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喜歡這種講故事的歷史書。這本書只是講了幾個故事,彼此之間沒有邏輯上的關聯,因而沒有太過用心梳理。我也只是摘錄了部分我感興趣,有些許感觸的文字,偶爾拿出來再讀讀就好。
想要讀懂大明,想要讀懂中國古代政治,不可只注目于朝堂,亦要聽到最底層的吶喊,在一個個普通人的遭遇中,才蘊藏著最真實的規律。這本書講了下面幾個故事,過程跌宕起伏,細節妙趣橫生,結局發人深省。
1、學霸必須死 徽州絲絹案始末
2、筆與灰的抉擇 婺源龍脈保衛戰
3、誰動了我的祖廟 楊干院律政風云
4、天下透明 大明第一檔案庫的前世今生
5、胥吏的盛宴 彭縣小吏舞弊案
6、正統年間的四條冤魂
一、借助大勢,更容易做成事情
1、徽州絲絹案
或許這是首輔大人為了推行新政所謀劃的一步棋呢?只有利用絲絹案引發一場大辯論,才能凸顯出舊稅法的弊端。屆時民意洶洶,都要求改革,朝廷從善如流,即時推行一條鞭法,豈不是順水推舟?
大概是嗅到空氣里什么味道,比起上一次的敷衍態度,徽州府這回的態度積極得可怕,一百八十度大轉變。
2、楊干院祖廟風云
羅興進京上訪這個時候,嘉靖皇帝正琢磨著給親爹再弄個廟號,好讓他老人家名正言順地入享太廟。此時他的政治手段日漸成熟,知道這種事不宜強行推進,一定得按部就班地來操作。對嘉靖皇帝來說,這可謂是瞌睡時送來一個枕頭。他可以借這件案子隱晦地點明一下態度,提前吹吹風,為明年的開禁祭祖宣傳造勢。
這套流程,看起來和上一次沒區別,可背后蘊藏的政治意義,卻截然不同。原來只是一樁地方鄉民訴訟,現在卻儼然成了配合中央宣傳形勢的典型。我大明一向以政治需求為第一位,司法什么的走走過場就好。對此寧國府自然也是深為默會。
為官之道,講究“默會于心”,很多事情不可明言于口,只能在細微處去自己揣摩。司法問題,政治解決,這場官司的勝負,其實在開審前就定好了。羅氏一族的勝利,當然要靠羅顯和族人們的自我奮斗,同時也要考慮到歷史的行程哪。
二、大明官場的狀態
熟悉官場的人心里明白,這只是因為官員們要盡快平復亂局,等事態平息,就要秋后算賬了。官員的辦事原則是:拿住首犯,略施薄懲,以嚇阻壓制為主,不求根治問題,只要別在我任內出事就好。
人民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官府講空話的調門越高,越說明他們不打算干實事。
雖然這么做還是無法解決黃冊管理問題,但至少成功地將其掩蓋住了,按照大明官場的標準,沒暴露的問題,就不是問題。
上頭重視什么,下面未必會重視,往往得三令五申;但上頭如果不重視什么,下頭立刻心領神會,迅速廢弛,墮落速度之快,令人咂舌。
在一個龐大的官僚機構里,政策的執行是有慣性的,比如說在大明。政策一旦形成慣例,即使周圍情況發生變化,官員仍舊會機械地繼續執行,不會主動求變,甚至畏懼變化。所謂“祖宗成法”,就是這么來的。
在一個衙門里,幾個“官”在金字塔尖負責決策,幾十個“吏”在金字塔中間負責調度規劃,幾百個甚至上千個“役”在金字塔底吭哧吭哧干活。
黃冊庫和地方官吏不需要面對面勾結,他們只需要在自己的位置稍做發揮,就會產生一層一層的漣漪,讓利益順著最有利的方向流動。上頭得了中利,中間得了大利,底層賺點小利,大家皆大歡喜。至于倒霉的王敘一家,并沒人關心。
每一個手段背后,都是大量利益輸送。因為這條線上沾染了太多利益,是政治上的雷區,在駁費鏈條里,幾乎每一個環節上的人都有所獲利。這就是所謂的“繁榮性坍塌”。表面看欣欣向榮,大家都有好處拿,一派繁榮景象,實際上這正是整個體系開始坍塌的表征之一。聽到這個消息,各個鏈條上的既得利益者拊掌而笑,從此天下太平無事。禍因早種,積重難返,大明的覆亡實際上是一次系統性的崩塌。
