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田羽(微:mailvincent)
緣起
16年上半年,南京大學的邵老師跟我提起要給南大軟件學院研究生開設一門產品經理課程。隨即,邵老師,任老師(@by秋水澄清)與我在交流探討多次后,設計了整套課程,并同步發布臭鼬精英計劃(招募社區8產品精英參加該課程)。該課程已于16年底完成交付,在此談談整個課程的設計思考。
現在回想,整個課程絕不是當初想的那么簡單,因為它不應該是將某個產品學院所謂龐大繁雜的產品經理課程體系拷貝過來草草交付;也不應該是拉著一幫學生大喊情懷夢想,搞創業創新;更不應該是一門純理論式的方法、工具的宣教,然并卵?那么它到底應該是什么?該怎么設計呢?
設計挑戰(Design Challenge)
仔細分析學生的背景和教學場景,整個課程面臨如下設計挑戰(Design Challenge):
1)應該給參加該課程的學生留下些什么?哪些會是記憶深刻的?(學生往往在學期結束后不帶走半點云彩...)
2)在有限的課程里,哪些才是真正需要掌握的?(不同類型的產品,不同階段的產品對能力的要求差異較大,我們該如何定位課程目標?)
3)直接拉著學生去產品實習,或去創業,可行嗎?(這要求參與者有一定行業積累和實戰經驗,這對幾乎0基礎的學生來講可望而不可及...)
4)能有更好玩的教學形式嗎?你講的那些產品啊,理論啊,我不懂!(怎樣才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創造性和積極性?而不是走馬觀花、昏昏欲睡的場景,你懂的...)
如何設計思考:分層設計、系統思考
首先將產品經理的體系分層,看看哪些才是最重要的?參考實踐體系認知框架(可參見@by秋水澄清的探討一下知行合一的方法論),我嘗試給出了產品經理應該具備的實踐體系認知框架(如下圖)
整個認知框架分為:思維模式(Mindset)、能力(Skillset)、方法(Method)或工具(Toolset)三層,看似很抽象難以理解,我舉個大學生求職的例子,你就懂了。
比如,某大型互聯網公司HRD曾經和媒體抱怨,學生在面試時,總會不斷復述簡歷里的內容,而這個哥們總是不耐煩地打斷:“你介紹的,簡歷上都有啊”。你看看,這就是一種固有的思維模式(Mindset)。而你其實可以這樣交流:“你能看出來我也是國家二級運動員哦?!...”,通過這樣的交流方式來吸引面試官的做法,也許是一種“Think Different”的思維模式(Mindset)。
同樣是學生求職的例子,某大型國有壟斷公司HRD對記者說,我們一般不太考察學生的專業知識和技能,而是重視其“底層能力”,比如思考的能力、分析的能力、溝通協作的能力等。你看,這里的“底層能力”就是我們所說的能力(Skillset),而專業知識和技能則和我們這里的方法或工具(Method、Toolset)類似。
另外,從整個實踐體系認知框架的金字塔構成來看,越往上走越難掌握,一旦掌握也越穩定,適用場景越廣泛,學習價值也越大。所以在有限的課程設置里,能否讓學生領悟關鍵的幾種思維模式、提升一些核心能力、實踐一些典型方法或工具,就是我們設計思考的關鍵點。
理論支撐:高科技行業敏捷創新方法
在2016年初,臭鼬實驗室發布了高科技行業敏捷創新方法——AiF框架 V2版白皮書(作者:任群,邵棟,程沖)。
其中,在白皮書里指出:“AiF框架的核心思想是指我們應該先從產品宏觀的生命周期上去把握方向和確定商業策略,我們應該對行業有深刻的理解和洞察,并評估自身條件進行取舍。在找到比較好的行業時機并確定運作策略之后,再設計開發產品及做產品運營?!?/p>
同時指出:“AiF的內核中有一套產品方法論(如下圖),它包括“需求定位”、“打造影響力”和“構筑競爭壁壘”三大工作模塊,圍繞這個“內核”,前端是行業認知模型(如技術采用生命周期理論TALC等),后端是創新衡量標準(如創新三要素等),與之相融合的是過程方法論,包括了設計思維、精益探索和敏捷開發等方法...”
