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是智慧課堂的核心要素,數據科學反應學情,我們教師應該看到數據所反饋的學習情況及問題,精準地進行教學決策。
一、數據,看見學生思維成長
最近,我們在學習《20以內的退位減》,這單元主要學習退位減計算及其算理,主要的學習方法有破十法、想加算減、平十法。在學習十幾減9時,先鼓勵學生對計算方法進行探索,體現算法多樣化。從單元目標來看,起始課堂上,學生應先重點理解算理,即“破十法”,因此我利用學具——打捆的小棒擺一擺,幫助學生理解“破十法”,接著再學習十幾減8、7、6等時,不斷鞏固這些多樣的計算方法,并逐漸優化,感受“想加算減”的簡捷性,最后做到熟練進行加減法。
在教學十幾減8時,一年(1)班學生們展示了三種想法,如圖:
學生投票結果顯示:56%的學生喜歡“破十法”,25%的學生喜歡“想加算減”,19%的學生喜歡“平十法”。因為上一課時重點突破“破十法”,此時學生們偏向于“破十法”。
接著在教學十幾減6、7時,教材提供了“想加算減”的直觀圖,學生匯報時感受到一個加法算式“6+7=13”能解決兩個減法算式。此時我提問學生“你認為哪種方法最簡便?”學生作答數據如圖:
34%的學生喜歡“破十法”,38%的學生喜歡“想加算減”,28%的學生喜歡“平十法”。可以看出部分學生已經感受到“想加算減”的簡便性。一年2班的數據圖也大致相似,這些數據圖反映了學生的基本年齡特點以及學習效果。
因為單元教學整體的連貫性,我在前后課時進行的學習方法的學生作答和我們課堂的二次作答本質相同,也正因為數據可以保留、調用和對比反思,這促進了課堂單元目標的完成,更重要的是看見了學生的思維成長,他們在經歷學習活動和交流思考過程時積累了學習經驗,發展了數學思維。
二、數據,幫助教師精準決策
一年級課堂上,因為知識點較為簡單,我采用二次作答并不是特別多,主要原因在于同桌討論后的作答數據變化較少,選項挑人班級對話時學生經常直接說出答案,我想當然的認為此時做二次作答沒有必要。
如在一年2班教學十幾減9時,學生思維定勢,在19-9時也運用“破十法”,我拍下學生作品,請大家思考,19-9是否有必要用“破十法”?選項A有必要,選項B沒必要,我請選項B的學生說明,學生清晰的闡述“因為個位上的9夠減,不需要拆開10去減”,我認為學生完整說出理由,于是便沒有采取二次作答,而進行下一個學習活動。
王緒溢博士看到這張數據圖后,建議我做一做二次作答,“確認學生們是否真的聽懂了別人說的答案。你覺得學生們都說出答案,有些學生也許不是這樣的”。王博士和我說完,我心想一年級學生的傾聽習慣還未養成,雖然我心里有意識的在培養,但借助二次作答既能看到學生想法,也能清楚看到學生傾聽習慣是否養成,這不是能進一步培養學生深思的能力嗎?于是我開始調整我的策略——
第二天的課,我再請學生完成這道題,作答數據顯示學生較好的掌握了這道題。
在教學十幾減5、4、3時多次作答時發生了一個有趣的故事。
本節課學習內容還是鞏固復習原有的方法并優化。在隨機挑人時,小楊同學第一個算式想加算減后用算式之間的聯系快速計算,現階段并不要求學生用這種方法來解題,這是一個很好的生成素材,是鍛煉學生思維的一次好機會。
于是我拍下課堂練習讓學生觀察、感受算式之間的聯系,課堂上三次作答。
一次作答和二次作答我分別做了什么教學決策?為什么二次作答統計圖和和一次作答統計圖一模一樣?打開百寶盒,我們一起復盤——
