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陣子在知乎上看到一個話題,提問的是為什么微博上某氣質網紅的穿衣風格是如何形成的,和其他網紅不同,這個女生的穿衣風格非常有個人特色,喜歡用莫蘭迪色系,造型突出鎖骨和長腿,加上溫柔靈動的身體姿態,非常耐看。淘寶上一度出了許多同款,但看過模特和買家秀,即使是同款,穿在其他人身上完全就不是那種感覺,對,少了那種靈動溫婉的感覺。
為什么同樣的衣服穿在不同人身上會造成如此不同的效果呢?想到一個詞——氣質。氣質是個很虛幻的東西,但也算是對女生相當高的評價,因為一個人如果有氣質,必定是由內而外,內在有涵養、有深度,內在的這些養分呈現在外在就是氣質,氣質體現在一個人的言談舉止中。
輸入的不同導致輸出各異。如果將人體比作電腦,那么我們的輸入設備如耳朵、眼睛、鼻子就類似電腦的耳機、攝像頭等。我們每日所看、所聽、所聞構成了我們的內在,一個每天拿著手機刷微博、朋友圈、吃垃圾食品、從不看書、不聽古典音樂的人,又如何會談吐風趣、有獨特見解、有曼妙體態呢?
輸入沒有正確和錯誤,因為每個人想要的輸出不同。正如三觀沒有沒有正確和錯誤,只有合適與否。明確自己想要的輸出很重要,大白話就是認識你自己,認清自己的優勢,將優勢發揚光大,量化定義為合理的輸出。比如你腿長又直,就想辦法在穿衣打扮中凸顯這個優勢,在輸入方面如搜集穿衣參考圖片時,就要尋找類似身材的model的穿衣style,正確地用輸出倒逼輸入。不只是穿衣風格的培養,包括想要的輸出如說一口流利的英語、投資方面有所建樹,都要從輸入抓起,試想有幾個天天看韓劇、看小說、看動漫、不看大盤、不研究基本面的人能脫口而出流利的英語、對投資有自己的獨特見解?
除了用輸出來定義輸入的來源外,用輸出的實踐來倒逼自己大量輸入也是一種好方法。最簡單的例子,很多人都想下筆如有神,沒事兒打理個傳說中的牛*的微信公眾號,然后成為大V,但是一下筆就大腦空白,然后安慰自己“我讀書太少”“我沒有靈感”等等,用諸如此類的借口一直慢悠悠的輸入,等待著時機成熟再寫作輸出,一晃幾年過去了,一切如舊。倒不如先輸出,逼著自己每天寫一篇,或者一周一篇,沒有靈感也繼續寫,文筆不好就用大白話來寫,當你在輸出時找不到靈感、找不到合適的詞語時,你會倒逼著自己去從輸入端找靈感、找好詞。用輸出的實踐倒逼著自己大量輸入,還有一個原因是,只有在實踐中我們才真正知道自己需要什么,也才會更加明確有效地去輸入。
明白了輸入和輸出的重要性,日常生活中一要明確自己想要的輸出;二要留心你的輸入,攝取那些在轉化后利于自己的輸入;三要用實踐性的輸出倒逼自己去明確有效地輸入,在游泳中學會游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