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曾在《未有天才之前》中便提到“(中國)不但產生天才難,單是有培養天才的泥土也難”。而多少年過去了,筆者認為,當今這個社會,仍舊沒有適合培養天才的“泥土”。
而現在的父母,卻又急切期盼著自己的兒女能夠成為天才,可如何才能使自己的兒女成為“天才”呢?自己的兒女在哪方面能夠發揮自己的“天賦”而“技壓群雄”呢?深思熟慮之后,便想出一個“絕好”的法子——無論天賦于何時何地凸顯,重要的是要“發現”和“挖掘”,于是,便為孩子報了很多的所謂的“培訓班”,而后想著,倘若他喜歡,便讓他繼續學,這即是這個孩子的“天賦”了,倘不喜歡,須得換一個“培訓班”,繼續發掘孩子的“天賦”。
然而,“特長”是必須要有的,這與孩子是否喜歡無關,而與父母的“面子”有關。于是,在逢年過節之時,我們鮮見大人之間的把酒言歡,更多是小孩子之間的“才藝比拼”,各式各樣,你方唱罷我登場,好不熱鬧。所謂的“節”,現在更多的是類似于父母教育孩子的“年(季)終總結”。
那么,倘若有夫婦二人終于發現或挖掘出孩子的特長了,那這孩子將來便能夠在這方面有所建樹么?大約也是不會的,發現者首先要做的,并不會是讓孩子進一步關注這份“天賦”,使其進一步發展,而是花些心思使別人知道,這孩子有這樣的“天賦”,在他們看來,這已然是成為“天才”了,也實在可以與其他“未有天才”者的家庭,拉開差距了。大約方仲永之父,首先就是基于這樣的心理,最終才會導致其“泯然眾人矣”了吧。
假使真的有“天才”的誕生,并且“充滿活力”,只需培育,便可以生長的話,現在,也仍是沒有“土壤”任其“發育”的。為何?因為當下的教育機制,是不許的。當下的“發現者”和“發掘者”,也是不許的。無論是怎樣的“天才”,在其“監護者”和“監護機構”看來,是需最終走上“仕途”,才算得上是圓滿。但最終這位“天才”能否在其“天賦”上有所建樹,又是不需考量的,只需將來在社會有一席之地,便可皆大歡喜。曾聽說有人總結恢復高考以來的1000名高考狀元,沒有一位成為行業領袖。所以,這樣看來,“傷仲永”的事例,在今天反而是更多見的。
或者,真的出現一個覺醒的“天才”——想著按照自己的想法過活。這怕是會被身邊的人視為“異類”的,此時,他也便不是“天才”,如若這位“天才”最終成功了,他便可以拾起以前的名號,旁人也大多會說:畢竟人家可是個天才啊!將這個人所受的艱辛與努力用“天才”二字,便可詮釋了;若最終只過得在別人眼里沒什么出奇,便會成為其他“天才”的負面教材。
而后,現在影響“天才”誕生和“生長”的因素,除了外界因素之外,還有其自身因素。
如果說先前的人們是因信息匱乏而錯失很多機會的話,那么現在的人們則是因為信息“大爆炸”而迷失著自我,顯得茫然無措。。。但于大眾而言,科技所滲透的,除了生活,還有游戲,我們的“天才”面對如此眾多的誘惑時,大抵注意力也是受限或者分散著的,“天才”若不能專注,他便不如日復一日努力的“平凡者”。然而更令人錯愕的是:如今既是少見“破土”的天才,又是少見努力的平凡者。或者說,那些一如既往努力著的人,會被冠以“傻瓜”的名號吧?
現在,仍是一個缺乏“天才”的年代,也是一個難以孕育“天才”的年代,是一個一邊扼殺著“天才”又一邊呼吁“需要天才”的年代。可如何才能讓大眾真正看到“天才”的出現呢?大抵是需要先從改變我們的舊思想、舊觀念開始入手的,去擁抱新的思想與新的態度,不要以“過來人”的姿態傲視并控制,甚至禁錮他們的思想。將來的世界,必定也是屬于將來的人,而我們當下所要做的,就是為他們創造一個適合他們“生長”的環境,成為培育這些“花”的“泥土”!努力成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