原來,一次作答后,我倒計時1分鐘同桌交流再次作答,看到二次作答數據,課堂上我立馬問“大家都沒改變呀?”這其實是因為兩次作答數據相同帶給我的偏見才會問出這個沒有任何作用的問題。還好我立即反應過來,從正確選項A中挑了兩名從B變更為A的學生說說作答理由,他們也大致說出了理由,但我卻漏了從B中挑選學生來說從A變B的想法是什么,這仍然是一個固有“偏見”——心里追求正確答案的教學。
記起王博士的建議,于是再次作答,此時選A的人數到達75%,我選項挑到的20號同學作答記錄正是A--B--A。原來呀,同桌正是提供這種思路方法的小楊小學霸,他說不是那應該就不是吧!但再聽其它同學的匯報,她想起我們學過的“一圖三式”、“想加算減”,這些算式之間是有聯系的。
第三次作答幫我彌補了二次作答忘了挑選A--B的缺漏。整個過程,我看到同桌交流中學生判斷能力還需培養,但班級對話中2班小朋友傾聽和思考的能力已經有了很大的進步。
三、數據,打破教師“固有”偏見
最近,林老師開公開課需要小組活動,選擇了我執教的1班和2班這兩個小組活動初具規模的班級進行試上。我的建議是1班先上,2班后上。但其它音體美任課教師公開課時都選擇了1班,他們給林老師的建議是好班要放在最后試上。
1班比較乖巧,按反饋器和同桌交流的規則把握以及課堂紀律的確都比2班有序,開展活動較為順利。那我為什么還是建議1班先試上呢?
好學生每個班都有,如果公開課是對這些學生開的,1班的確是最優選項,環節能夠按照教師心中的流程非常流暢的進行。
但我有麻吉星魔法課堂呀,我能獲得數據,清晰看到兩個班的差異,打破對班級對學生的"固有"偏見,無論是說好班還是不好班都是偏見,因為學生一直在成長。
兩個班的差異在于1班乖巧內向,小組活動規則較為有序,活動開展順利,但匯報和傾聽還需加油;2班學生紀律需要加強,但思維較為活躍,課堂生成多樣;1班先上活動若不能有效開展,則能幫助林老師根據學情明確活動規則,接著在2班試上能看到學生豐富的想法,完善自己的教學設計。
平時我的課程是2班先上,1班會借鑒到2班的課堂效果進行些許調整。在執教解決問題時,在滲透“一一對應”和“轉化”數學思想時,我設計了一道題,算式里的7表示小雪套中的7個圈,能不能表示小華畫橫線的部分,有些挑戰性。我們來看兩個班的數據圖:
2班不少學生明確自己作圖對齊的原因是體現“一一對應”,67%的學生在一次作答時已經理解7可以進行轉化。
在1班執教時,一次作答后,我挑選了3個同學進行班級對話后(講清了理由)進行二次作答,可以看到數據幾乎沒有變化,是因為端坐認真的他們其實并沒有在傾聽同學的匯報?我想了想還可能是匯報的3個學生聲音比較小(1班整體內向),學生傾聽習慣不夠且聽不清。馬上要下課了,于是我自己簡單說明后學生三次作答。課后我了解一些學生的想法,原來,他們不明白題目的意思也聽不懂學生的匯報。
是的,這樣的數據讓我看到班級間的差異,我應該要尊重他們的學情,設計合適的學習活動。1班目前應比2班稍微降低挑戰性或適當提供一些腳手架。我相信,1班能順利開展小組學習、能獲得“隨機挑人”平等的鍛煉機會、每個人都能積極參與,他們與自己比,一定是不斷進步的。而2班,則要努力培養活動規則意識,抓住他們思維的活躍點,適當展開更多深度學習。
一年級的麻吉星魔法課堂教學嘗試,讓我獲取到了許多科學的數據,身為多次執教一年級的教師,我自己也打破了許多“固有”偏見,根據數據精準決策,看見學生的思維成長,讓教學更為有效。那么下一次我再和大家分享我們與麻吉星魔法課堂一起成長的故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