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了好幾天,才讀完了《追風箏的人》這本書。看到了許多東西,卻無法用語言表述出來,此感,只為粗略地寫給自己,以免日后將這本書也忘得一干二凈。
《追風箏的人》與其說是一本關乎人性、人情的作品,不如說成是作者對自我的救贖。阿米爾是喀布爾人,而哈桑是出身卑賤的哈扎拉人,阿米爾和哈桑是很好的朋友,這一點不可否認。他給他講美好的故事,他們倆一起去看電影,他們倆一起比賽,一起追風箏,那贏得比賽后的欣喜,那句“為你,千千萬萬遍”,我以為足以讓他們友情成為永恒。可是,感情是相互的,當哈桑為阿米爾甘愿付出自己的一切時,在哈桑面臨危險的時候,阿米爾卻不敢于去冒險救他,而是懦弱地躲在一旁。
哈桑受了很重的傷,我不知道他在遭受暴虐的時候有沒有看到阿米爾,但他確實變了一個樣子,他與阿米爾冷戰了兩天(與其說是冷戰倒不如說是哈桑心靈上遭受了很重的傷害,不想說話)。阿米爾似乎對這件事有點耿耿于懷,又加上他覺得父親一直有點關心哈桑,他覺得哈桑搶走了屬于他的一部分父愛。由此,阿米爾慢慢地開始嫉妒恨阿桑了,于是他又萌生了一個趕走哈桑的念頭,也是因為這件事,阿米爾才后悔了一生。
阿米爾將自己的生日禮物藏于哈桑床下,誣賴他偷了自己的東西。哈桑知道這是阿米爾做的,所以他沒有做任何的辯解而是直接承認了。這致使了阿里和哈桑的離開,這一離開,他們便再也沒見過面。隨后爆發了戰爭,阿米爾也隨父親離開了阿富汗喀布爾,輾轉去了美國,他在那里后來有了自己的家室,他的父親因癌癥去世。也正是一切都好的時候,他接到了老友拉辛汗的電話(阿米爾小時候喜歡寫故事,但他爸爸從來不看,是拉辛汗鼓勵了他,這是阿米爾后來成為作家的一個很大的原因。)也是這個電話,將阿米爾帶上了救贖之路,拉辛汗在電話里說:“這里有通向好人的路。”的確,阿米爾這幾年里一直遭受著心靈上的折磨,他很后悔趕走了哈桑。阿米爾沒有作過多的猶豫,便奔赴了拉辛汗所在之處。
拉辛汗此時也已是重病在身了,他告訴了阿米爾哈桑的死亡以及的真實身份,他們是同父異母的兄弟,這使得阿米爾很難接受,難怪父親一直偏愛于他。可是后來又想到他所遭遇的不公,社會地位,阿米爾并沒有什么怨恨他,似乎他已想通了很多事情。所以當他知道哈桑的兒子索拉博還在喀布爾的時候,當拉辛汗告訴他這是他通往成為好人的路的時候,他想了很久還是答應了。哈桑為了他,付出了太多太多,而他還帶給哈桑那么多傷害,這是他沒辦法原諒他自己的,他必須得為他做點什么才能安撫自己的心。于是,他冒險到了阿富汗,歷經千辛萬苦而且差點死亡,他終于救出了索拉博,并最終帶回來美國。期間也有曲折,不細細講了。
我很欣賞阿米爾后來的坦然、坦誠,他的這次救贖是成功的,可生活在真實生活中的我們往往在需要救贖自己的時候選擇逃避。追風箏的人,是哈桑,也是阿米爾,是阿米爾的童年,是阿米爾所犯下的錯,是他心里深處的友情,也是阿米爾一生的救贖。我們每個人心里都有這么一只屬于自己的風箏,期待有一天,我們自己也能像哈桑和阿米爾一樣追到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