三、在大明做官的智慧
這個決定乍一看莫名其妙,但仔細一琢磨,可謂深得官場真味。一個新上任的巡按,如果上來就親審拘拿一個知縣,未免有點駭人聽聞。做官最重要的是和光同塵,抓了高琦不要緊,惹得徽州官場抱成一團,八府巡按也吃不消。所以這一招“轉寧國府審理”,看似踢皮球,其實蘊藏著無比精妙的平衡技巧,既讓案子順利推進,同時又保護了巡按自己。
如此旗幟鮮明的表態,說明早在徽州府發文緝拿帥嘉謨之前,歙縣就已經跟上頭打點好了。
一個負責任的官府在推行政策時,一定會準備好相應的疏導方案,簡單粗暴地一禁了之,卻不去想后續應對措施,那叫顧頭不顧腚。如果他沒有親自去船槽現場查勘,沒有仔細走訪四都民風,斷然拿不出如此實用巧妙的方案;而如果他沒有銳氣,也不會堅定不移地把政策執行下去。
他的每一項政策都經過反復推演,有設計,有試點,有鋪墊,有妥協,策略務實而有彈性,一步步走得十分扎實。
朱元璋曾經發狠,強行把一大批浙西富戶遷入京城,算是一力破十會,但這種手段只能偶一為之,不可能在每一個地方都這么硬干。
真正要解決這個問題,還得靠制度。
四、摸清上峰的想法,才能當好老百姓
他深諳官僚稟性,知道他們最不耐煩的,就是下面的人爭吵卻又拿不出辦法。所以在呈文的最后,他急上峰之所急,十分貼心地提出了一個解決方案。
這個角度可以說是高屋建瓴,深悉人性,你跟官員們陳說民間疾苦,未必能讓他們感同身受,但一說這事有礙于仕途,保證會引起高度重視。
下頭老百姓們也明白這個邏輯,所以碰到什么糾紛,甭管有理沒理,先鬧一陣,鬧成了,官府往往就會按鬧分配,鬧不成,也是法不責眾嘛。
這一招特別狠,領導不介意你糊弄百姓,但非常介意你糊弄他。平日魚肉百姓也就算了,上峰來查賬也敢弄虛作假?也太不把成都府放在眼里了。
五、不要只站在自己的角度看問題,思考可以達到目的的多種方式
楊教諭的申文不提業務對錯,只談官員仕途。而帥嘉謨沒讀出申文這一層機鋒,一廂情愿地認為,之所以徽州府不愿推進,是因為整件事還說得不夠清楚,典型的技術人員思考方式。
帥嘉謨到底是數學學霸,在探究人心方面不及文科學霸楊教諭。他不明白徽州知府的冷漠是考慮到穩定和仕途,跟技術性問題無關。帥嘉謨把一個戰略性錯誤當成了戰術性錯誤,一味鉆牛角尖去查考細節,等于媚眼拋給了瞎子看。
若他們立刻派兵去征剿,這叫“釁自我開”,布政司得負領導責任。如果先把黃冊送去后湖,讓那邊以“戶籍可疑”的理由駁回來,布政司再去收拾楊正魁,便師出有名了。
他和程世法身份不同,看待問題的方式自然也不一樣,身為本縣主官,譚昌言考慮更多的是婺源局面的穩定。
余懋學忽然意識到,這是張居正余怒未消,打算借機懲治自己,便行事更為謹慎,閉門不出,也不與別人來往。
其它偶得
帥嘉謨在文武兩道的表現都很一般,注定仕途無望。但磨煉好了這門手藝,以后就業便有保障了。就像所有的學霸一樣,帥嘉謨看到眼前出現了難題,不驚反喜,興高采烈地繼續深入挖掘。除了在史料和統計學上做手腳之外,帥嘉謨還準備了第三張牌:政治牌。
書手落筆一字之差,甚至能左右官職的選拔。可以想象,他的尋租空間該有多大。
這些學生到底沒社會經驗,不明白人家活雖然干得一般,可PPT寫得好,一文遮百丑。
這件沒有酬勞的業余工作持續了兩年,先后八次修改,最終在正德九年成稿,定名為《后湖志》,一共十卷。像這種冷門史料,即使校對出來,也鮮有人問津,做這件事幾乎是沒有任何回報的。吳老先生在序言里如此說道:“我這個年齡的人已無意錢財,只想踏踏實實地做些什么,只要有益于世,便于愿足矣。
19世紀一位法國小說家說過,想要了解一個社會的形態,去法院里坐幾天就夠了,那里是最容易看到人生百態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