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眼又到冬至,每逢這樣的節日,我總是會想起那些與餃子有關的人和事。她們或是至親,或是朋友,或是初次相識的陌生人,雖然身份不同,但都一樣溫暖了我過往的生命,讓原本平靜的生活有了不一樣的華彩。
一
上大學時,舍友因為考研在校外租了房子,在她的提議下,我們決定周末親手做一頓餃子吃。
我們三人簡單的買了豬肉、芹菜以及調味用的蔥姜蒜之后,便向住處走去。那間屋子并不大,只十平米左右,屋里除了一張床、一個書桌、一個案板,并沒有多少空間,門口的公用水龍頭用來洗漱,做飯的工具也是一些最基本的物件。對于從來不下廚的我們,其實對大肉芹菜餃子的做法并不清楚,我們只是憑著以往對餃子的印象以及做飯的大致順序,開始剁肉、洗菜、切菜、調陷、包餃子。雖然條件簡陋,但我們各自動手,集思廣益,也感覺趣味盎然。
在所有的工序中,包餃子算是大家都會的,我包的胖胖圓圓,同學則一個細致緊實,一個又大又扁,我們一邊聊天一邊干著手上的活,最后,小小的案板上終于擺滿了樣式各異的餃子,我們用高壓鍋煮熟,用菜刀將蒜瓣切成碎末加入辣椒作為蘸料,都急不可耐的等待著一盤盤餃子盛上來,然后風卷殘云般的一掃而光。
那頓餃子自己動手的餃子,雖然用的是最簡單的材料和調料,可在我心里,它卻是那么的美味,以至于讓我每每想起都無比懷念。而我和同學之間的友誼,也在透過窗戶的溫暖陽光里靜靜的定格。
二
每次我從遠方回家,媽媽都會做餃子給我吃。
她像所有勤儉持家的婦人一樣,總是會不嫌遠的去菜市場買新鮮的豬肉,經常是天蒙蒙亮時出門,在太陽升起,門環“哐當”一聲響之后,才拎著大包小包回到家。不久后,剁肉的“啪啪”聲便會從廚房傳到我的耳朵,她很少叫我干活,在和好了面、調好了餃子餡之后,便會將揉好的面塞進壓面機壓成圓形,這時我們才上手包餃子。
樸素的媽媽包出的餃子像她的人一樣實誠,大大的餃子皮里包著多多的肉餡,并沒有城里人的小巧,但吃起來卻很飽滿、很有嚼頭,而經她手乘來的飯,總是滿滿的一大碗,對誰都是這樣,她總是害怕別人吃不飽,不停的向人說:吃啊吃啊……
無數次,我們一家人坐在那張不大的桌子上吃飯,它見證著我們的成長,親歷者過往的辛酸,也同樣讓我們有家的感覺,明白團圓即是幸福。而我的媽媽,也總是那個默默給予我們幸福的人。她總是最后一個吃飯,經常是看著吃餃子的我們,操心著鍋里的飯,經常是我們吃差不多了,她才端著碗上桌。
她的餃子以及她的付出好像已經成為一種習慣,深深駐扎在媽媽心里。
三
工作后,第一次去遠方看男友,因為正是過年且沒有買灶具,吃飯就成了問題。我們一直在他師傅家吃飯,而最讓我難以忘懷的,便是臨走時師娘的那頓素餃子。
前一晚,我們吃完晚飯,就在師傅家里聊天,當聽說我要回家時,師娘極力要求我明天來她家吃飯,我礙于情面且初次認識,一個勁說:“不用了,這幾天夠麻煩您了,明早11點的飛機,怕趕不上……”她仍然很堅持,清早便打電話讓我們過去。
第二天,我和他在刀割一樣的冷風中,爬上五樓走進了師娘的住處,她看到我們進門,隨即便將包好的餃子下鍋。我想不到她竟然在大清早親手做餃子給我吃,而我們,真的只是第一次見面啊,想到這里,一種難以忍受的想哭的情緒便涌上心頭。
當我吃著熱騰騰的餃子,師娘還不住的說:“有點著急,也沒有肉,就包的素餃子”,殊不知,我已經非常感激了。北部的冬天風大又冷,不知她又是起了多早,準備了多久,才做成我吃到的噴香的餃子。當一個個餃子下肚,我的感覺舒服多了,一路上的冷風好像也在這一碗餃子中慢慢消逝了,那么溫暖,那么貼心。
這碗初次見面的餃子,讓我每每想起時,心中都充滿無限的感激,也總是讓我忍不住熱淚盈眶。
縱使時光流逝,我仍然記得那些與餃子有關的點滴,它在人們溫情的融合下,早已不再普通,它不僅讓我獲得了美味,還讓我體會到友情的互助、親情的無私以及不熟悉人之間的信任。它也早已成為一種象征,一個符號,代表著舉家團圓的和氣,目送遠行的祝福……
縱使嘗過食物萬千,仍是難忘,那些年溫情的餃子。