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保知識,小龍蝦每日分享第771期,歡迎關注!
企退人員的平均養老金已經在3200元左右,機關事業單位的養老金沒有具體數據公布,按照6500元計算也不為過。
不可否認企退養老金也有過萬的存在,但那是300%繳納的少數,大多數都是60%繳納的低于3000元的群體。
同樣的道理,機關事業單位養老金也有只有3000多元的存在,也有過萬元養老金的存在,當然他們是按照工資的100%進行繳納。
但是,兩者的差距還是顯而易見,一些人對于差距有著不一樣的“看法”,今天簡單的分析三種:
一、政策不公平
許多人認為養老金制定的政策不公平,甚至有人認為養老金差距大是因為企業和機關事業單位人員采取了兩種養老金計算方式。
他們認為計算養老金的時候,機關事業單位按照高的方法計算,企業則是按照低的計算!
【小編解析】
2014年養老金已經并軌,機關事業單位人員開始繳納養老金,但是存在10年的過渡期。
過渡期內,按照新老辦法同時計算養老金,老辦法高則按照老辦法計算,新辦法高則按照過渡期年限補發一定比例的養老金。
換而言之,2024年以后,機關事業單位退休人員、企退人員都是使用一個公式計算養老金!
養老金=個人賬戶養老金+統籌賬戶養老金+過渡性養老金+區域性增發!
二、視同繳費不公平
也有一部分認為是視同繳費年限造成的差距。
同樣年齡的兩個人,機關事業單位要比企退人員多了近20年的視同繳費年限,計算出來的養老金要多。
【小編分析】
這個不可否認,視同繳費確實存在著一定的優越性。
比如,視同繳費10年計算出來的過渡養老金要高于正常繳納養老金10年計算出來的統籌賬戶養老金。
同樣的年限,同樣的基數,但是過渡系數一般在1%至1.4%之間,高于統籌賬戶計算基礎養老金的1%。
更何況視同繳費指數這個關鍵因素,不同地區的視同繳費指數差異很大,有的地區不大于1,有的地區恒等于1,有的和職稱掛鉤,有的和實際繳費指數掛鉤!
不能否認機關事業單位多了近20年的視同繳費年限,也就是20年的過渡性養老金,但是企業同樣多了20年的個人賬戶養老金。
不過,綜合看,20年視同繳費年限計算的養老金要高于20年繳納計算出來的個人賬戶養老金。
但是,過渡性養老金只是改革的時代產物,未來,準確的說2014年以后參加工作的人員將不會存在過渡性養老金。
2014年以后參加工作的機關事業單位人員將會與企業退休人員一樣,不再存在視同繳費年限,也不會有過渡性養老金!
三、財政撥款的不公平
這部分群體占了大多數。
他們認為自己在單位上班創造了效益,機關事業單位不產生任何效益;
他們認為是機關事業單位人員繳納養老保險是因為自己的稅收;
他們認為自己養活了機關事業單位人員;
【小編分析】
小編的觀點:沒有誰養活了誰,每個人或者說任何人都是自己養活著自己!
企業人員確實創造了價值,但不能否認機關事業單位人員的價值。
企業人員的健康誰在守護?企業單位的安全環境誰在守護?
學校老師、醫院醫生、警察、法院、市場監督、稅務、水務等等,哪個部門沒有其職責?誰能否認他們存在的意義?
至于許多人說機關事業單位人員使用財政繳納養老保險,確實如此!
小編認為:
機關事業單位人員受雇于國家,國家用財政支付薪資、購買保險難道不是應該的?
員工受雇于單位,單位用利潤支付員工薪資,給員工購買保險難道不是應該的嗎?
至于財政來源于稅收,稅收來源于單位、個人上繳。
這個確實如此,但是不能代表個人就能輕易決定國家財政的使用。
說句難聽的,單位的利潤還是員工創造的呢,員工能否決定單位利潤的使用?
今天的分享完畢,知道大家覺得是否有道理,或者說出你的意見與看法.
歡迎留言、轉發、收藏和點贊四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