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行為經濟學的時候,談到一實驗結論:人的意志力像肌肉一樣,使用了就會疲憊。
這解釋了我們在減肥的時候為什么偶爾要進一點甜食緩沖,是為了恢復意志力。如果一開始就計劃連續三十天吃瘦身餐,那“宏大”的計劃很可能堅持不下去。
我在連續日更中,會有好幾次不想寫了,最后還是用意志力或者靠其它什么外力堅持了下去,在更新完以后就躺著什么也不想干······
既然是肌肉,就可以打造。
了解并打造意志力是一件很必要的事。在鍛煉肌肉時,我們需要去閱讀大量專業知識了解肌肉的組成。
《意志力》則是一本相當不錯的開啟鍛煉之路的科普讀本,書中有大量實驗和相關文獻介紹,可能有點無聊,你需要使用一點意志力去讀完。
在中世紀,大部分人是農民,在田地里長時間干著單調的農活兒,身邊經常備著大量麥芽酒。他們不會削尖腦袋往上爬,所以不記考勤(也不是非常需要保持清醒)。除了酒、性、閑散以外,他們的村莊也沒有多少顯而易見的誘惑。人們之所以修身養性,主要是因為不想在公眾面前丟臉,而不是因為熱衷于追求完美。
中世紀天主教的救贖,更多地在于敦促人們加入教會、遵守教規,而不是在于運用意志力做出英勇之舉。
但是,到了19世紀,農民遷入工業城市,不再受村莊教會、社會壓力和普世信念的約束。宗教改革讓宗教變得更個人主義,啟蒙運動弱化了人們對所有教義的信仰。
那個時代的人轉向奧斯卡·王爾德的哲學尋求解脫:“我可以抵制一切,誘惑除外。”
因為新的誘惑不斷出現,他們自然而然地尋找新的力量源泉。隨著城市集中出現的道德敗壞和社會病讓維多利亞人擔憂,他們開始尋找某種比神恩更有形的東西,某種連無神論者都保護的內在力量。他們開始使用“意志力”一詞,因為他們普遍認為其中涉及某種力量——某種內在的等價于工業革命時代蒸汽機的東西。
意志力的歷史和社會習俗變遷,經濟發展,宗教觀念的改變息息相關。
意志力的出現也讓一類關于心靈與意識的書籍走紅。
為了增加意志力儲備,人們聽從英國人塞繆爾·斯邁爾斯(Samuel Smiles)在《自助》(Self-Help)中的勸勉。塞繆爾·斯邁爾斯的《自助》是19世紀大西洋兩岸最受歡迎的一本書。“天才就是耐性”,他提醒讀者,然后從偉大科學家牛頓列舉到美國內戰期間著名南軍將領“石墻”杰克遜(Stonewall Jackson),解釋說每個人的成功都是“自我克制”和“堅持不懈”的結果。
維多利亞時代的另外一位大師,美國牧師弗蘭克·錢寧·哈多克(Frank Channing Haddock)出版了一本后來暢銷國際的書,書名很簡單——《意志的力量》(The Power of Will)。為了顯得具有科學性,他把它稱為“一種量可以增加、質可以發展的能量”,但是他不知道——更沒有證據證明它到底是什么。在這個問題上更有發言權的西格蒙德·弗洛伊德也有類似看法,他提出理論說自我依靠的是涉及能量轉移的心智活動。
今天為止,我們也不能確定意志力到底是有限還是無限的,而本書就提出了好幾個實驗來證明意志力的有限。
比如讓三組人看電影,一組被要求壓抑情緒,一組被要求放大情緒,一組自然組對照。然后讓三組人握球。
電影對對照組被試者的耐力沒有影響,對照組被試者看電影前后握球時間一樣長。但是其他兩組被試者看電影之后比看電影之前放棄得早很多,而且兩組的前后差異是一樣的。不管是壓抑情緒反應還是放大情緒反應,反正控制情緒反應是會消耗意志力的,即偽裝有成本。
即:一些需要意志力的決定會消耗意志力本身,從而影響我們之后的表現。
為了抵制欲望,他們使用了各種各樣的策略。最普遍的是找些什么事做以分散注意力,不過有時候會直接壓抑或者苦苦忍受。這些策略能否成功,因具體欲望而異,對抵制睡欲、性欲或購物欲來說,效果非常好,對抵制看電視或上網的欲望或者一般休閑欲來說,效果不是太好。平均而言,用意志力抵制欲望,10次當中只有5次是成功的。
如此而言,經過消耗后,我們不是每一次都能控制住自己的欲望。
所以對吵架的夫妻,專家建議他們早點下班:
他有時勸他們早點下班回家,這個建議聽起來有些奇怪——為什么讓他們有更多時間來吵架呢?但是他懷疑,長時間工作讓他們精疲力竭了。辛苦工作一天回到家后,他們沒有剩下多少精力來忽略伴侶令人生氣的壞習慣,關心體貼伴侶,或者在伴侶說了某些不中聽的話后克制住自己不反唇相譏。
意志力有限論好像能解釋生活中的很多失控。
電影《華爾街之狼》展現了證券公司的精英們放縱糜爛的生活。還記得在電影一開始,主角剛剛進入公司,就被前輩在餐桌上教導工作前來一發(吸白粉),工作效率更高。類似我們大考前啥都不復習了,老師讓你睡覺玩耍去。
沒有人解釋過為什么大考前要去浪一下,如果意志力有限論成立的話,或許可以部分解釋一下背后的種種。
······
未完
——讀友請關注微信公眾號“學姐在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