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加良心讀書會周年慶活動有感
昨日,我作為讀書會成員,也同樣作為一名志愿者參加了良心讀書會三周年慶典活動。雖然活動有所乏味,但我依然興致滿懷,只因收獲不少。
因昨日下午沒什么事,所以,我早早就到了會場。在大家排練活動時,我看到了讀書會會員們認真的樣子,他們都在為活動的成功舉辦用心準備著。
慶典開始前一個多小時,志愿者們都到達了各自的崗位,開始了工作,一直到慶典結束,他們都各安其位,各司其職,為慶典的舉辦貢獻出了自己的精力。也正是由于他們的齊心協力,才能讓此次活動圓滿落幕。
我作為其中一名志愿者,也是很高興的。雖然在會場待了八九個小時,跑前跑后,搬這搬那,很累,很困,但不減一絲笑意。用我們青年人中流行的一句話總結就是:累并快樂著!我是第一次參加這類活動,此次志愿活動,在極大程度上鍛煉了我,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我各個方面的能力。我在其他志愿者身上感受到了志愿精神,也學到了不少東西。
其實,我感受最多的還是有關文化方面的,畢竟,當初我也是因為傳統文化才知曉良心讀書會的。昨日,來者皆為愛好傳統文化之人,大家皆因傳統文化而聚于此地,其中更多的是由于受到曾公智慧開悟而來的人。我能夠見識如此多的智者,離不開曾公的指引,所以,我由衷地感謝曾公,能夠讓我們這些志同道合之人相識。
因為是三周年慶典,涉及到一個“三”,對我們這些人來說,難免會想到老子所講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而嘉賓上臺致辭也大都談到了這一點。“三”這個數字。于我們中國人來說,有著一種神秘的力量,它是虛的,空的,也正是由于這一點,才能自然而然地生出萬物。對讀書會來說,也暗寓著其未來勢不可擋的大發展。
看完曾教授講解的視頻,我覺得自己老子所講的“中士”,“中士聞道,若存若亡”,離“上士”還有一段距離,不能夠“勤而行之”,只有嚴格要求自己向“上士”看齊。其實,在某種程度上,我在這方面對自己還是持肯定態度的,畢竟我在小學五年級的時候便把“德”的重要性印在了腦海,如今,已有十五六年時光了。其實,也就四個字而已:厚德載物。這么多年來,我一直用他來勉勵自己。直到后來接觸了《易經》,我才知道其來源。做人先立德,人無德不立,所謂立德樹人。德其實也是道的一種抽象、無形的形式,在天地為道,在人便為德。有德之人便是有道之人,也算是接近大道,依道而行了。
其次,感受最深的是視頻中曾教授講“福禍”時想起的陰陽文化。我們中華文化源于易,成于孝,而易又是講陰陽的,因此,陰陽文化是中華文化的極大代表。它雖有簡單的兩個字,但其卻貫穿了中華文化的始終。說其簡單便簡單,不就是陰與陽嘛,說其難便難,否則又怎么會影響中華幾千年呢,其中必有深奧的哲理。視頻中,曾教授講到“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福與禍是相互依靠的,他們對立而又統一,福禍便是一陰一陽,陰中有陽,陽中有陰,這種微妙的關系通過福禍相依便能體現出來。
親臨活動現場的感受遠遠不及這些,很多都是無法用言語表達的,我也就簡單分享下自己的感悟。慶典能夠成功舉辦,離不開臺前幕后工作人員的辛勤付出,感謝他們的存在。另外,再怎么說也是讀書會的三周年生日,我衷心祝愿良心讀書會“元亨利貞”!
2019.0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