉行。太了解所從事行業的弊端,更不希望身邊的人跳進“火坑”。然而小學弟始終對于本專業青睞有加,也是主意篤定的人。這個“圍城”終是有人想進,有人想出,如此循環往復。
時間無聲無息地向前走著,我們終是伴著喜怒哀樂在迷茫彷徨中過完短暫又漫長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