產品經理的能力模型(基礎版)
基于前面提及的產品經理的實踐體系認知框架和AiF框架原理,我們嘗試給出了廣義的面向C端的產品經理能力模型,該能力模型選取AiF框架的戰略把握、需求定位、打造影響力、持續進化、創新衡量五個階段。
當然你也可以使用諸如產品定義、需求分析、產品設計、產品運營、產品管理與迭代等方式來梳理每個階段。另外,考慮到學生的起步較低,在這個版本中,構筑核心競爭力則被暫時舍去,放入高階版本(產品經理社區版)中。
結合學生背景以及教學場景,我們可以得到一些關鍵教學點:
1)在思維模式層面,我們希望著重強調的是設計思維、精益思維、數據思維。(其他思維也很重要,比如商業思維、系統思維等,但放在高階的社區版本中也許更適合)
2)在能力層面,我們認為移情、設計力、取舍力應該是重點提升的能力,而在方法、工具層面,則需要掌握一些主流的方法和工具(這里略過,可以參考上圖)。
所以設計出來的產品經理課程大綱是這樣的(后來有演進,這里是第一版):
整個課程同時會對產品經理社區開放8個免費的席位,這些被錄取的產品社區精英會和南大的學生們愉快地相處一學期(這樣安排的好處,后面會介紹到)。整個授課模式,我們期望采用翻轉課堂(Flipped Class Model)與工作坊(Workshop)相結合的模式,如下圖:
支撐課程的四個核心實踐
實踐1:如何不斷打磨實戰技能?
答案是:實戰工作坊!
正如上面提到的,我們后來將社區成員均勻分散到每組,這些社區成員兼顧兩個身份,一個是學員,一個是輔助產品導師,他們會帶領學生參與到工作坊實戰。在這里,不是一個人在戰斗。
我們追求把“雙手弄臟”的理念(也是Design Thinking的理念),幾乎每節課都會分組實戰,PK。幾乎每個環節,都有產物以及交付物(不論是需求分析,產品原型抑或是流程圖等)。大家都會展示最好的團隊,最好的設計,最好的產品。在這里,人人都是課堂的主角。
實踐2:如何在系統課程體系下兼顧多樣性和觀點碰撞?
答案是:以師帶徒,觀點碰撞!
每節課會給每一個社區老司機(普遍有三年以上的產品工作經驗,有較完整的產品理解)分享自己最拿手的產品以及一些觀點,這些觀點會和整個課程本身形成極強的互補和碰撞。學生們在不斷碰撞中可以了解更多。在這里,沒有權威!
實踐3:如何最快獲取互聯網產品的完整認知?
答案是:產品深度系統拆解!
該實踐源于我們之前發起的一系列互聯網產品的系統拆解活動。你可以體會一些下面拆解過的案例。并在系列活動中總結了一套完整的系統拆解模型(后在后續文章單獨分析該拆解模型)
從實踐的過程看,學生們也確實通過拆解熱點產品或熟悉的產品建立了系統化的產品認知,有些作業堪稱可以直接撬開BAT之門!
實踐4:如何培養產品的端到端實戰能力?
答案是:迷你產品馬拉松!
有別其他的兩天三夜或是三天兩夜的產品Hackthon,我們通過迷你產品馬拉松的形式,真正幫助大家建立端到端的產品迭代實戰能力,馬拉松的流程大致是這樣的:
6.總結
回顧整個設計思考,你會發現,其實整個課程也是一款產品,整個設計思考也回到了設計原點:如何設計一款激動人心的產品?
唐納德·A·諾曼(Donald Arthur Norman)在情感化設計里提到了物品的意義是什么?認知賦予事物以意義,而情感則賦予其以價值(諾曼,情感化設計,P11)。而打造激動人心的產品(課程)實際上需要體現設計的三個層次:本能、行為、反思(如下圖):
整個課程的設計如何支撐情感化設計,我嘗試用下圖來提煉其中的概念模型:
當然在產品課程的實際教學中,整個認知和課程都有所迭代,而保障課程成功的其實是幾個最關鍵的實踐。
在下一篇文章,我會重點介紹產品拆解的關鍵實踐:如何通過互聯網產品系統拆解快速建立完整產品認知,以及一個系統的產品拆解框架是怎么樣的?同時也會解讀以及點評部分優秀作品。
往期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