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南員善》里提到,“蓋吾之耳而非良知,則不能以聽矣,又何有于聰?目而非良知,則不能以視矣,又何有于明?心而非良知,則不能以思與覺矣,又何有于睿知?”初讀這段話時,我并未深思,可隨著生活閱歷的增加,我深知它深遠的教育意義。
過去,我總以為自己耳聰目明、思維敏捷,可實際上,我聽到的大多是沒有價值的閑言碎語看到的只是他人粉飾后的光鮮亮麗,所思所想也多圍繞個人利益的得失,這樣的我,哪里算得上聰慧?分明是被自私蒙蔽了雙眼。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認識到這一點后,我開始嘗試以良知為指引,重新認識世界。當聽到他人遭遇困難,我不再無動于衷,而是心生同情,盡己所能提供幫助;看到不公之事,我不再袖手旁觀,而是勇敢站出來發聲;思考問題時,也不再只考慮個人得失,而是以是非對錯作為判斷標準。
然而,我也深刻意識到,自己對陽明心學的理解實在太過膚淺。就拿“山中觀花”來說,“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心同歸于寂;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起初,我對其中深意毫無察覺,后來經過一番思索,才稍稍領會到它揭示了內心與外界事物相互影響的關系。但我對陽明心學的學習不成體系,對于許多關鍵概念,都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遠遠沒有做到融會貫通。
生活是檢驗真理的試金石。有一天,一位一年級孩子的家長找到我,抱怨孩子在學校打架,還把責任全都推給老師,情緒十分激動。那一刻,我的內心特別糾結,多年形成的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心態,引導我,要置身事外;另一方面內心的良知又告訴我,和家長認識,應該秉持良知,幫助家長客觀分析問題。最終,良知戰勝了顧慮。
我先是如實告知家長我觀察到的孩子的情況,并婉轉建議他帶孩子去咨詢心理醫生。接著,我引導家長換位思考,理解老師的出發點。即便老師的做法欠妥,但其本意可能是為了保護其他孩子。但當我事后復盤整個過程,發現自己犯了不少錯誤。首先,我僅憑家長的片面之詞就進行溝通,沒有深入調查事情的真相,很可能誤導家長,讓矛盾變得更加復雜。其次,我明明在學習陽明心學,可在與家長溝通時,完全沒有將陽明心學的理念融入其中。我沒有借助“致良知”的思想,引導家長反思自己在教育過程中是否真正做到了明辨是非;在教育孩子方面是是否了解自己孩子的真實情況?也沒有運用“萬物一體”的觀念,讓家長明白老師和家長本就是為了孩子的成長共同努力的一體,雙方應該相互理解、相互配合。
為了改變這一現狀,我打算系統學習陽明心學的經典著作,深入理解其核心概念。遇到問題時,我會以“致良知”“知行合一”為指引,全面了解情況,客觀分析問題。正如《答聶文蔚書》所說,“天地萬物,本吾一體者也。”我會引導身邊的人從更廣闊的視角看待問題,共同營造和諧的環境。同時,我會定期反思自己的行為,總結經驗教訓,不斷改進,努力做到知行合一。
《答南員善》里提到,“蓋吾之耳而非良知,則不能以聽矣,又何有于聰?目而非良知,則不能以視矣,又何有于明?心而非良知,則不能以思與覺矣,又何有于睿知?”初讀這段話時,我并未深思,可隨著生活閱歷的增加,我深知它深遠的教育意義。
過去,我總以為自己耳聰目明、思維敏捷,可實際上,我聽到的大多是沒有價值的閑言碎語看到的只是他人粉飾后的光鮮亮麗,所思所想也多圍繞個人利益的得失,這樣的我,哪里算得上聰慧?分明是被自私蒙蔽了雙眼。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認識到這一點后,我開始嘗試以良知為指引,重新認識世界。當聽到他人遭遇困難,我不再無動于衷,而是心生同情,盡己所能提供幫助;看到不公之事,我不再袖手旁觀,而是勇敢站出來發聲;思考問題時,也不再只考慮個人得失,而是以是非對錯作為判斷標準。
然而,我也深刻意識到,自己對陽明心學的理解實在太過膚淺。就拿“山中觀花”來說,“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心同歸于寂;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起初,我對其中深意毫無察覺,后來經過一番思索,才稍稍領會到它揭示了內心與外界事物相互影響的關系。但我對陽明心學的學習不成體系,對于許多關鍵概念,都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遠遠沒有做到融會貫通。
生活是檢驗真理的試金石。昨天,一位一年級孩子的家長找到我,抱怨孩子在學校打架,還把責任全都推給老師,情緒十分激動。那一刻,我的內心特別糾結,多年形成的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心態,引導我,要置身事外;另一方面內心的良知又告訴我,和家長認識,應該秉持良知,幫助家長客觀分析問題。最終,良知戰勝了顧慮。
我先是如實告知家長我觀察到的孩子的情況,并婉轉建議他帶孩子去咨詢心理醫生。接著,我引導家長換位思考,理解老師的出發點。即便老師的做法欠妥,但其本意可能是為了保護其他孩子。但當我事后復盤整個過程,發現自己犯了不少錯誤。首先,我僅憑家長的片面之詞就進行溝通,沒有深入調查事情的真相,很可能誤導家長,讓矛盾變得更加復雜。其次,我明明在學習陽明心學,可在與家長溝通時,完全沒有將陽明心學的理念融入其中。我沒有借助“致良知”的思想,引導家長反思自己在教育過程中是否真正做到了明辨是非;在教育孩子方面是是否了解自己孩子的真實情況?也沒有運用“萬物一體”的觀念,讓家長明白老師和家長本就是為了孩子的成長共同努力的一體,雙方應該相互理解、相互配合。
為了改變這一現狀,我打算系統學習陽明心學的經典著作,深入理解其核心概念。遇到問題時,我會以“致良知”“知行合一”為指引,全面了解情況,客觀分析問題。正如《答聶文蔚書》所說,“天地萬物,本吾一體者也。”我會引導身邊的人從更廣闊的視角看待問題,共同營造和諧的環境。同時,我會定期反思自己的行為,總結經驗教訓,不斷改進,努力做到知行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